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驅動法是以學生的思維規律為依據,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夠幫助學生建構起知識的橋梁,讓他們圍繞關鍵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和勇敢質疑,進而于思考和質疑的過程中探尋知識中蘊含的本質規律。文言文是高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關鍵部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推薦的文言文閱讀篇目高達32篇,包含《論語》《屈原列傳》等,這說明文言文是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的必讀內容之一。那么,如何閱讀文言文?怎樣才能讀通文言文呢?教師要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放在“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技巧,并能舉一反三用于實踐。據此,教師可以將問題驅動法應用于文言文教學中,將問題作為主要線索,串聯起課堂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明確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思想主旨。
一、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用問題驅動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主體性原則。新課改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是語文教學的要點之一,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文言文的教學亦是如此。在實施問題驅動教學時,教師要堅定地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據高中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文言文閱讀水平,合理地設置問題,并讓他們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第二,啟發性原則。古語有言:“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習目標,還是學習內容,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需要審時度勢地啟發學生的獨立思維,讓他們根據所學知識進行多元化的思考,進而于思考的過程中收獲知識、懂得道理。在問題驅動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應秉承啟發性的原則,立足高中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啟發式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樂趣,并在思考時獲得滿足感和體驗感。
第三,層次性原則。于文言文教學中應用問題驅動法,教師也要遵循層次性的原則。一方面,問題的層次性。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習者的認知發展要經歷由淺人深的過程。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設計問題,教師要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做好問題的主次、難易劃分,增強問題的層次性。另一方面,學生的層次性。不同的學生,其語文學習能力以及文言文的閱讀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要依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有選擇性地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或意見。如此一來,學生便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二、問題驅動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以問題為載體,分析語言現象
文言文中涵蓋了豐富的特殊語言現象,如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字、通假字以及特殊句式等。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了解特殊語言現象,并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是最基礎的一項任務,也是決定后續閱讀活動是否順利的關鍵一環。為了驅動學生分析文言文中的語言現象,了解文章的語言風格,教師要以問題為載體,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探究語言現象,并掌握基礎的語言知識[2]
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富有歷史文化底蘊,涵蓋了豐富的文言知識。縱觀整篇文章,其特殊語言現象十分豐富,如“晉軍函陵”中的“軍”為名詞用作動詞,表“駐軍”之意;又如“共其乏困”中的“共”為通假字,同“供”,表“供給”之意。總之,文章中富含特殊語言現象,若不能準確地分析,便無法深入地理解文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體會燭之武臨危受命并巧妙化解危機的責任和智慧,在《燭之武退秦師》閱讀教學的初期,教師要將問題對準教學的焦點一一文中的特殊語言現象。
比如,虛詞“以”在文章中多次出現,但是其表意功能卻有所不同。針對虛詞“以”的不同含義和功能,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巧妙地設計問題。
文章中多次運用了虛詞“以”,分別為“以其無禮于晉”“敢以煩執事”“焉用亡鄭以陪鄰”“若舍鄭以為東道者”“闕秦以利晉”,那么這些句子中的“以”都是同一種詞性且表達同一種含義嗎?若不同,它們分別表示怎樣的含義呢?
