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生活、工作、社交方式,合作能力更是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關鍵能力形成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為了在學前教育階段提升幼兒的合作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從幼兒自主游戲及與同伴的交流活動中尋找教育時機,在實踐、討論、協商等多個環節提供合作契機,引導幼兒以合作的方式參與區域活動,在實踐中體會合作的意義,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適時開展評價活動,以正向反饋調動幼兒以合作方式參與區域活動的積極性,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一、適時引導活動,培養合作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為了在區域活動中提升幼兒的合作能力,教師應當從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人手,有意識地調整區域活動目標,增加幼兒獨立達成區域活動目標的難度,為幼兒提供與他人合作交往的機會,指導幼兒相互協作、共同達成目標,了解合作的優勢,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此外,出現非教師干預的合作行為的場景主要集中于幼兒難以獨立完成的區域活動環節,目的是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讓幼兒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然而,以往的活動經驗導致幼兒在遇到問題時仍然會選擇第一時間向教師求助,此時教師要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在區域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分析合作與獨立的差別,以及他人成功的原因,鼓勵幼兒向他人尋求幫助,并發揮自身的優勢幫助他人,互幫互助,促進幼幾共同進步。
例如,在“搭建高樓”區域活動中,活動要求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設計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活動準備環節,教師用語言進行引導,闡明活動目標,激發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熱情,并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見過高樓嗎?這么高的樓是怎樣搭起來的呢?”教師通過引導引發幼兒思考,讓幼兒自主選擇礦泉水瓶、木塊、竹筒等作為建樓材料,為活動作準備。活動中,幼兒發現自己搭建的高樓不僅花費時間長,而且穩定性差,樓體高度難以持續增加。為了幫助幼兒尋找全新的興趣點,教師提問:“如何才能讓高樓既結實又美觀呢?”教師引導幼兒主動分享自己搭建高樓的經驗,思考影響高樓穩定性的原因。有的幼兒提出:“隨著樓體的高度增加,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上層樓體的擺放情況,導致樓體失去穩定性。”教師組織幼兒群策群力,共同思考問題解決方案,如用身邊的材料搭建一個平臺,踩在上面增加高度等,通過合作討論解決問題,使區域活動順利進行。在活動的最后,教師提出“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大家能獨自建起高樓嗎?”這一問題來引導幼兒反思,使幼兒認識到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重要性,為培養合作意識打好基礎。
二、模擬真實情境,喚醒合作意識
小班幼兒處于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發展的初級階段,缺乏主動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而中班幼兒遇到問題時能自主思考并采取應對措施,合作能力發展較為迅速。面對剛剛從小班升入中班的幼兒,教學重點在于如何讓合作常規化、持續化,使其認識到合作行為的意義,自主合作,參與區域活動。為此,教師可以在區域活動中創設情境,讓幼兒扮演特定的人物,以合作方式共同完成任務、面對活動中的各類挑戰,使幼兒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從行為入手,改變思維方式,強化合作意識,養成合作習慣。
例如,在“生活中的買與賣”區域活動中,幼兒扮演商家和顧客,商家需要完成張貼廣告、擺放商品、定價等活動,這一活動主要使幼兒了解商品交易的過程,體會商品買賣的含義,加深對社會分工的認識。首先,教師聯系生活實際,說明區域活動內容:“小朋友們有沒有去商場買過東西呢?大家說說買東西需要準備什么呢?”隨后播放視頻,指導幼兒結合視頻內容梳理選購商品、售賣商品、結算等購物流程,為活動作準備。其次,教師布置合作任務,潛移默化滲透合作意識。教師將角色扮演活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商品布置階段,第二階段為定價階段,第三階段為商客交互階段。在定價階段,教師將幼兒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幼兒相互商討決定價格,二組幼兒則各自決定價格。在商客交互階段,二組幼兒發現有些商品賣不出去,有些商品卻被搶購一空。教師引導幼兒從中分析商品定價規則,體會合作的重要性。隨著銷售活動的進行,扮演商家的幼兒手中的零錢數量逐漸減少,無法應對顧客的找零需求,此時教師提問:“能夠兌換零錢的銀行就快要營業了,但這段時間我們該如何給顧客找零呢?”教師適時引導幼兒之間互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從其他幼兒手中兌換零錢用于交易,使幼兒在游戲中認識到與他人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重要性。
三、設計特色游戲,探究合作方法
幼兒的年齡尚小,對合作的理解容易局限在具體的行為上,如共同完成目標、解決問題等,難以真正理解合作的含義和價值,對合作缺乏正確認識。為了讓幼兒認識合作的意義、理解合作的必要性,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設置合作游戲,為幼兒創造合作的機會,使幼兒從游戲結果出發反思游戲過程,認識到合作必須講究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合作方式,從而使幼兒不僅認識到要合作,還要思考如何合作,為自身合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考慮到中班幼兒對事物的認知正處于發展階段,為了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探究合作方法的過程,教師可以從游戲人手,選擇用時較短的游戲活動,鼓勵幼兒通過變換合作方式完成游戲活動,對比分析游戲結果的差異性,體會根據活動實際情況變換合作方式的意義,提升幼兒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攀越障礙”區域活動中,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游戲,以幫助小組成員成功攀越障礙為目標,開展游戲活動。首先,教師說明游戲目標和游戲規則:翻越高墻,用時最少者獲勝。幼兒幾次翻越均失敗,教師此時引導幼兒變換方式方法,嘗試以合作方式達成游戲目標。其次,考慮到幼兒對合作游戲的理解不到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適時提醒幼兒,讓其嘗試以不同的方式達成游戲目標,如小組合作疊放木板作為墊腳石攀越高墻,或小組合作制作繩梯攀越高墻。幼兒在教師的點撥下達成游戲目標。最后,教師結合游戲過程提出“你認為哪種攀越高墻的方式最好,為什么?是否還有其他合理達成游戲目標的方式呢?”等問題,引發幼兒思考,讓其在討論中探索有效合作方式,提升合作能力。
綜上所述,若想在區域活動中提升幼兒的合作能力,教師需要正視合作對幼兒今后步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性,從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入手,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主合作、互幫互助,培養合作習慣,喚醒合作意識,探究合作方法,達成活動目標,讓實踐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認知,促進幼兒合作行為的形成,為其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夏倩倩,肖菊梅,王英杰.博弈游戲中幼兒合作行為培養策略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45(12):88-97.
[2]郭迪,羅歡,郝梓亦,等.中班幼兒建構區合作行為教師指導的現狀與改進策略[J].教育觀察,2022,11(27):13-15.
[3]楊慧垚.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幼兒合作行為引導策略的個案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28):14-16,22.
[4]盧春霞.積木游戲中幼兒合作行為的觀測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20):41-43.
[5]梅珺珺.淺析合作學習在幼兒區域游戲活動中的應用[J].才智,2020(1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