所謂課堂導入,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開始環節,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情特點,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課引子,也叫“引入”。
影視劇的制作注重設計序幕,戲劇表演講究出場亮相,文章寫作講究“鳳頭”,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引起觀眾或讀者的興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語文教學中,一篇課文的學習、一堂課的開始,亦同此理,要講究導入,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禮記·學記》中所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課堂導入,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課堂花絮,更不是插科打渾式的課前噱頭,而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組成部分。好的課堂導入,總是符合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論原理的。
一、課堂導入的作用
從教學過程看,課堂導入是教學的起始環節,而這一環節又與其他環節,如課堂講授、課堂訓練、課堂小結、課堂收束等,自然和諧地組成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導入雖然只占少量時間,但它是課堂學習活動的啟動,或激發學習興趣,或創設學習情境,或推動學習進程。課堂導入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俗話說,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歸納起來,課堂導入對整個課堂教學的作用有以下幾方面。
1.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常常發現,課堂會出現“課前亂”的現象。學生在課間或玩耍嬉戲,或埋首寫作業。上課鈴響了,老師已走進教室,他們還沒有集中注意力,要么匆忙翻書包、找課本,要么左顧右盼、心神不寧。這時,教師就需要運用適當的導入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上,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呈現波狀:在課堂最初的3一5分鐘,學生大多還處于課間行為的影響之中,注意力往往極不穩定。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就要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把他們的心從課間游離中收歸課堂學習,讓他們全神貫注地投入本堂課的學習中。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主動積極認識事物、探究新知的原動力。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維持學習動機和持續推進學習行為的強化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若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腦力帶來疲勞。”成功的課堂導入,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情感,使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期待心理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3.創設具體的學習情境
上課伊始,教師若讓學生或品味一段精練生動的話語,或聯想回憶詩詞名句,或認識作者、了解背景,或聆聽一個故事,或欣賞一幅畫,或觀看一段視頻,或思索問題能創設出一種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會像磁鐵一樣深深吸引學生,使他們興趣濃郁、情緒盎然地進入學習狀態。
4.展開學習活動,推動教學進程
課堂導入通過明確學習目標、激趣引思、創設情境等形式,給學生的課堂學習指引方向、明確任務、搭建支架,為展開學習活動、推動教學進程奠定基礎。課堂導入就像理絲的“絲頭”,絲頭找對了,絲縷長抽不斷;如果絲頭沒找到,就會雜亂無章,無可收拾。正如《詩說雜記》中所言:“若起不得法,則雜亂浮泛。”李如密教授把課堂導入作為教學藝術中的導課藝術,認為其重要意義不可忽視。于漪說:“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
二、課堂導入的基本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對課堂導入做過較長時間的探索。從教學論原理和教學實踐經驗來看,好的課堂導入,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目的性原則
在教學中,課堂導入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體現出鮮明的目的性。對課堂導入的形式、內容、方法的選擇,感情基調和分寸的把握,都要服從與服務于課堂教學目標。
2.針對性原則
課堂導入要依據課文的文體特點和文本內容,針對本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的學情實際和心理特點,或引線搭橋,或交代說明,或設疑啟思,或正面導入,或側面遷回,從而集中學生注意力、引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習行為。
3.啟發性原則
啟發式教學本身就是教學藝術的體現,啟發性原則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導入,不是要牽著學生鼻子走,而是要設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啟發他們活躍的思維。正如《禮記·學記》中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課堂導入,遵循啟發性教學原則,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4.生動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導入不僅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要激發他們好學、樂學的情感。因此,課堂導入必須講究方法巧妙、表達簡練、形象生動,或者所用圖畫優美、所引詩文貼切、所講故事新穎,或者通過設置懸念、激疑啟思來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或者設計有意義的活動來增加趣味性,等等。
5.靈活性原則
