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作品《皮黃》是由中國現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張朝先生創作的一部結合中國傳統京劇與西方作曲技法的經典鋼琴藝術作品。該作品于2007年獲得“帕拉天奴杯”中國音樂創作交流大賽第一名(全球征稿)。作品有著極強的民族特色,體現了皮黃腔、京劇板式結構、京劇伴奏樂器等京劇元素,較全面地涵蓋了中西方的鋼琴曲創作技法,具有極高的藝術文化價值。筆者根據個人的鋼琴彈奏與學習經驗,以鋼琴曲《皮黃》的創作背景為切入點,進行作品解析,進而總結出關于鋼琴作品二度創作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張朝;鋼琴作品;《皮黃》;音樂分析;二度創作
[中圖分類號] J6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若將鋼琴創作視為對鋼琴作品的一度創作,那么鋼琴演奏即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二度創作要求演奏者基于作品文本資料、作品內涵及作品原有情感的基礎上,融入自身情感與理解,增添特有的音樂形象。由此,音樂形象成為鋼琴作品二度創作的關鍵,是對特定內容與情感形式的特殊再現。鋼琴演奏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除了包含對原有作品的演繹,還需融入寬泛的文學知識,因此,其還間接包含了樂理、作曲理論及音樂史等眾多門類,甚至受到文學、戲劇和繪畫等多個領域影響。只有基于對作品深入的了解,才能優化作品音樂形象。因此,本文以張朝鋼琴曲《皮黃》的創作背景為切入點,進行作品解析,進而總結出關于鋼琴作品二度創作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張朝鋼琴曲《皮黃》作品概述
(一)張朝及主要作品
張朝(1964— ),云南昆明人,中國現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張朝7歲起開始學琴,12歲隨父親張楠學習作曲,16歲在《音樂創作》發表自己的處女作《詼諧曲》。2001年,作品《風》獲首屆“現代杯”全國流行歌曲大賽金獎;《我希望》獲文化部“光明杯”21世紀少年兒童歌曲創作評選三等獎;《第一弦樂四重奏》獲臺灣交響樂團“2001年世界征曲”優勝作品獎。2007年,張朝以一曲《皮黃》,在全球征稿的激烈競爭中一舉拿下“帕拉天奴”杯鋼琴作品大賽一等獎,成功使帶有中國京劇韻味的鋼琴曲響徹世界。張朝先生在音樂創作上涉獵面廣泛,風格多樣,并以濃郁的民族風格見長。在創作中,張朝先生化西為中、化中為己、化己為眾。其中,鋼琴作品《皮黃》即中西結合之下的優秀作品。
(二)鋼琴曲《皮黃》創作背景及創作特點
《皮黃》創作于1995年,幾次修改最終定稿于2014年。作曲家張朝在創作中主要借鑒了京劇音樂的有關素材,并將中國傳統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注入其中。樂曲從“原板”中提煉出來的三個音“C—bB—G”構成創作元素,并滲透到旋律、和聲等方面。采用京劇板式結構發展音樂的戲劇性,織體上以京劇“四大件”伴奏的簡約織體為主,使人聯想到琴、笛、板鼓鑼合奏形式及音色特點。其中在“搖板”一段還模仿了京劇中京胡對人聲的托腔與帶滑奏的跟腔效果。
鋼琴曲《皮黃》的創作特點為作品具有極強的民族性。“皮黃”作為京劇的別稱,主要指“西皮”與“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為基本音樂素材。還有一種認識將“皮黃”定義得略顯狹隘,認為其僅是具有較大民族藝術魅力的唱腔。張朝在鋼琴曲《皮黃》的創作中將傳統的京劇特征與西方音樂進行融合,使之成為別具一格的鋼琴作品。其民族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鋼琴曲《皮黃》采用中國的民族五音調式;其二,在節拍上,其幾乎涵蓋了所有京劇的板眼;其三,全曲采用了一波三折的曲式結構,類似西方的奏鳴曲,但與之不同的是,該曲一氣呵成十分連貫,并無西方奏鳴曲的分界感;其四,呈現了京劇式的音響效果,體現了京劇的藝術性。
二、鋼琴曲《皮黃》音樂分析
