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為中心理念最早可追溯至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孔子的啟發式教學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均蘊含學為中心的核心思想。陶行知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因此,對教師來講,教最終不是考慮教師需要什么,而是學生需要什么。陶行知的觀點與我國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倡導的學為中心理念高度契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習行為真實發生,最終促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會問的轉變。
要建構真正的學為中心課堂,就要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生主體性,圍繞學習行為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自主探究者、實踐者和體驗者。在教與學的辯證關系中,教師的教始終服務于學生的學,其終極目標是“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學方法必須適配學習規律:既要教會學生,又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會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既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又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與思辨能力。
本期專題聚焦學為中心的課堂實踐,匯集各地名師、教研員及一線教師的經驗,從多學段、多學科視角探討如何落實這一理念。我們期待通過關注學習者的內在動力、探究能力與思維發展,助力學習者自主學習,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希望能夠為教師提供可借鑒的實踐路徑,啟發其教學創新。
欄目主持人王德明王增運策劃:姚思雅張英統籌:王東平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