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資源整合不足、實踐形式單一等挑戰。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與育人功能。如何將其轉化為農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利用學校周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15分鐘紅色研學圈”特色課程。該課程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整合紅色資源,以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教育之路,為農村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 “15分鐘紅色研學圈”課程的由來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鴨蘭村作為杭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所在地,距離學校僅15分鐘路程,且周邊還分布著其他紅色資源。學校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本土紅色資源,串聯紅色研學素材,發揮區域聯動作用,合理制定以學校為中心的15分鐘紅色研學路線,打造“15分鐘紅色研學圈”特色課程,開展體驗式教育,帶領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研究性學習。學校將該課程定位為以紅色鄉土資源為依托的思政實踐課程,既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又凸顯區域特色。在梳理統編教材中紅色資源的基礎上,學校開辟了一條以“尋訪家鄉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路線,將紅色教育從課堂學習延伸至研學實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家鄉紅色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二、“15分鐘紅色研學圈”課程的實施
“15分鐘紅色研學圈”課程的探索,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關鍵一步。學校期望通過這一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提升綜合素養,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發展注入活力。
(一)課程目標
該課程的目標聚焦在學生、教師、學校三個層面。在學生層面,該課程旨在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培養其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增強學生文化素養,提升其對家鄉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紅色精神內化為自覺行為;提升學生自我認知與管理能力,助力其成長為具有家國情懷、實踐能力與責任擔當的新時代少年。在教師層面,該課程旨在推動教師更新德育理念,提升思政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能力,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在學校層面,該課程旨在以紅色精神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擴大社會影響力,從而構建起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
(二)實施路徑
一是堅持學科滲透。學校以語文、道德與法治、美術、科學等學科為基礎,開展多學科融合式學習。教師借助多樣化的課程形態與多元化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研學興趣。同時,學校組織學生聽革命故事、講感動人物、讀紅色詩歌,將學科思政理念巧妙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二是開展專題研學。學校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用好地方思政資源,開辟了包含中國共產黨鴨蘭村黨支部舊址在內的十條研學路線。依據課程內容,學校確立了“春之研興”“夏之研行”“秋之研收”“冬之研悟”四個專題。在“春之研興”中,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紅色遺址,了解革命歷史的起源;在“夏之研行”里,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調研,采訪當地老革命家或烈士后代,獲取一手資料;在“秋之研收”中,學生整理調研成果,進行成果展示與分享;“冬之研悟”則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紅色精神的內涵與價值,讓紅色基因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三是注重協同育人。學校與家長合作編撰了《崇賢記憶》一書,內容包含家鄉的歷史變遷、紅色故事、傳統文化等。此外,學校以“漂流周記”的形式組織學生和家長記錄家鄉故事、紅色記憶以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故事,傳遞正能量。在這一過程中,家長深入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同時,學校積極與社區、紅色場館等單位合作,組織各類主題活動,如舉辦紅色文化展覽、邀請專家開展講座等,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三)具體舉措
一是豐富紅色研學形式。學校以“研學”為核心,將課堂教學與校外實踐緊密結合。比如,教師設計“革命時期的一封家書”“一件紅色文物的故事”等研學微主題,激發學生的研學興趣,引導他們深入探究。同時,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元素,通過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等形式,推動思政育人常態化。另外,學校積極舉辦“成長禮”活動,將勞動教育、國防教育融入學生各成長階段,讓紅色精神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關鍵節點落地生根。
二是整合紅色研學資源。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場館資源,打造“第二課堂”。學校圍繞中國共產黨鴨蘭村黨支部舊址開展“五主題”研學活動,并開設了十條“紅領巾”研學路線。另外,學校積極開展“薪火中隊”系列活動,包括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紅色歌曲演唱比賽等,將紅色教育滲透到實踐活動中。在參與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還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讓紅色精神成為自身成長中的精神動力。
三是強化育人支撐。在師資隊伍保障方面,學校組建了校內外聯動的宣講團隊。校內教師負責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元素,通過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校外則邀請名人賢士開展講座,如邀請老革命家講述戰斗故事、黨史專家解讀紅色文化內涵等,豐富教學內容。學校還與紅色場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并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沉浸式體驗。同時,學校注重與家長的溝通,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平臺,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凝聚紅色教育的協同育人合力。
(四)課程評價
學校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編寫了《行走的鴨蘭》研學手冊,以“春之研興”“夏之研行”“秋之研收”“冬之研悟”四個專題為“經”,以“選一選”“研一研”“曬一曬”“評一評”四個板塊作“緯”,構建了分段實施、逐級進階的課程評價體系。“選一選”板塊引導學生依據興趣選擇研學主題;“研一研”板塊鼓勵學生深入研究自選主題,記錄研究過程和收獲;“曬一曬”板塊通過成果展覽、線上分享會等形式,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評一評”板塊則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研學表現。評價采用積分制,將活動點擊量、關注度等量化數據與參與“鴨蘭宣講團”的情況相結合,進行分項等級評價,實現了對學生研學成果的量化考核,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傳播的積極性。
三、“15分鐘紅色研學圈”課程的效果
經過一系列探索與實踐,“15分鐘紅色研學圈”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提升師生能力、塑造校園文化、打造德育品牌三個方面。
一是課程創新提升師生綜合素養。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紅色研學活動中涵養了勇敢堅毅的品質,拓展了視野,厚植了“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同時,教師在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提升了課程育人能力和教研水平,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
二是課程建設凸顯校園文化色彩。圍繞課程目標,學校持續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打造了“紅色薪火大廳”“紅色書屋‘鴨蘭閱’”“‘薪火石榴紅’宣講室”“弘臨少年成長舞臺”等紅色育人空間,使校園處處洋溢著紅色文化氣息,營造出獨特鮮明的紅色育人氛圍。
三是課程整合擦亮學校德育品牌。學校依據“五育”并舉的培養目標,結合區域資源優勢、紅色文化建設規劃以及學校育人理念,逐步完善“15分鐘紅色研學圈”課程。該課程的實施有效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質與社會影響力,為學校發展注入新動力。
實踐表明,“15分鐘紅色研學圈”課程的實施為農村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活力,并為其指明了發展方向。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加強與家庭、社會的合作,拓展課程的深度與廣度,讓更多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中成長,為農村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