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科學思維高階發展已成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結合小學3~4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教學實踐,本文從多維度探索科學思維高階發展的策略體系。本文以小學科學《萬花筒》教學為例,實施“三步探究法”(問題提出—假設構建—結論論證),直接對應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層次的教學實踐探索,為小學科學課堂的深度學習提供了理論的依據和可借鑒的成果。
〔關鍵詞〕" 小學科學;高階思維;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049-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了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高階思維培養恰恰為學科核心素養奠定了基礎。高階思維(如推理、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對核心素養導向的深入探索思考,并根據學生的特點,筆者認為小學科學課堂中關注發展高階思維的活動,主要把握的關鍵點有:積極參與活動、思考提出問題、聯系生活實際。立足科學學科本位,如何與其他學科相融合,在無定性語境中,找到可供科學教師借鑒的創新育人方向,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論題。
一、目標導向
小學階段是科學思維發展的黃金期,科學學科因其探究性、實踐性特征,成為培養高階思維的最佳載體。教師要圍繞科學概念和規律設計科學活動,并讓學生積極參與,利用現象引導學生探索有價值的問題。重構教學目標(如增加評價思維訓練)、創新教學方法(如深度論證活動)、整合教育資源(如校館合作),可有效實現從“知識積累”到“思維躍遷”的轉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創新能力發展奠定基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變革悄然而至,推動高階思維培養從理論探討走向課堂實踐,這需要教師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同時也呼喚教育評價體系向思維品質維度延伸。以核心素養為基點,從縱向的學科知識關聯,到橫向跨學科知識統整,循著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生高階思維培養路徑,既不丟失學科的主陣地,又能通過巧妙的融合為學科助力。
依據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將實驗活動目標從“記憶、理解”層面向“分析、評價、創造”延伸。在小學科學核心素養框架下,高階思維目標的分層設計需緊扣“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四大維度,依據學生認知發展梯度遞進,形成不同層級的具體表現(如下表)。
學生的思維發展呈現漸進式特征:1~2年級側重觀察與描述,3~6年級逐步過渡到推理與創造,最終形成可持續的思維進階路徑。針對3~4年級學生思維具象化特點,采用了“觀察現象—比較差異—推理本質”的遞進式目標設計。
二、情境創設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是一項關鍵任務。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認知腳手架,能夠有效助力學生跨越現有知識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鴻溝。以萬花筒為例,它通過三棱鏡反射形成對稱圖案的奇妙機制,為學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提供了生動直觀的模型。
萬花筒在科學思維培養方面具有獨特價值,它像是一個多維認知接口。它宛如一座搭建在具象現象與抽象原理之間的堅固橋梁,一端連接著學生在轉動萬花筒時親眼所見的奇妙、絢麗且不斷變化的圖案,這些圖案是他們可以直接感知的現象;另一端則延伸至光的反射定律等抽象科學原理,讓學生在把玩萬花筒的過程中,思維得到多方面的鍛煉。
為了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從經驗積累到科學素養的巨大躍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格外注重認知腳手架的動態撤除。在最初階段,教師可以通過示范、引導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萬花筒的玩法以及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為學生搭建起認知的腳手架。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師應逐漸減少直接的指導,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適時地撤除腳手架,最終引導學生從單純的“玩轉萬花筒”,走向能夠自主“解碼大千世界”的科學思維自主建構之路。讓學生在科學的海洋中,憑借自己構建的思維體系,不斷探索、發現更多的科學奧秘。這一過程可以通過以下三個階段逐步實現。
現象感知,低階觀察。在課堂初始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發萬花筒,讓他們自由觀察。學生在把玩萬花筒時,首先會被其豐富多彩的圖案所吸引,他們在轉動萬花筒時,興奮地發現圖案的形狀和顏色隨著轉動不斷改變,他們好奇地把萬花筒湊近眼睛、又拉遠,試圖找出圖案變化的規律。他們饒有興致地觀察著每一次轉動后圖案的變化,沉浸在色彩與形狀交織的奇妙世界里。從而開啟低階觀察,進行現象感知,聚焦于現象本身,憑借直觀感受來認識萬花筒呈現的奇妙畫面,這是思維發展的基礎階段。
變量識別,分析思維。當學生對萬花筒的現象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影響圖案變化的因素,進入分析思維階段。比如,教師提問:“為什么萬花筒里的圖案會發生變化呢?”學生通過多次實驗發現:當慢慢轉動萬花筒時,圖案變化比較緩慢,能看清楚圖案的形成過程;而快速轉動時,圖案變化太快,難以分辨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發現,萬花筒內彩色碎片的數量、形狀以及轉動的角度等因素,都會對最終呈現的圖案產生影響。通過不斷調整這些變量,他們在腦海中構建起各個因素與圖案變化之間的聯系,分析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鍛煉與提升。
