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自主發展”列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三大維度之一,強調要培養“具有自我意識、自我管理、自我調控、自我實現能力的人[1]”。202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指出,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建立健全育人成效評價制度,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熱愛祖國、擔當責任、勇于探索、練就本領、從嚴要求自己,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其成為自主發展的個體,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自我管理是指個體有目的、有計劃地調控自己的行為,在完成既定目標的同時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3]。它既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技能,又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培養的育人目標。就小學生而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其養成自律習慣、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礎。
二、賦能: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要視角
賦能理念傳入教育領域后,主要關注教師、學生、學校三個主體。學生賦能指教育者給予學生話語權、參與權等,讓其成為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決策者,從而提高其主體性。教師在實施學生賦能時應給予學生更多機會,讓他們參與教育過程、承擔學習責任,從而發展其潛能。教師不僅要創造條件、提供資源來支持學生成長,還要增強學生內在動力,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引導其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具體到小學教育,學生賦能更加注重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再高高在上,對學生予取予求,而是要成為學習過程的引導者、支持者,為學生成長創造條件,提供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逐步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學會規劃時間、把控進度,用批判的眼光審視自我,調整學習策略,并付諸行動,加以改進。在主動建構知識、管理自我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內化獨立人格,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
三、基于賦能理念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策略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種高級的生活技能,對學生未來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具有深遠的影響。班主任要從賦能視角審視自我管理教育,轉變理念,創新實踐,在營造民主氛圍、豐富實踐活動等方面精準發力,探析基于賦能視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策略。
(一)營造民主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民主的班級文化是學生賦能的沃土。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民主決策、自主管理等方式,讓學生切身感受作為班級主人的責任感,由此激發其參與班級事務的熱情。
1.制訂班規班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班級管理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班規內容往往照搬照抄,學生參與班規制訂的機會甚少。久而久之,班規淪為擺設,約束力大打折扣。為此,班主任要樹立“學生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廣泛參與班級管理各環節,積極發言。
例如,班主任可組織學生廣泛討論:一個理想的班級應該是什么樣的?什么行為應提倡?什么行為要制止?在頭腦風暴中,學生集思廣益,提煉心目中優秀班級的特質,并據此制訂班規。學生參與其中,能夠將班規內化于心,努力付諸行動。
2.班級事務處理要給予學生參與權
班主任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例如,教師可以設立班委會,先明確班委會成員,如紀律委員、學習委員、文體委員等,再鼓勵學生自薦或推選其他同學,組建班委會。班委會成員要統籌規劃、科學決策,帶領同學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一次次的活動能夠鍛煉班委的組織協調能力,激發學生參與班級建設的熱情。
3.日常管理要注重學生的話語權
班主任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例如,在分配勞動任務時,有的學生擅長整理物品,有的學生善于布置環境。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所長,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由此,學生的個性能夠得到尊重,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必然大大提高。又如,在解決問題時,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鼓勵其提出解決方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進而以高度的責任心投身班級建設。
(二)創設實踐機會,鍛煉自我管理技能
行動是能力生成的關鍵。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源于日常生活的點滴積累。教師要利用各種實踐機會,創設豐富多樣的情境,讓學生在“柴米油鹽”的小事中鍛煉管理技能。
1.學科教學要滲透自我管理理念
學科教學是有利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獨特途徑。班主任要與學科教師協調,讓學科教師立足學科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鍛煉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明確閱讀時間、方法、目標,督促自己完成既定任務。學生在反復實踐中能夠掌握計劃、檢查、評估等方法,提高時間管理、進度把控能力。又如,數學學科注重邏輯推理,教師可引導學生梳理解題思路,總結規律,形成解題策略,并將其遷移運用到學習生活中。久而久之,學生遇事能夠全面考慮,理性分析,進而做出最優選擇。由此可見,在學科教學中植入自我管理理念,學生能夠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內化管理技能。
2.主題活動要聚焦自我管理目標
