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校思政課而言,如何巧妙地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學之中,如何針對當代大學生群體深入淺出地講解這一精神,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學院及思政課教師的政治考驗,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關鍵所在。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重要性
2022年10月25日,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題的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深入學習、積極宣傳和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教學、日常管理同樣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務。
高校思政課融合了多樣課程與學科知識,其教學內容靈活多變。它的一個重要使命是確保學生及時獲悉黨和國家最新的重大方針政策及理論成果。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重要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全球變局。因此,思政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向學生生動講述新時代的故事,深人闡釋新時代國家發展的思想與內涵。
(二)必要性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實則是在探尋并實踐一種深邃的教育哲學與先進的教育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將這些內容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大學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提升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人思政課教學,還可以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黨的二十大報告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執政理念、使命擔當、為民情懷和價值目標,蘊含著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將這些內容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他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高校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核心課程,肩負著至關重要的教育使命。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課堂,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還可以推動思政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幫助大學生認清國際形勢,堅定政治立場,增強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能力。
二、三種維度立體化融入回答“誰來融”
(一)教師提升:思政課教師十多元化隊伍
要想切實解決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誰來融”的關鍵問題,打造“1+N”思政育人隊伍勢在必行[2。在這一體系里,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核心主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核心作用。同時,校內豐富的人才資源應得到充分盤活。輔導員長期與學生密切接觸,能從生活點滴切入,傳遞黨的二十大精神;一線思政工作者,如最美教師和育人楷模,通過自身的榜樣力量,為學生深刻解讀了精神的內涵;同時,優秀學生群體的經驗分享,則能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同齡人之間產生強烈共鳴。通過他們的宣講,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傳播矩陣。
此外,拓寬育人隊伍的邊界同樣重要。誠摯地邀請黨的二十大代表踏入校園,與各行各業的先鋒模范及杰出代表一同,與大學生們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與互動。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各自領域的奮斗故事,更是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實踐中的生動體現,激勵著大學生積極投身新時代建設。
(二)教材更新:共性十個性
在融合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各門課程時,需精心規劃,確保有機融合。各門課程在思想教育方面共同肩負著重要責任,它們既有共通之處,也各具特色。因此,在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時,應對各門思政課程進行整體籌劃,在充分考慮每門課程的知識領域和特點的基礎上,多角度挖掘黨的二十大精神與課程的結合點,從而構建出橫向與縱向的緊密聯系。
除上述要點外,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把對時政前沿動態的密切關注,同自身教學素養的深度錘煉有機融合。以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學為例,深入探究教材中哪些具體內容及相應設計,與之結合后能更精準地幫助學生撥開思想迷霧,解答其內心困惑。同時,審慎考量此類融合是否與教材的整體設計思路、教學的預期目標高度契合。
(三)教法創新:傳統十創新
如何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思政教學,核心要點便是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闡釋得深入透徹、生動鮮活,這就必須在教學方法創新上狠下功夫。具體而言,在黨的二十大專題教學中,可以采用五種教學方法:專題講授法以深入剖析核心內容,節點深化法以抓住關鍵時機強化理解,廣泛應用法以拓展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引領實踐法以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以及專業滲透法以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各專業領域,為充分發揮這些教學方法的優勢,還需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多媒體設備、在線教學平臺、虛擬現實技術等,打造具有高水準、精內容、尖技術的思政“金課”,全方位提升思政教學質量,讓黨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走進學生心里。
三、三個階段全過程融入落實“融什么”
(一)前期學習:深入原文報告、領悟會議精神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前提是思政教師圍繞文本,深度學習報告內容。一是“自主學”階段;二是教研室“深度學\"階段;三是思政課教師“集體學”階段。例如《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等,要逐字逐句、原汁原味地研讀。
在實際學習中,需要與其他報告中的重要文件內容和講話融合,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不僅要反復研讀報告原文,還要深人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在備課研討環節,教師們熱情分享各自的學習心得,不僅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融人個人的思考與收獲,還緊密聯系實際,以此提升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深度與親和力。
(二)中期教學:豐富教學內容,理順邏輯軌跡
教學內容向來是教學的核心所在。教師應遵循“學懂、弄通、做實”的原則,推動實際教學內容和新的理論知識同步。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對理論邏輯有足夠的認識與關注,并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關鍵問題進行深人探討,比如,新概念、新提法,包括其產生背景、形成邏輯等。
從學術邏輯的角度來看,教師必須深入剖析理論精髓。黨的二十大精神對人民較為關注,強調將奮斗目標放在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向往方面,這有效地展現出了其國家發展的人民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方式,帶領學生有效了解為民族復興作出努力的重要意義,進而調動學生服務人民的意識,使其自覺地參與到實際行動中。