教學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班級變化,學情變換,時間變化,教師的心理狀態變化,都會使教學過程處于一個或隱或顯的動態過程。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面對因時因地因境而異的教學情景,預設好的教學方案可能并不適用,也可能會引發教師更好的教學靈感,生發出新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課堂導入也是一樣的,即使是教讀同一篇課文,即使課前設計的導入方法再完美,一旦走進課堂,教師也要有調整變化的心理準備。要根據彼時彼地的課堂情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實際及時調整導入的方法。所以,課堂導入設計應該遵循靈活性原則,有多種思路,有多種形式,根據不同情景,靈活應對。
6.科學性原則
教學是科學,教師傳授知識、答疑解惑當然要做到準確無誤。在教學中,課堂導入也要做到表達確切,介紹作者、講述背景、援引材料等,必須準確無誤。課堂導入的形式、內容、方法等都要符合教學原理和教育規律。
三、課堂導入方法例說
課堂導入是一種教學藝術。
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課堂導入的設計應不拘一格、豐富多彩,切合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讓學生真正喜歡。筆者根據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并借鑒一些名師的教學經驗,探索、總結出課堂導入的十二種具體方法。
1.導語導入法
課堂導語,即開場白、開講語。在上課伊始,教師以一段精練、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激趣引思,能夠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教學七年級下冊《老王》一文時,筆者就是這樣導入的:
我們關注明星,是因為他們有著耀眼的光環;我們關注偉人,是因為他們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我們關注家人,是因為血濃于水……而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卻是那些沒有親情關系或不起眼的普通人。他們沒有耀眼的光環,也沒有做出非凡的成就;他們生活艱難,不被人重視,卻有金子般的心。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今天我們學習楊絳先生的《老王》,一起來認識老王。
在語言形式方面,這則導語運用了排比、對比、設問的方法,表現力較強,能吸引學生注意,并引起思考。在內容方面,這則導語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又關聯了課文中的人物,還暗示了課文的思想內涵,為學生學習課文做了鋪墊。
課堂導語的設計,要以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依據,提煉出學生閱讀理解的關鍵點,要勾連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主旨等。在語言形式上,要盡量運用修辭方法,斟酌詞句,力求做到或簡明精練,或生動形象,或幽默有趣,以藝術化的語言感染學生。
2.解題導入法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點明寫作對象,概括文章內容,揭示文章主旨,暗示文章思路和行文線索,對理解文章起著重要的提示作用。在語言形式上,這樣的文章標題往往含蓄凝練、意蘊豐富、引人入勝。語文教材中,這樣的課文眾多,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秋天的懷念》《散步》《荷葉·母親》《往事依依》《我的白鴿》,七年級下冊的《黃河頌》《阿長與lt;山海經》》《驛路梨花》《偉大的悲劇》《帶上她的眼睛》等。解題導入,就是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解讀課文題目,把題目暗含的對象、內容、主旨、情感、思路、線索、韻味等揭示出來,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閱讀期待。
3.目標導入法
凡事預則立。對課堂教學來說,這個“預\"就是明確目標。以七年級下冊《紀念白求恩》為例,上課伊始,教師就可向學生提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①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厘清段與段之間的關系; ② 理解、領悟并學習白求恩同志崇高的精神; ③ 分析課文夾敘夾議和對比的寫法,體會其表達作用。
目標導入是一種簡明直接的課堂導入形式。向學生明確地提出學習目標,能引起他們對學習內容的重視和達成目標的期待,產生“向往”與“追求”的心理意向,從而主動積極地進入學習狀態。
4.活動導入法
教學朱自清散文《春》時,著名特級教師程翔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我寫一個字,你們看后能想起哪些詩句?”(板書:春)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師:“同學們一下子背出了這么多描寫春的詩句。那有沒有描寫春的散文呢?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程老師引導學生回憶繪春、贊春的詩句,為學習并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這個導入還暗含了兩層意思:古與今的對比,詩歌與散文的對照。古人對春的感悟如此真切,表達如此精彩,今人怎樣?詩歌的表達凝練、生動而深刻,散文的表達特點呢?在這樣回憶、對比的活動中,學生就帶著思索進入學習狀態了。
5.設疑導入法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設疑提問,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并引起積極的思考。比如,教學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筆者的課堂導入是這樣的:
師:“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課題)。大家讀一讀題目,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課文寫了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百草園,另一個地方是三味書屋。”
師:“很好!你眼光敏銳,發現了兩個地點。還有其他信息沒有?”
生:“作者是按這兩個地方的順序來寫的。”
師:“對,這種順序叫… 7生:“地點轉換。”
生:“空間順序。”
師:“你倆善于思考!空間順序,或者地點轉換,都對。”
師:“寫這兩個地方,作者會分別寫些什么呢?”
生:“百草園,園子,是玩耍的地方。會寫在百草園里怎么玩。”
生:“三味書屋,書屋,是讀書的地方。會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師:“很好,你們聯想、分析得很有道理!”