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為學生自我管理搭建了廣闊的舞臺。班主任要立足育人目標,創新活動形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強化自我認知,提升自我調控能力。例如,教師在組織“時間管理”主題班會時,設置情境任務:“請同學們利用一周時間,分別完成閱讀一本名著、整理一次房間、上傳一篇觀后感三項任務。”看似簡單的任務,實則需要學生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在執行中嚴格自律,才能順利完成。在總結反思環節,學生暢談收獲感悟,交流管理困惑。教師適時點撥,進一步優化學生的管理理念和策略。類似的實踐歷練,正是學生自我管理的“試驗田”。
3.校本課程要彰顯自我教育內涵
學校要充分利用地域、校情資源,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將自我管理教育融入其中。例如,教師可以開展“陽光驛站”社團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建興趣社團。每個社團活動都由學生自主規劃、實施,教師從旁指導。例如,手工社組織“兒童節義賣”活動,學生從前期開展市場調研、計算成本,到后期制訂方案、執行計劃,歷經完整的項目管理過程。在選題研討、分工協作的過程中,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自我監控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三)搭建交流平臺,開闊自我管理視野
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反思,而高質量的反思源自平等交流。班主任要打破傳統的“管理者”形象,化身學生成長的支持者,搭建多元互動平臺,在與學生的民主對話中碰撞思想火花,拓寬學生的視野。
1.班會課要成為學生交流的重要陣地
班主任要將“自我管理”話題融入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廣泛討論、積極分享。例如,在以“塑造最好的自己”為主題的班會上,教師以“我的一天”為話題,組織學生分享時間管理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好的做法被廣泛傳播。面對管理困惑,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在討論碰撞中獲得新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班會交流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多聆聽、少評判,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參與討論。由此,學生才敢敞開心扉,暢談真實想法。一次次坦誠的交流讓學生看到差距,明確努力方向,管理視野在互鑒中不斷開闊,調控策略在碰撞中日益豐富。
2.談心談話要成為師生互動的重要渠道
班主任要轉變觀念,摒棄居高臨下的說教方式,通過平等交流增進師生互信,引導學生敞開心扉。以學困生的個別談話為例。教師以學生的視角審視問題:
“是什么原因導致你學習成績下滑?你嘗試過哪些調整方案?”通過進一步探討,學生訴說心聲:“我沉迷游戲,荒廢學業,內心十分困惑彷徨。”師生交流從表及里,逐步探尋問題根源,并共同尋求破局良方。學生在教師的耐心傾聽、真誠關懷中獲得被理解的安全感,進而卸下心防,直面問題,調整策略。談心談話搭建了師生坦誠相見的橋梁。學生獲得教師的及時反饋,認識自我盲點;教師則洞悉學生的成長困惑,有的放矢地施以援手。由此,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能夠悄然養成。
3.現代技術要成為自我管理交流的新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班主任要主動利用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平臺助推學生交流。例如,教師可以開設“成長加油站”班級博客,讓學生隨時記錄自己的管理日志,曬出成長歷程,通過博客留言、實時點評等功能,讓學生獲得及時反饋。教師還可開展“小小管理家”在線主題討論,讓學生在線上分享心得,交流疑惑。基于大數據的精準畫像能夠讓學生全面認識自己的管理特點。在線交流打破了時空界限,讓學生獲得更加便捷、及時的反饋,自我反思更加深入。當然,教師要加強引導,讓網絡交流不僅限于點贊、留言,更注重對管理策略的思辨。學生在“訴說一傾聽一思辨”中能獲得更全面、深刻的自我認識。
(四)優化評價激勵,強化自我管理內驅力
評價對學生成長具有導向作用。班主任要立足學生的成長規律,創新評價理念,以發展的眼光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強化學生自我管理的內驅力。
1.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
自評能幫助學生加深自我認識,強化責任意識。在學期初,教師與學生共同制訂自我管理計劃和評價標準。在學期中,學生定期對照計劃評估自我表現,肯定進步,直面不足。在學期末,教師組織學生撰寫自評報告,系統梳理自我管理過程中的得與失、喜與憂。報告完成后,教師再給予點評指導。教師評價不僅關注分數,還注重過程分析。在肯定性評語中,教師指出學生在目標設定、自我監控等方面的亮點,增強其自我管理的信心;在建設性評語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困惑進行指導,引導其調整改進策略。在自評與他評的交替中,學生將反思內化為行動,自我管理意識日益增強。
2.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自我管理的點點滴滴,激勵其努力提升能力。例如,在日常管理中,教師可隨時記錄學生在時間規劃、情緒管理等方面的閃光點,以積極語言鼓勵學生再接再厲。對于學生遇到的困惑,教師耐心傾聽,與學生共同探討對策,化被動為主動。在發展性的評價中,學生看到了成長的腳印,內心也收獲了前行的力量。終結性評價則系統考查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自評報告,利用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多維度評估其計劃執行、自我監控等管理能力。相比簡單的等級評定,將質性評價與量化考查相結合,更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3.個體評價與群體評價相結合
自我管理雖聚焦個體,但也離不開集體的支持。班主任要將個人表現與集體榮譽掛鉤,激發學生的集體責任感。例如,班主任以“建設最美班級”為目標,制訂班級公約,將出勤、衛生、紀律等納入考核,每周公布“小小管理標兵”。集體榮譽的激勵讓學生個體管理與集體目標同頻共振,在集體意識的引領下,嚴格要求自己。班主任還可開展“我為班級做貢獻”主題評比活動,鼓勵學生為班級建設建言獻策,在參與集體事務管理中鍛煉組織協調能力。將個人融入集體,學生才能獲得更廣闊的自我管理舞臺。
結語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面向未來,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立足核心素養培育,在賦能學生、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引領學生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固然任重而道遠,但在教師們不懈的探索與努力下,學生必將收獲自主發展的碩果。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袁益民.糾正片面認知讀懂精神實質:也談全面準確理解《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J].中小學管理,2021(3):53-56.
[3」林紅.教師人格魅力與學生自我管理:教師人格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