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基礎教育階段應營造包容寬松的成長環境,開發課程以滿足學生個體差異需求。班主任名師工作室聯合多個課題研究組,開展創新教育的班本課程研究。團隊立足本班學生、教師和家長實際情況,以學生興趣和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通過校家社協同整合各類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下文將從班本課程的探索、學科滲透的落實、生活實踐的開展、教育場域的拓展等方面,探討創新教育實踐。
一 聚焦創新教育的落腳點一一探索班本課程
課程建設是培育創新素養的核心所在。班本課程以班級為平臺,充分利用班級資源,旨在滿足本班學生健康成長與個性發展的需求,由班級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開發。班本課程建設是對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延伸與深化,優質的班本課程不僅能豐富學校課程體系,更能引導學生的個體成長。一方面,班本課程可通過個性化教學方式和多元化學習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助力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質;另一方面,班本課程能通過開放式思維訓練和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培養其創造力與創新意識。
創新教育研究團隊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以學生生活實際和成長需要為出發點,圍繞學生個體、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設置了“傳統文化與科技”“了不起的中國建筑”“奇妙的大自然”以及“創造改變生活”等板塊,研發出適合學生創新素養培養的20個課程主題框目,系統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實踐和創新精神等創新素養的培育,構建起貫穿小學階段的創新課程內容與目標體系。
在課程建設中,以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為導向,宏觀層面關注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中觀層面注重班級創新文化氛圍和制度建設;微觀層面以學生個體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課程編寫每月設定一個主題框目,重點通過生活故事引導,采用兒童化、趣味化的呈現方式,以問題情境和自主活動為主要形式。課程內容選擇貼近小學生當下生活,關注個體發展,其表述符合探究性和科學性要求,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著眼于學生未來的創新發展。課程參與實現全員化,踐行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創新課程建構實現了跨學科融合,促進全方位育人。開展課程活動堅持“個人一學校一家庭一社會”的多方融合,采用“課堂教學 + 課間活動 + 月度總結”的方式,以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小組互動及家長參與為主要形式,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課程設置時間為每周一次的晨會課,每月一次活動總結,每學期一次成果匯報展示,實現了課程與各級各類教育活動的有機滲透與協同推進。與此同時,加強教師專業培訓,提升教師創新素養,提高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在課程實施中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評價方面,秉持“以做促評,創新全過程”的理念,評價貫穿課程實施始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均體現在學生的實踐操作上。實踐出真知,給予學生更多實踐機會,培養其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在實踐中創新發展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技能技巧,提高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合作探究、樂于分享,提升創新思維;通過實踐創造,以行促知,培養創新精神。
二、把握創新教育的突破點一落實學科滲透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并規定“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 10 % 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STREAM教育強調以學科滲透的方式培養具有動手創造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發明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研究團隊鼓勵各科教師增強創新教育意識,結合學科教學實際,充分挖掘學科創新教育資源。
在課堂教學方面,創新能力的培養應在每一門學科中得到重視。課堂教學需關注以下幾點:其一,轉變教師觀念,培養創新意識。在教育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注重教師創新理念的養成,在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愿望、動機和態度,營造創新氛圍。其二,敢于開放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教師應關注學生質疑精神和提問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敢問、勤問,掌握提問技巧,樂于提問,從而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其三,融合學科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杜威提出“在做中學”,強調素養需在實踐過程中體驗習得。有效開展跨學科學習,應從學段學習目標與內容出發,遵循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習規律,從簡單交叉到多維交叉、從綜合思維到跨界思維、從問題解決到創新突破,研究跨學科學習的層次性與發展性。例如,語文教學創設自主學習空間,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創意表達,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創新見解;數學課上師生共同探尋不同解決方式,如簡便運算,比較方法的簡便合理性;科學學科以探究實踐為中心,將知識學習與探究實踐相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使主動探究、思維碰撞、動手實踐成為課堂常態。美術、勞動、音樂等課程中的各種創意表達和創新點子,讓學生在手工、實驗、繪畫、體驗等教學中提升創新能力,拓寬思維方式。