鋼琴曲《皮黃》整首曲子由十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導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搖板、垛板及尾聲,每個部分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作品第1至7小節為【導板】,采用舒緩的音樂情緒開始本曲。所謂“導板”,是戲曲唱腔的板式,無板無眼,速度較慢,節奏自由,句尾往往托長腔。宜于表達悲憤、昂揚的感情,一般作為成套唱腔的先導部分。《京劇知識詞典》闡釋其為“只有一個上句,列在一個正式唱段前面,作為開導之用,故名導板,舊時由于音訛,常寫作‘倒板’”。在《皮黃》中,以bE宮調式起始,此段落映射的是張朝先生的童年生活,開始處以三個連續的波音與顫音,在模仿京劇唱腔音響效果的同時,使音樂真有訴說感。
在第7至25小節,作者采用京劇中的【原板】板式進行演奏。“原板”是皮黃聲腔最基本的板式,一板一眼,即四二拍,中速節奏,用處極為寬泛,常用于敘事、抒情和景色描述。由其衍生出“慢板”“慢三眼”“快三眼”等眾多板式,都是由“原板”快慢簡繁的變奏。《皮黃》的【原板】部分,自進入主題之后依然采用bE宮調式。其中,主旋律多次出現,在聽眾心中勾起層層漣漪。
在第26至51小節,作者采用【二六】板式進行演奏。【二六】是京劇西皮板式之一,其中“二六”是一板一眼四分之二的形式,是從原板發展出來的。區別于【原板】,【二六】板式節奏更為緊湊,是一種字多腔少的變化形式。在《皮黃》中,此段也是上一段落的變奏。其中,26至28小節作者采用左手同音反復的形式反復表現bB徵音,此音實際上是對京劇中板鼓的模仿,在樂譜中雖然在此標注有“跳音”符號,但不能完全以跳音的方式進行演奏。在節奏上,需要逐漸加快,直至緊湊、活潑的音響效果出現。此段落仿佛展現了作者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
在第52至67小節,作者采用【流水】板式。【流水】板式為一拍子(1/4)形式,是在二六板的基礎上進一步緊縮而成的。在結構上,【流水】板第一句從板上開口,最后一處亦落板上,隨后的句子無論上下句均從板后開始。在《皮黃》該段中,調式由F商調式向A調式進行轉變。此樂段中,作者想通過音樂表達大自然的精妙絕倫,基于作者人生經歷,此段描繪了云南滇池地區的秀麗風景。
在第68至85小節,作者采用【快三眼】板式。京劇二黃中【三眼】是從【慢板】板式中派生出的板式,可理解為“中等速度的三眼”。其中,【快三眼】板式整體節奏速度與原板相似,稍慢于【原板】,然而對于旋律部分的刻畫,【快三眼】要更為復雜。在此樂段中,【快三眼】一般采用四四拍,一板三眼的形式。此段落,樂曲調式由bE宮調式轉為bB徵調式。
在第86至100小節,作者采用【慢板】板式。【慢板】板式是京劇二黃在【原板】板式基礎之上,通過加花、延伸等手法創作而成的一種板式,此板式一般將節奏放慢,由四二拍一板一眼形式變化為四四拍一板三眼的慢板。在《皮黃》中,此段調式發生了轉換,由bG宮向bE羽轉換。此段包含了張朝先生童年時期有關大觀樓景象的回憶。
在第101至132小節,作者采用【快板】板式。在京劇中,【快板】板式與【流水板】幾乎一樣,二者的區別在于速度,【快板】要明顯快于【流水板】,【快板】通常表現矛盾尖銳的情緒。在《皮黃》中,這一段落進行了反復的轉調。調式由A徵調式轉為B羽調式,而后又由C徵向D羽調式轉換,有著強烈復雜的情緒效果,反映作者熊熊壯志之情,直至128小節。
在第133至197小節,作者采用【搖板】板式。調式由bA宮轉為F羽調式。這一段仿效京劇中的武戲場景,展現了張朝先生對歷史文學人物的崇敬之情。最上方的旋律以模仿人聲的方式呈現,在演奏時不僅要突出旋律音,同時還要注意中聲部和低聲部之間的協調配合。
在第197至279小節,作者采用【垛板】板式。此處為G宮調式,在音樂設置上,此段落模仿了京劇中輕盈碎步,快速的旋律與和聲激烈碰撞,展現出悲憤之感,此處是承接上一樂段中對于英雄人物的后綴描寫。
第280至294小節,為本曲的“尾聲”部分。在調式上,bE宮調式有著首尾呼應的音樂表達效果。區別于【原板】,此段落音樂情緒更為強烈,其中作者加入了左右手交替的柱式演奏,彰顯了深厚的民族之情。
三、鋼琴曲《皮黃》二度創作分析
