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訓練是一種通過強化身體訓練提升健康水平、提高身體素質、優化運動表現的過程。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發育的黃金時期,開展體能訓練活動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健康發展需求。構建系統性的體能訓練課程,對于優化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應該挖掘體能訓練的價值,基于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的要求,探索體能訓練模式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路徑,推動校園體能訓練項目實施進程,全面創新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運動能力的綜合發展。
一、創新體育教學思路,優化體能訓練方案
1.優化方案設計,實施針對訓練
為了讓體能訓練活動能夠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長效實施,教師需要解決傳統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內容單一的問題,通過內容創新優化方案設計,實現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有效發揮體能訓練的育人功能,教師應該以滿足學生個體實際訓練需求為前提,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制訂針對性的體能訓練計劃。考慮到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興趣等相關影響因素,教師應該科學設置體能訓練內容,采用分層的方式開展體能訓練活動,以提高體能訓練的個性化水平。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師用書·體育與健康》(以下統稱“教材”)1至2年級全一冊“跳繩”這節課時,跳繩是一種以上下肢活動為主的體育活動,對場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作為一種體能訓練形式適用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本節課所提供的跳繩指導方法為跳短繩和跳長繩中的兩腳依次跳、并腳跳,其難度系數依次遞增,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創新體能訓練方案設計。跳繩雖然深受學生的喜愛,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擅長跳繩,部分學生不了解跳繩這種運動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針對運動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該以“掌握跳繩動作的基礎知識”為體能訓練目標,使其初步認識跳繩這種運動。教師可以引導該部分學生練習搖繩,引導其體會以肘為軸的搖繩動作,熟悉跳繩的感覺,待其熟練后,再引導其嘗試基本的跳繩動作。針對具備一定跳繩運動基礎的學生,教師需要將課程中的跳短繩作為該部分學生的主要體能訓練方式,使其能夠掌握兩腳依次跳和并腳跳這兩種基本跳法,熟悉并掌握跳繩運動的技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指導學生繩把的握法、停繩方法等基本技巧,以及跳繩過程中的動作方法和技能。針對以跳繩為體育運動愛好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其按照教材中的跳長繩方法進行體能訓練,使其在不斷磨煉自身跳繩技巧的同時,加強與他人的配合,把握跳長繩的時間和節奏,提高運動水平。
2.創設教學情境,調動運動熱情
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融人體能訓練的路徑應該落實“回歸教育本質”的理念要求,教師應該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開展體能訓練活動的前提,保證學生對體能訓練活動的接受度達到一定水平,以便有效開展體能訓練課程。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狀況,使其能夠在體能訓練中獲得積極的體驗;要關注學生本身,以“從學生中來,又回歸到學生中去”為基本原則;要注重創新體能訓練的開展方式,以激發學生的訓練熱情。教師可以嘗試創設體能訓練教學情境,由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體能訓練興趣,在提高其體能訓練參與度的同時,使其以嚴謹、認真的態度按照要求完成訓練內容,逐漸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達成訓練目標。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1至2年級全一冊“基本體操”這節課時,體操作為一種通過人體頭部、軀干、上肢和下肢等各部位協調配合,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節奏地做各種舉、振、擺、屈、伸和繞環等動作的身體練習方式,具有一定的美感,體操運動員所做的體操動作,往往能夠給觀看者以美的享受。為了將體操這種項目作為體能訓練的主要內容順利融入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教師應該通過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感受體操運動之美,從而調動其參與體操訓練的熱情。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網絡搜索一些體操運動的教學視頻,并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組織其觀看、欣賞體操運動,感受體操運動的獨特魅力。通過這種情境導入的方式,教師不僅可以將教材中的伸展運動、擴胸運動、側屈運動、體轉運動、全身運動和跳躍運動等基礎知識呈現出來,以播放視頻的方式使學生形象記憶各種體操動作的要點,還可以使學生真切感受到體操運動所傳達的積極、熱烈的情感,有助于端正學生對體育學習和體能訓練的態度,培養其良好的體育訓練意識,保證體能訓練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探索多元訓練路徑,構建科學訓練模式
1.設計體育游戲,激發參與興趣
熱衷于參與游戲活動是小學生的天性,也為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融入體能訓練提供了路徑。體能訓練活動的有效開展,既要保證訓練內容和形式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又要保證學生在體能訓練活動中能夠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將游戲作為體能訓練的載體,既可以創新體能訓練的內容和形式,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能訓練的積極性,激發其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例如,人教版教材3至4年級全一冊“民族民間體育活動”這一章的內容具有趣味性、健身性和娛樂性,教師結合課程內容設計體能訓練游戲活動,能夠顯著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使其在體驗和學習我國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提升身體的靈敏度和協調性,實現“快樂體育,強身健體”的訓練目標。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針對不同的體能訓練目標設計相應的體育游戲活動。針對教材中的“拍鍵子”,教師可以設計兩人為一組的“送花”游戲。游戲中,兩名學生需要在行進過程中利用手中的拍子交替傳接毽子,這種體育游戲活動能夠較好地鍛煉學生的肢體控制能力和協調能力,提升其身體的靈活性和柔韌性,有助于其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教材中的“跳駱駝”這一體育游戲活動,重點訓練學生的支撐跳躍能力,培養其果斷、勇敢的精神品質。教師引導學生兩人為一組,其中一人做體前屈,低頭并用兩手扶住腳踝扮演“駱駝”,另一人在助跑后用雙手撐住其背部,雙腳同時發力跳起,分腿跳躍過“駱駝”。這一體育游戲活動既能夠鍛煉學生的腿部力量和核心力量,又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信任,有助于激發學生體育運動興趣,實現體能訓練目標,促使教師進一步優化小學體能訓練模式。