在項目滲透方面,項目學習在小學階段能發揮重要的聚焦作用。以學生生活為中心,在具體項目情境中整合不同學科內容設計項目主題,將各科教師教學融合,組建學習和實踐共同體,使創新教育得以有效實施。研究團隊在四年級下學期布置了以“創美”為主題的項目,融合多學科教學內容,采用體驗勞動、繪畫表達、資料收集、科學小實驗、研究小論文等多種形式,創新表達美麗班級氛圍的建設。在項目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了解植物花語,感受美好;分組動手種植植物,勞力育心;了解植物喜好,課間管理植物;結合科學實驗,獲得數據,撰寫研究小論文;了解植物生長及文化,課間交流自己的植物。通過豐富的活動學習,學生從不同學科多角度對植物進行全面研究和實踐,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將班本創新課程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可增強課程生命力。采用跨學科教學、項目化滲透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提升學生創新素養。
三、突出創新教育的關鍵點一一開展生活實踐
生活是創新的源泉,創新素養的培育應基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研究團隊充分認識到生活實踐的重要性,不斷探尋創新教育與生活實踐的交融點,深入學生生活,挖掘生活資源,創設更多生活體驗和創新機會,引發師生對創新的深入思考與理解。
創新班本課程開發從學生個體出發,以生活為本,遵循以下步驟:知行合一,即理論結合實際,為課程建設提供依據;格物致知,建構科學模型,確保課程建設取得實效;迭代創生,創新與時俱進,推動課程建設進一步升級。在班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研究組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結合,結合新時代學生發展要求,明確發展目標,關注學生身心特點,發現現實發展痛點,分析學生成長難點,找準教育教學基點,創新學生生長點;關注開發主體的創新,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師生共同參與、家長輔助參與的形式;關注推廣形式的創新,積極運用數字化手段,提高創新實效。
在班本課程“傳統文化與科技”板塊,研究組在五年級開設了為期一個月的“走進非遺一瓷器”主題框目。研究團隊為學生提供主題關聯、結構完整的學習生活場景,通過生活實踐將不同學科內容串聯成完整鏈條。每周設定兩個創新研究主題:走近瓷器—追根溯源、巧手匠心—細\"塑”衷情、中國色彩—多姿展館、直面名家一一只此青綠。主題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并有所收獲。研究形式豐富多樣,包括問卷調查、課堂教學、藝術畫報、書法美術、劇場直播、講座訪談、親子活動、成果展示等,這些形式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學生熟悉且體驗感強。在具體實踐要求上,課題組做到專業規范,融合多學科知識,指向現實問題,在每個環節關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例如,在“多姿展館”主題活動中,學生在展覽中觀察展館展品的形狀、色彩,體會展品名稱的由來;展覽后,讓學生闡述布展的整體設計理念,并思考若自己布展將如何分配場館、命名不同場館。在“巧手匠心”主題環節,設置塑形創意、上釉燒制、稱重測量等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實踐環節,將創新教育落到實處,多學科的融合豐富了學生的體驗。在一個個具體場景中,STREAM教育的趣味性、適用性、整合性、創新性和可拓展性得以充分展現,從知識學習到思維提升,在活動建構與重構中,由真問題到思維建模,再到解決問題,體現了學習的深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尋找創新教育的增值點一一拓展教育場域
創新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浸潤。研究團隊通過創設浸潤式的教育環境,將班級空間轉化為創新實踐的第一現場一教室墻壁變身創意展示區,圖書角成為思維碰撞站,過道走廊化為創新實驗場。在“創美項目”實施中,師生共同打造動態創新空間:走道靈活變換為一字排開式、綠色長廊式、圓桌研討式等多樣布局;講臺綠植每日更新并由學生講解其中寓意;放學時的桌椅整理也演變為學生自主管理的創新實踐。這種無痕的教育滲透在課堂內外、課間休息乃至上學放學的每個細微時刻,讓創新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
生活環境成為育人的創意空間。在班本課程“了不起的中國建筑”研究主題的“中國建筑之美”框目,學生從課堂中了解到空間、光線、色彩等是影響建筑之美的要素。課間小組探究時,學生對班級門前走廊玻璃窗的大小、形狀等展開研究,用數字、圖形闡述現有設計的科學性。學生還依據校園雅園“鑒開亭”四面曲徑的長短以及周邊建筑高度,對校園布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校園跑道旁司令臺的擺放位置、高度、長度等都成為學生研究的對象。在參觀蘇州博物館后的分享中,學生展現了更多邏輯嚴密的分析與理性的思考,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和協調溝通能力。一張張草圖、一份份數據見證了學生內心觸動后的討論與獨立思考。生活中的物件雖未因學生的參與而改變,但他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充實和自信。
時刻發現生活環境中的創新機會。在“奇妙的大自然”研究主題的環境與生態之“感受季節與氣象”中,研究團隊為六年級學生布置了以“蘇州天氣”為班本課程主題的學習任務,內容涵蓋天氣與自然環境、天氣與人們生活、天氣與社會發展三個方面,融合多學科知識,設計了包含學科知識、調查實驗、親子關系、小組合作、時間管理等內容的班本創新教育。例如,“請從蘇州地區的氣候特點出發,用曲線圖表示某個月的氣候變化情況,并對小學生上學提出建議”,讓學生將自身生活與研究相結合,學會記錄和分析,以此進行上學規劃,同時也認識到生活環境對創新的潛移默化作用。“從不同角度分析蘇州的暑期天氣情況,為前來蘇州旅游的朋友提供一份出行建議”,在家長指導幫助下,學生走進旅游景點,采訪游客、導游、景點工作人員,親身感受、實地體驗,激發創新思維。如此,讓學生關注環境特點和社會發展,促使其創新能力在全面協調中得以提升。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規劃重點課題“STREAM教育理念下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2B09QTSZ1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大勇.提升拔尖創新人才潛質的班本課程開發策略研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4(14):17-20.
[2]汪為峰.“雙減”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實踐路徑[J].華人時刊(校長),2023(04):44-45.
[3]曹培杰,陳磊.夯實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學校主陣地[J].人民教育,2023(2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