縱觀當今有關音樂分析的文章,出于對原音樂作品內容的整體把握,在進行分析時往往更多地關注音樂作品的“一度創作”,而忽視“二度創作”。目前,音樂創作通常從三個維度展開,即一度創作(詞曲創作)、二度創作(形式)及三度創作(欣賞)。三個維度的創作與音樂的表現環環相扣,但由于對主體價值認知的偏移,人們往往忽視二度創作的重要性。本節對于鋼琴曲《皮黃》中的二度創作分析,主要基于筆者在實踐演奏過程中注意到的演奏重難點。主要從托卡塔的演奏、踏板的運用兩方面展開。
(一)托卡塔的演奏
托卡塔一詞來自意大利文“toccare”,意為“觸鍵”,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接近即興創作的體裁形式。在托卡塔的演奏中,樂曲進行中時常會出現各種模進和模仿的對位形式。在《皮黃》樂曲的【搖板】中,作者充分融入托卡塔的演奏技巧。在進行二度創作演奏時,需要注意增進音樂情緒上的緊張感,同時也要在技巧上追求更高的難度。該作品將以雙音的形式模擬打擊樂敲擊時的音質作為基調,獨具雙音的形式,因此在演奏過程中,可根據速度變化快速交叉進行,此外,在演奏時需要撐住手部,同時手腕與肩部需要保持放松,切忌僵硬地進行演奏。
(二)踏板的使用
在【導板】部分,作曲家依據和聲轉換,明確標注了踏板的使用,基于此,彈奏時需要注意和聲的更換,當和聲產生變化,踏板也需要徹底抬起來再下踩。經過筆者多次演奏,并根據演奏效果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踏板徹底抬起與未徹底抬起的音響效果相差甚遠,未徹底抬起踏板會使音響效果聽起來過于拖沓,且變得更為渾濁。【二六】樂段的前三小節中,也同樣標有跳音效果,但由于此時的演奏需要對板鼓進行模仿,因此不能一味地彈奏跳音,需要結合踏板,以實現在大廳中板鼓回蕩的音響效果。因此,筆者在實際演奏中會通過踏板表現幻想、朦朧的音響效果。
(三)音色的處理
《皮黃》作品在演奏時的音色處理需要以京劇韻律及音調進行為基礎,這需要演奏者在演奏前充分領略京劇的音樂表現方式。在彈奏時,演奏者需要在不同聲部上模仿京劇伴奏樂器,如板鼓、二胡等,需要“刻畫”出不同民族樂器的音色特點。除此之外,由于整部作品不同的段落敘述了不同時期的人生經歷,因此在音色上,還需要滿足作者的創作心境,表現為運用不同的觸鍵方式來表達對應的音色效果,抓住音樂元素,結合鋼琴特質進行演奏。
結 語
張朝鋼琴曲《皮黃》是一首令人驚嘆的中國鋼琴作品,它在“帕拉天奴”杯大賽中脫穎而出。這首曲子創新性地融合了我國京劇的作曲技法,將鋼琴與京劇巧妙地結合起來。張朝先生總結自己的音樂創作為“化西為中、化中為己、化己為眾”,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描述。20世紀匈牙利著名音樂家貝拉·巴托克(Bela Bartok)曾經說過:“在音樂創作中,民間音樂作為素材,若沒有經過富有才華的作曲家的精心打磨和融入專業音樂的特色,將無法達到真正的藝術高度。只有經過這樣的處理,民間音樂才能接近專業水平,才能展現出其獨特的藝術意義。”通過學習和演奏鋼琴作品《皮黃》,我們不僅對我國的鋼琴作品有了嶄新的認識,也加深了我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王澤圻.張朝鋼琴曲《皮黃》的創作特征和演奏技法分析[D].太原:中北大學,2023.
[2] 童莎莎.張朝鋼琴曲《皮黃》的作品分析與演奏探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3.
[3] 陳陽月.張朝鋼琴曲《遐想》中的復合節奏及演奏詮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2.
[4] 李巖璣.鋼琴曲《皮黃》的藝術特征與演奏分析[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2.
[5] 韓莎.鋼琴曲《皮黃》的“戲曲性”演繹[D].太原:中北大學,2021.
[6] 馬芮.鋼琴曲《皮黃》藝術特征與演奏探究[J].戲劇之家,2023(18):93-95.
[7] 張秋慧.鋼琴曲《皮黃》戲曲元素及演繹研究[J].黃河之聲,2023(6):81-84;89.
[8] 付思超.張朝鋼琴曲《皮黃》藝術特征及演奏技巧探析[J].黃河之聲,2022(10):126-128.
[9] 王露鋅.淺談中國鋼琴曲《皮黃》中融入的京劇元素[J].戲劇之家,2022(3):50-51.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