師:“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樣的任務閱讀課文,并梳理、概括百草園的玩樂生活和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這個課堂導入設計,對課文題目進行了解析,初步分析了文章的寫作順序(思路);又通過設疑,啟發學生通過題目去猜想作者可能寫的內容,學生做起來興味盎然,為接下來完成梳理、概括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6.作者導入法
在教學中,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特別是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更要結合作者背景來“知人論世”。
值得注意的是,每篇課文都有作者,但不是學習每篇課文都需要介紹作者,更不是都需要在課堂導入環節介紹作者。有的課文需要在閱讀的起始環節就介紹作者,而有的課文則只有在理解相關問題時順帶介紹作者才更好。語文教材中選自同一位作者的課文常常有多篇,因此,運用介紹文章作者來導入課堂學習,就要“因文而異”,不應僵化死板。
7.背景導入法
通過介紹課文寫作背景來導入學習,主要適用于兩種情況:第一,課文內容本身直接反映具體而重大的歷史事件,介紹相關背景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認知,引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重視。第二,課文與重大歷史事件相關,但課文內容并不直接涉及歷史事件,甚至不做介紹根本看不出有什么背景,教師就需要尋找資料,加以適當的介紹,并建立與課文學習的連接。
介紹寫作背景不能長篇累贅地照搬文學史料,而要有選擇、有取舍,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進行歸納、簡述。
8.詩詞導入法
古詩詞生動凝練,意蘊豐富,意境優美,思想、情感表現力強。利用古詩詞導入課文學習,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豐富學習內容,提升語文素養。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老山界》時,就是這樣設計課堂導入的:
同學們讀過毛主席寫的七言律詩《長征》嗎?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齊讀《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寫得多么豪邁!毛主席為什么能寫出這么豪邁的詩?因為毛主席有這樣的革命實踐,他參加并領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革命的詩,是革命生活的反映。沒有震驚中外的長征,就不會有毛主席這首氣吞山河的《長征》詩!不過,毛主席的詩主要是抒情,抒發革命的豪情。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老山界》也是以長征為題材,但主要的表達方式是敘述,講述紅軍翻越“五嶺”之一的“越城嶺”(老山界)的故事。
9.人物導入法
以寫人記事為主的記敘性文章,文中人物常常是作者表情達意的主要依托。語文教材中,這樣的課文眾多,文中人物往往特點突出、形象鮮明,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七年級下冊《木蘭詩》,課堂導入就可以這樣設計:
花木蘭,古代河南虞城縣營廓人。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沙場,屢立戰功。凱旋回朝,天子封官加爵,木蘭不受,而是揚鞭催馬,回歸故鄉。唐朝初年,朝廷追封她為‘孝烈將軍’,并建木蘭祠,立碑塑像。今天,我們學習課文《木蘭詩》,一起傾聽木蘭的傳奇故事,感受這位巾幗英雄的形象。
教讀《阿長與lt;山海經gt;》,課堂導入也可以這樣設計: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對他影響深遠的人物。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那么,長媽媽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lt;山海經gt;》。
采用人物導入法,要對文中人物的特點、形象有確切的把握,或概括人物最突出的個性特點,或概述人物最有吸引力的事件,或簡要地介紹人物生平,語言力求生動、有感染力。
10.故事導入法
講故事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自然能聚精會神地上好課。在教學中,用于課堂導入的故事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另一類是與課文內容無關,但能啟發學生思考、幫助理解課文內容的相關故事。比如,教讀《陋室銘》,就可以“劉禹錫憤寫《陋室銘》”的故事作為導入。教讀《賣油翁》,教師也可講述故事:
大家聽說過“百步穿楊”的故事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他能射中一百步以外楊柳樹上的一片葉子的中心,而且箭箭都能命中,令人口服心服。射箭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項技能。北宋時一個叫六都1Y陳堯咨的人,就因擅長射箭而自我炫耀。但一個賣油的老翁看了陳堯咨射箭,卻不以為意,這是為什么呢?閱讀歐陽修寫的《賣油翁》,同學們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11.圖畫導入法
圖畫導入法,是利用與課文相關的圖畫作為課堂導入的一種方法。圖畫可以直觀地展現景物的特點、事物的形象或某種具體的情境。觀察、欣賞與課文相關的圖畫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體現語文的美育功能。語文教材選入了許多寫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和游記,如七年級上冊的《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七年級下冊的《紫藤蘿瀑布》《一顆小桃樹》《愛蓮說》,八年級上冊的《白楊禮贊》《昆明的雨》《三峽》,八年級下冊的《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教學這些課文都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課文內容,選取相應的圖畫讓學生觀察、欣賞,以此導入。
12.視頻導入法
視頻導入法,即利用與課文相關的一段視頻來導入課堂學習的一種方法。比如九年級上冊的《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三顧茅廬》《劉姥姥進大觀園》都是文學名著節選,教讀這些課文,可以選取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作為課堂導入。
圖畫直觀,視頻更生動形象,展現的情境更具體豐富。在教學中,利用圖畫、視頻導入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都具有美育的功能。但視頻導入的難度較大,一是視頻內容要與所學課文相匹配;二是要對視頻資料做剪輯,使其適用于課堂導入,這需要一定的視頻處理技術。
在教學實踐中,各種課堂導入的方法并不是各自孤立、毫不相干的。根據課文的內容、主旨、情感等特點,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課堂導入方法。比如九年級上冊余光中的《鄉愁》一詩,就可設計這樣的課堂導入:
千百年來,多少游子眷戀故土家園?濃濃的鄉愁是古今中外詩歌創作的一個永恒主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請同學們回憶,你還讀到了哪些寫鄉愁、寫鄉思的詩詞名句?
這個簡單的課堂導入就綜合運用了導語導入法、活動導入法、詩詞導入法。
課堂導入,雖然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卻是基于全篇課文和整個課堂教學的通盤考慮、周密安排,凝聚了教師解讀文本的智慧和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在教學活動中,每位教師都可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對學情的把握,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長,巧妙設計課堂導入,給語文課堂增添幾分亮色、幾分活潑、幾分趣味。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