2.開展體能比賽,培養團隊精神
體能訓練活動的開展重在通過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促使學生熱愛體育運動,使其在訓練中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認識并形成體育精神。體育運動的魅力在于競技性,而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積極性的關鍵在于激發其好勝心。鑒于此,教師應該采取引導學生合作互助的方式開展競技性的體能訓練活動,通過組織以體能訓練為基本形式的體育比賽,營造體能訓練氛圍,鼓勵學生在團隊競技的模式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達成體能訓練目標,顯著提高體能訓練效率,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3至4年級全一冊“小籃球”這節課時,由于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籃球基礎,在籃球體育項目活動的教學和訓練中,教師應該著重體現籃球運動的競爭性和集體性,使學生正確認識該項運動,科學訓練其籃球運動技術。本節課的體育訓練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原地和行進間運球、原地雙手胸前投籃的動作方法,并能夠在游戲和比賽中運用這些方法。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目標開展團隊性體育競技活動,促使學生在發展體能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規則意識。教師根據學生個體的運動能力差異,以保證各組能力均衡為原則做好小組劃分,隨后向學生介紹比賽規則:三人一組,一號和二號學生需要依次從起點處出發,以每三次運球后傳球的方式進行合作式行進間運球,到達投籃點后,傳球給三號學生,由其完成原地雙手胸前投籃,投進則完成比賽。單次比賽由兩組同時進行,率先完成上述比賽任務的小組獲勝。這種游戲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體能訓練的過程性體驗,還可以給予其團隊協作配合的機會,使其充分感受團隊競技性體育運動的魅力,熱愛體育運動,鍛煉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精神。
三、拓寬體能訓練范圍,增強終身體育意識
1.融入生活元素,聚焦習慣養成
體育運動與實際生活的關聯性較強,從生活角度開展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對于實現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將生活元素融入體能訓練活動,使學生通過參與體能訓練活動認識到體育訓練與健康生活之間的關系,引導其關注體育與生活,明確體育運動對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教師以體育運動的生活性為體能訓練活動的設計提供指導,通過生活化的體能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使其形成正確的體能訓練意識,逐步提高其身體素質。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5至6年級全一冊“武術”這一章時,武術是集強身健心、增進健康、防病祛病、防身自衛于一體的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在本節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掌握武術基本功和組合動作的基礎上,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學武術、練武術的習慣,由此培養其健康生活的意識,塑造其崇尚武德的精神。教師可以通過分享、講解視頻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武術的起源,隨后,結合特定的武術動作,介紹該動作的攻防含義和鍛煉價值,使學生正確認識武術,理解武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可以從防身角度切入,在講解武術動作時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武術動作的具體應用場景,由此激發學生練習武術的興趣。以講解“震腳架打”這一武術動作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擋架對方的沖拳進攻,同時沖拳向對方進行反擊”的攻防含義,并結合動作要點,向學生詳細講解武術動作的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一個“假想敵”,模擬生活中的危險場景,學習如何運用武術動作進行正當防衛。如此,學生對武術訓練的熱情高漲,且能夠在課后主動進行武術訓練,實現體能訓練延伸目標。
2.實施全面評價,提高訓練效果
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體能訓練課程關系著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發展。出于保證體能訓練課程實施效果的考慮,教師應該基于實際訓練情況實施全面的體能考核評價體系,以期完善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體能訓練模式。體能訓練評價也是體育教學的一種延伸,教師通過結合體能訓練的具體任務和目標,設置對應的教學評價標準,并基于學生的個體體質實施針對性且多樣化的評價,有助于引導學生在體能訓練活動中完善個人訓練計劃、改善體育鍛煉方式、提高體能訓練質量、實現個人的良好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5至6年級全一冊“乒兵球”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程中列舉的乒乓球技術動作,針對學生對各個動作的掌握情況實施評價,同時也可以通過舉辦乒乓球比賽,對學生的實戰能力進行點評,給予相應的建議。在教學乒乓球動作技巧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訓練,隨后以抽查的方式,要求學生根據指令作出相應的動作,如正手快攻、反手攻球等。教師根據學生完成動作的標準度作出評價,由此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動作要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乒乓球比賽,根據學生的賽中表現和賽后成績,對學生的乒乓球技術動作掌握和運用情況進行點評,并結合學生在比賽過程中能否靈活運用技術動作來得分的具體情況,給出綜合性的指導建議,幫助學生在課后針對性地開展專項體育訓練活動,收獲良好的體能訓練成果。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重視體能訓練在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融人的重要性,由此推進體能訓練課程的開發和實際應用,在豐富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改善學生鍛煉身體的環境,實現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育人目標。同時,教師應該基于體能訓練的要求優化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創新體能訓練方法,探索教學延伸路徑,發揮體能訓練的多樣化功能,以夯實學生的體能發展基礎,促進其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全面、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馮陳.體能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發展策略探索[J].小學生(中旬刊),2024(1):64-66.
[2]朱宇,陳勝龍.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融入路徑研究[J].體育風尚,2024(1):68-70.
[3]邢健偉.小學體育體能訓練的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20):126-128.
[4]張秀霞.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融入路徑研究[J].田徑,2023(9):45-47.
[5]趙娟.現代體能訓練用于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對策[J].田徑,2023(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