原理抽象,高階推理。在學生對變量有了清晰認識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萬花筒背后的科學原理,促使學生進行高階推理。教師借助光路圖,為學生講解光在三棱鏡中的反射路徑,引導學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如何在萬花筒中發揮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光路圖,結合之前對萬花筒圖案的觀察和變量分析,推理出正是因為光在三棱鏡之間不斷反射,才使筒內的彩色碎片經過多次成像,最終形成了對稱且不斷變化的圖案。此時,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等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高階推理能力,學會從具體現象中抽象出科學原理,實現了科學思維的高階發展。
三、過程重構
課堂教學中構建科學可視化的過程,采用“三步探究法”(問題提出—假設構建—結論論證),通過流程圖、思維導圖等工具外顯思維過程。例如,小學科學與美術結合的《萬花筒》一課,在“三棱鏡成像的原理”的研究中,用科學思維結構實現思維的可視化轉變。過程重構的反思性學習循環,設置“實驗日志”記錄觀察現象與思維困惑,開展“三次反思”,即實驗前預測反思、實驗中過程反思、實驗后結論反思,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
以小學科學《萬花筒》“三步探究法”教學為例。
游戲化思維訓練:將“分類思維”轉化為“闖關游戲”,設置“特性識別—功能匹配—創意改造”三道關卡。例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對萬花筒的深入觀察,經過深度思考,完成對萬花筒的結構特點和成像原理的探秘。功能匹配,玩一玩手中的萬花筒,討論: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中心點對稱)。創意改造,觀察探究:用觀察、拆解、組合、討論的方式,尋求形成這種“花圖案”的原因。
碎片化思維模塊:設計5分鐘“思維體操”環節,如“原理猜猜猜”快速問答。高階思維的背后,要有邏輯依據。在深度探究萬花筒的過程中,用“思維體操”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明白只有一個三角形圖案是真實的,其他圖案都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由三棱鏡反射出來的。播放光反射成像的動態圖,用碎片化模塊驗證學生的觀察結論。
具身認知活動:通過“模擬實驗”(感知萬花筒圖案的重復變化)促進抽象概念理解,高階生成三棱鏡的原理意識。可以用剪、畫的方式創作一個“真實的”三角形花樣,再制作其余五個“鏡子里的”花樣,組成要做的圖案。也可以嘗試用染的方式,一次性染出六個小三角形的圖案。六個三角形圖案要遵循中心點對稱形式法則。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科融合的優勢,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學科結合帶來聽覺、視覺境界,對所獲知識的印象也會更深刻。因為知識是學生自己感受發現獲得的,而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科學實踐思維和美術創作潛移默化地在學生的學習中種下一個觀念:學科知識不是片面的,而是相通的。
四、評價革新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評價環節對學生高階思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導向與促進作用。傳統的單一評價模式已難以滿足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需求,因此建立多維度的高階發展評估體系勢在必行。可以通過過程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兩種方式,全面、精準地評估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
過程性評價體系設計:教師可以設計"“思維發展觀察量表”,從"“問題提出質量”“方案創新性”“推理邏輯性”"三個關鍵維度對學生進行星級評價。獨特的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展現了方案的創新性。在評價時,教師依據方案是否突破常規、是否有獨特的解決問題思路等方面,對學生的方案創新性進行星級評定。這一維度的評價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擺脫思維定式,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其解釋過程邏輯清晰、有理有據。教師根據學生推理過程的連貫性、合理性以及對因果關系的把握程度,在推理邏輯性維度給予相應星級評價。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習慣,提升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現性評價載體:采用"“科學小視角”“思維可視化墻”"等形式作為表現性評價載體,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路徑得以外顯。例如,“思維可視化墻”之思維導圖展示,以萬花筒為起點,逐步展開各個重復圖案的組合階段的特點、所需條件等內容。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不僅涵蓋了三棱鏡的原理基本階段,還通過分支拓展,加入了自己對不同圖案和圖形整合階段影響因素的獨特思考,這種方式使學生的思維過程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全面了解學生思維發展水平。
本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立足小學科學思維目標,構建了高階發展全鏈條策略。將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培養融入科學實踐,有效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深度發展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不僅為小學科學課堂的深度學習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范例,也為跨學科融合和創新育人方向的探索開辟了新路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安德森,克拉斯沃爾.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M].蔣小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鐘啟泉.課堂轉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22(3):3-16.
[4]崔允漷.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張華.小學科學高階思維培養的實踐探索:基于STEM項目的案例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1(6):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