以上問題聚焦于文言文中的虛詞“以”,旨在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入語境,根據句意以及上下文的內容,準確地界定“以”的詞性和詞義,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可以聯系課下注釋以及過往的文言文學習經驗,對文中的虛詞“以”進行辨析。通過分析可知,“以其無禮于晉”中的“以”為連詞,表示“因為”。同樣為連詞的還有“焉用亡鄭以陪鄰”和“闕秦以利晉”中的“以”,前者表目的,后者表順承。而“敢以煩執事”中的“以”和“若舍鄭以為東道者”中的“以”,皆是介詞,前者為“拿,用”之意,后者為“把”之意。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辨析,學生明確了“以”的功能和含義,也了解了不同句子中“以”的差異。
除了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字詞知識之外,文言文中的特殊語言現象,還包含獨特的句式結構。如“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一個狀語后置句,針對這一特殊句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問:“你知道這是一個什么句子嗎?它有何特點?按照正常的句式結構,這句話應該怎么表達?請你將思考的過程展現出來。”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思維路徑展現出來,如: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以其于晉無理,且于楚貳也”,“于晉”“于楚”是兩個介賓結構,它們作“無禮”和“貳”的狀語,后置。
在品鑒句子時,學生重點分析了句子的句式結構,明確了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也了解了句子的特殊表達方法。借此方式,學生可以初步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表達差異,也可以積累一定的文言常識。
綜上,在文言文中運用問題驅動法,教師先將焦點集中在特殊語言現象上,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梳理文意,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并在文言文和現代文的轉化中,實現思維的轉化與遷移。利用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了解文意,還能形成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究的意識。
2.以問題為主線,解讀故事內容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大多為真實的歷史事件或由歷史事件改編而成的故事,它們不僅有豐富的情節,還具備鮮明的人物形象。如《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的一場外交爭斗,贊揚了燭之武過人的才能和臨危不懼的態度;《鴻門宴》記敘了劉邦攻破咸陽后,項羽勃然大怒,意在于宴會上刺殺劉邦,最終卻使其逃走的故事,并塑造了性格迥異的人物群像,如劉邦、項羽、項伯、樊噲等。在文言文的教學中,當學生初步了解了字詞知識和文言現象后,教師要以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領學生解讀文言文中的故事內容,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梳理文脈、還原人物形象,并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前因、經過和結果[3]
以《鴻門宴》的教學為例。此篇文言文涉及的人物眾多、情節復雜,學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理清楚故事的脈絡,才能明確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提出啟發式的問題,如:“《鴻門宴》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作的?每一個部分分別寫了哪些內容?如果用思維導圖梳理故事的脈絡,是否能夠更清晰地展現文章的邏輯?”在問題的啟發下,學生聚焦文本,提取關鍵信息,并將關鍵信息組合起來,準確地劃分《鴻門宴》一文的脈絡(見圖1)。由此可知,整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宴會前”“宴會中”和“宴會后”,分別指向了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體現了項羽和劉邦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學生理清了《鴻門宴》的主要情節,明確了不同情節中人物的具體表現,進而回答了“《鴻門宴》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作的”“每一個部分分別寫了哪些內容”等問題。由提出問題到回答問題,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逐漸加強,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相比于單純的文本閱讀,問題驅動式的文言文閱讀活動顯然產生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3.以問題為支架,感悟文本哲思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數千年檢驗的寶貴財富。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往往蘊含深刻的哲思,它們對學生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乃至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實施問題驅動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文言文中的特殊語言現象、故事內容等,也要以問題為支架,引導學生深挖文本的思想主旨,感悟文本的哲思,進而領略先賢的智慧[4]。
《勸學》是一篇關于學習問題的文章,在文中,荀子闡釋了自身的學習觀點。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圍繞文章的主要內容設計層次化的問題,讓學生在解答問題時理解文意、深挖主旨。比如,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可以設置啟發式問題:“《勸學》中闡釋了怎樣的學習觀點?作者認為怎樣的學習態度更好?”要求學生總結文章觀點,即“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學習者應具備的態度”。又如,當學生完成課堂閱讀任務后,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通過閱讀荀子的《勸學》,你得到了哪些啟示?荀子關于學習的觀點,對當代學習者是否有影響?”讓學生在關聯現實的過程中學以致用,進而更深刻地領悟先賢的哲學智慧和先進思想。
三、結語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應用問題驅動法,教師要高度重視問題的啟發性和層次性,確保學生能夠在問題的驅動下,自覺地探尋文言文的語言特征、文本內容以及思想主旨,進而于淺層認知中了解文本內容與結構,并在深層解讀的過程中理解其思想主旨。總而言之,問題驅動法之于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石云.問題探究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析[J].高考,2023(36).
[2]王琴.素養導向,問題驅動:高中語文課堂結構優化策略的探索[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3(10).
[3]劉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問題”設計[J].語文新讀寫,2023(16).
[4]程晨.高中語文教學中問題設置的策略[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