教師需要對其精神中的邏輯層次和核心意義展開深入分析,更要探討相應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基礎,闡明其作為行動指南的重要性。這樣,大學生不僅能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表層意義,更能洞悉其深層邏輯。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對精神中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全面探索,并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文本解讀方法和技巧的有效使用,合理分析報告的邏輯嚴密性。
(三)后期輸出:總結融入成果,貢獻理論智慧
一是高度重視成果總結工作。全面收集并整理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課程的各項教學設計,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案例,將其與課堂講義、學生反饋等教學相關素材進行系統梳理,按照教學主題、課程類型等維度分類匯編,形成具有借鑒價值與推廣意義的教學成果集,為后續教學提供堅實的經驗支撐
二是大力加強教學改革力度。緊緊圍繞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這一核心任務,積極組織教師團隊申報相關科研項目。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產出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如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推動思政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三是積極參加豐富多樣的比賽競賽活動。鼓勵教師團隊在反復磨課過程中,不斷優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以打造精品課、示范課為目標,在競賽中相互切磋、交流經驗,激發教師的創新活力與競爭意識,從而提升整體教學水平,使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思政課堂上得以生動且深入地呈現,
四、三方陣地全覆蓋融入解決“怎么融”
(一)課堂教學:教學重難點 + 社會熱點 + 青年大學生關注點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絕非機械地宣讀條文、生硬套用,而是要秉持融合思維,大力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變革。課堂教學中,需精準把握“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原則,同時要著力將理論難點通俗化、教學重點突出化、社會熱點聚焦化、青年大學生關注點關聯化。面對思政課中的理論難點,可采用生動案例、生活實例等方式將其通俗化。對于教學重點,要通過多種手段突出強調,可結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活動,圍繞重點內容展開深人探究,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社會熱點時刻吸引大眾目光,思政教學應將社會熱點聚焦化。像網絡直播帶貨熱潮,可探討其對經濟發展、就業模式的影響,引導學生運用思政理論分析社會現象,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此外,關注青年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日常關注點,將其與教學內容關聯起來。大學生熱衷短視頻文化,教師便可通過分析優質短視頻背后蘊含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與價值取向,讓思政教育更貼近學生生活,提升教育效果。
(二)網絡教學:場景式十互動式+沉浸式
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善于從“他山之石”中挖掘高校思政教育資源[3。思政課教學必須積極擁抱新媒體新技術,以此推動教學方式的革新,深度挖掘“云思政”的育人潛能。
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為學生打造出身臨其境的學習場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個性化教學,依據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特點,精準推送相關內容;而大數據技術則能幫助教師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興趣點,從而優化教學策略。通過這些信息化技術,搭建起場景式、互動式、沉浸式的教學平臺[4,讓學生深度參與到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之中。
新媒體環境下,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發展。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微信和各種平臺等媒介,加強對學生的教學和培養,還要主動帶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同時也要對主流價值觀進行合理的宣傳,充分地將思政教育內容巧妙地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里,從情感共鳴、趣味體驗等多方面發力,有效提升大學生對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思政教育內容的情感認同,讓思政教育真正人腦人心。
(三)實踐教學:紅色文化十志愿活動十“三下鄉”
習近平總書記在探訪參加全國政協的醫藥衛生與教育界委員時,重點提到:“必須善用‘大思政課’,緊密結合現實情況。思政課不能只是單調地宣讀文件,而應富有活力和深度。”此外,總書記也明確指出,“思政課不僅限于課堂教育,更應融人社會生活實踐中去講解?!边@為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凸顯出實踐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即便理論再正確,若只是紙上談兵,而不付諸實踐,那么這種理論無論多么精妙,都將是徒勞無益的[5]。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二者相互依存、互為一體,共同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具體而言,高校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熟練運用“大思政課”思維,充分發揮課堂實踐與社會實踐的協同育人功能。在節假日期間,可以和團委等部門合作,推動思政課堂活動在校外的有效實施。組織學生深入廣大農村,了解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新變化;走進現代化工廠,感受科技創新帶來的強大動力;前往紅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同時,鼓勵學生開展幫扶勞動、參與“三下鄉”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真正實現思政教育從課堂到社會的全方位拓展。
五、結語
總之,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對于繼續探索高校思政課的三教改革、促進高校思政課的與時俱進、全面培育愛國、愛黨、愛校的“德、智、體、美、勞”協調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均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應整體籌劃、全方面立體化實現融人路徑。
參考文獻
[1]位丹丹,魏建麗,游學民.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之“道”“術”“效”Ⅲ.黑河學院學報,2024,15(11):111-114.
[2]代玉啟,程凌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與路Ⅲ.北京教育(德育),2023(01):41-45.
[3]林遠洲,周子峰.從“三個要了解”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索[].大學教育,2024(22):86-90.
[4]姜長寶.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奮斗,2023(08):21-23.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1.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三三三’模式研究”(23D40)。
(作者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