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為教育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尤其在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的今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賦能,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顯得愈發重要。新課標中多次提到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融合的問題,如“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和功能”“語文教師要不斷提升信息素養,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將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和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不斷探索語文教學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等。
利用智能教學工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資源的價值,利用智慧黑板、平板電腦和智能教室等智能教學工具。智慧黑板可用于課堂展示和互動教學;平板電腦可用于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后復習;智能教室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教室設備的智能化管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三顧茅廬》一課中,諸葛亮的智慧通過為劉備制訂的系列戰略規劃得以體現。教師可通過智慧黑板出示東漢末年的歷史地圖,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將諸葛亮的規劃在地圖上標注出來,充分利用智慧黑板的展示和互動功能,幫助學生深人理解課文,充分認識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又如,在教學《劉姥姥進大觀園》時,由于文中人物眾多,人物關系復雜,學生如不事先了解,很難理解文章。教師可用平板電腦發布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提前搜集資料并自制文章人物關系思維導圖,開展有效的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利用數字化資源,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信息技術使語文教學資源得以數字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料。有了語文數字教材、在線課程,以及相關文字、視頻等資源,教師可以獲得更多的備課資料,學生也可以便捷地獲取學習資料。
例如,在教學《夢回繁華》時,文章涉及對《清明上河圖》細節的解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獲取《清明上河圖》的圖片、視頻,以及專家學者對《清明上河圖》的解讀等。學生在獲取大量助讀信息的基礎上,再進行課文學習,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另外,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借助在線學習平臺如MOOC(大型開放在線課程)和微課等自主補學。這些平臺不僅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還能通過互動練習,促使學生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個性化推薦,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線溝通與交流,完善教學評價機制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建立包括學生學業成績、綜合素質等多元評價體系。通過智能化評價系統,教師對學生作業、考試等進行快速、準確的評判,可以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更加客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提供個性化學習計劃和資源,進行差異化教學,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通過在線互動平臺,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同時,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給予及時的鼓勵和指導,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手段,不能替代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合理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創新。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質量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立項號:1452022169)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