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教學是課程結構化的實踐探索,能從整體上幫助學生形成單元意識,融通和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將單元間的知識整合、內化,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供支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合了馬克思主義先進文化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偉大的奮斗精神。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中編排了許多蘊含紅色文化的課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手術臺就是陣地》《冀中的地道戰》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紅色主題課文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學生傳承紅色文化,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聚焦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在紅色主題單元,如何從單元整體這一角度出發,幫助學生在形成單元意識的基礎上更加深刻地理解紅色文化的主題和內涵呢?下面以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提出了適時、適量、適度的策略,即在教學設計上適時引入紅色文化內容,在教學內容上適量布置單元學習任務,在教學方法上適度調整單元教學活動,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紅色文化知識體系。
一、小學語文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
1.知識整合:從“課時教學”走向“整體教學”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按照教材的編排,以課時為單位進行教學,使得課程知識存在分割和孤立的現象。在完成一個課時的教學任務后,教師往往會立即進人下一個課時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夠科學,容易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不夠深刻,缺乏對知識之間聯系的理解及對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單元整體教學強調的是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和融合,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整合與紅色主題相關的文本內容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學習具體知識點的同時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紅色主題所傳遞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涵。通過整合,從“課時教學”走向“整體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紅色文化,從而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
2.思維進階: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
從現階段來看,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知識點零散、學生參與度不高,以及學生對教材中單元之間知識的聯結、互動缺乏足夠的理解,沒有形成單元整體意識。單元整體教學以整個單元為教學的基本單位,強調教學內容的整體性、連貫性和層次性,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幫助學生從大視角、高站位出發,從整體角度學習語文知識,促進學生理解各單元語文知識之間的聯系。在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一系列的任務和活動,引導學生對紅色主題的相關文本進行深人思考和分析。在完成任務、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和記憶知識,還需要思考紅色文化背后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進一步傳承、創新運用紅色文化,進而在揭示紅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
3.多元發展:從“知識學習”走向“素養提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核心素養導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其中,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在面對各種挑戰時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充足的勇氣。通過學習紅色文化,學生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小學語文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通過把握教材中紅色文化知識的整體性、關聯性,從知識向度、知識維度、知識聯結度等方面出發,將學習活動從淺層向深層過渡,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通過教學活動的豐富創新、教學資源的挖掘運用、教學評價的多元引入,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而幫助學生從“知識學習”走向“素養提升”。
二、小學語文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策略
1.整合內容,把握主題,適時引入紅色文化內容
在設計與實施小學語文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時,首先,教師需要細致分析教材內容,挖掘其中蘊含的紅色文化元素,包括對文本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其次,教師需要把握單元主題,從整體上組織和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設計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適用性的單元學習目標,將單元學習目標具體化。最后,在實施教學時,教師要適時引入紅色文化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選擇合適的時機和方式來呈現紅色文化,如在課前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在情感上有所準備,在課上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深入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這樣,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明確把握主題,以及適時引入紅色文化內容,小學語文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能夠更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時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責任”為主題,編排了《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詩和《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三篇課文,讓學生感受先輩們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深人研究每篇課文的創作背景,并在此基礎上整合內容,把握主題,適時引入紅色文化內容。在教學“古詩三首”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古詩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從軍行》表達了作者對邊塞將士的贊美和歌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表達了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抒發了作者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而《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講述了毛主席驚悉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這個噩耗后極度痛苦的心情,以及對毛岸英的遺體是否歸葬的艱難抉擇過程。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課文中提到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引導學生理解毛主席超出常人的情感和胸懷。《軍神》一文講述了劉伯承在重慶治療受傷的眼晴時拒絕使用麻醉劑,為他做手術的沃克醫生稱他為“軍神”的故事。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劉伯承的行為,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習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清貧》一文反映了方志敏的崇高品德和無私精神,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方志敏的生活點滴,引導學生理解其舍己為公的高尚情操,了解清貧精神的內涵。
2.重視整體,有效銜接,適量布置單元學習任務
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要重視單元之間的銜接與整合。對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前后單元知識的聯系,設計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的單元學習任務,注意各個任務之間的銜接,避免知識點孤立,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單元內容。在設計與實施小學語文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可以搭建一個完整的紅色文化知識框架,從整體出發,讓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概念、特征、內涵,以及如何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從而確保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單元學習任務,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各年級、各單元紅色文化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紅色文化。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教師可以設計單元學習任務,具體如表1所示。
3.關注個體,因材施教,適度調整單元教學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存在個體差異。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在設計與實施小學語文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興趣、認知水平等方面,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適度調整單元教學活動,從而保證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對于喜歡閱讀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相關的文獻資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在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時,學生可以閱讀更多關于毛主席的歷史資料,了解他的偉大胸懷,從而更好地理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句話。對于喜歡動手實踐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的手工制作活動。在學習《軍神》一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作劉伯承的泥塑像,進一步感受劉伯承的英雄形象和堅定意志。教師也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繪畫創作、主題辯論等多種形式,讓每名學生都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精神的內涵。在學習《清貧》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清貧精神、高尚情操等方面展開辯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對紅色精神進行深入探討。通過適度調整單元教學活動,能夠使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更加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能夠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從整體性、連貫性和層次性的教學角度出發,將相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整合起來,使得原本分散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以實現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人理解與運用。在小學語文紅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適時、適量、適度為原則,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內涵,注重培養學生的紅色精神,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紅色文化知識體系,從而使紅色文化真正根植于學生內心。
參考文獻:
[1]葛芬芬.大概念視域下的紅色文化主題單元項目化學習探索: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J].江西教育,2022(27):26-30.
[2]董永鵬.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紅色文化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8(9):6.
[3]吳麗麗.統編小學語文“紅色經典”主題單元閱讀教學實施路徑[J].語文建設,2023(18):86.
[4]林強.大單元背景下小學語文紅色經典主題單元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4(2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