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五心”教學法是湖南省楊尚上中學政治名師工作室在長期實踐中提出的教學方法。“三點”為學生、教師、教材在智慧課堂三個層面的融合貫通。從課堂教學角度來看,“五心”即三角形的外心、內心、重心、垂心、旁心,分別代表“導學·時政導入”“自學·翻轉反饋”“研學·問題探究”“固學·在線測試”“展學·拓展延伸”五個環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華夏兒女的心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肩負著幫助學生認同中華文化、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的重大使命。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特別是那些璀璨奪目的詩詞融入道德與法治課中,不僅能夠有效發揮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還能助力學生提升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深深植根家國情懷。
一、將詩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一)弘揚傳統美德,培養綜合素質
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如忠誠、孝順、勇敢、堅韌等,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學習詩詞,學生可以深入了解這些傳統美德,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
(二)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感染力
詩詞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詩詞,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使道德與法治課更加生動有趣。通過引用詩詞中的經典名句和故事,可以生動地闡述道德與法治課的理念和觀點,使學生在欣賞詩詞的同時,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三)培養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信
詩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記憶。通過學習和鑒賞詩詞,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髓,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文化意識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內容,還能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四)引發情感共鳴,促進心靈成長
詩詞往往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情感體驗和人生哲理。通過學習和鑒賞詩詞,學生可以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得到心靈的滋養和成長。這種情感共鳴和心靈成長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還能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詩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三點五心”教學法中的創新應用
教材編排選用名家詩詞,可以讓學生深切體會詩詞的魅力及其所蘊含的豐富情感。以2016年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一框《我們的情感世界》為例,探討詩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三點五心”教學法中的創新應用。
(一)時政熱點導學,觸動學生心靈
時政熱點是道德與法治課的一個非常好的輔助工具,課前五分鐘的新聞播報已經成為道德與法治課的基本環節。筆者為學生播放“黨的二十大”的相關新聞進行導學,并提問:“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聽完‘黨的二十大’的播報,大家有何感想?”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談到了對國家發展的信心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幸福感等。筆者因勢利導,借用“黨的二十大”的成就來述說情感,既緊跟時代脈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自然引出了課題《我們的情感世界》。
(二)任務驅動研學,推進文化育人
經典詩詞文字優美,內涵豐富,立意高遠,是詩人言志、詠懷的載體,其中蘊含著真摯、深厚的情感,往往深入人心,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詩詞的熏陶能幫助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逐漸形成正確的三觀、健全的人格。將詩詞和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有助于推進文化育人。在研學環節,筆者從七年級學生的學情出發,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以闖關游戲為主線,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基本特點,設計了教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點花成詩,表達豐富的情感
筆者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設置搶答環節,采用飛花令形式,提供“家鄉”“祖國”“朋友”“親人”“老師”五個主題,讓學生隨機抽選花朵,用相關主題的經典詩詞來表達豐富的情感。直接將詩詞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筆者從學情出發,巧設搶答游戲,一改以往教師單向輸出、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開啟了多元互動、學生主導的模式。筆者提供的五個主題詩詞眾多,難度不大,且答案具有開放性,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與勝負欲。學生爭先恐后地點花并誦讀詩詞,課堂氣氛活躍,充分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在吟誦詩詞的同時,學生感受到了語言文字之美、古人智慧之美,同時通過筆者的點撥輕松理解了情感的豐富性。
(四)詩情對碰,辨析情緒與情感
情緒與情感的聯系與區別是《我們的情感世界》的教學難點。筆者在教學時引用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并以古箏曲、水墨畫作為背景配詩,使學生浸潤在古香古色的意境之中,進而靜心沉思。這首詩有強烈的情緒,如“悲”“喜”,并且體現了深層的情感一—對祖國的熱愛。學生在賞析詩句時,對“情緒與情感的聯系與區別”有了具象的認知,理解了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變化的,情感是不斷強化的、逐漸積累的、相對穩定的。利用詩詞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易,這樣的課堂既充滿了美的體驗,又在詩情對碰中實現了教學目標。
(五)擂臺爭霸,升華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我們的情感世界》的教學中,隨時都在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導學環節播放與“黨的二十大”有關的新聞,學生初步感受到了祖國的偉大。在點花成詩環節抽選到“祖國”主題的花朵,通過朗誦經典詩詞來展現文人墨客對家國的熱愛之情。在詩情對碰環節,學生通過對杜甫詩詞的鑒賞,深刻領悟到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在擂臺爭霸環節,筆者借助AR技術帶領學生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學生足不出戶,即可領略到千里之外的美景風光,實景旅游又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此外,筆者還設計了小組詩歌創作和朗誦比賽,讓學生把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訴諸筆端、寄托詩中,聲情并茂地將對祖國的自豪感、身為中國人的幸福感表達出來。在這個環節,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置了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去發現、討論、思考。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進行思維碰撞,激發了潛能,閃現了非常多的靈感,因此涌現了許多佳作。比如,《歌頌祖國》:祖國啊祖國,萬里長城見證著人的堅毅,五星閃爍代表著您的偉大。這一望無際的平原,連綿起伏的山巒,交映著中國紅,便是世間最美的風景。
通過前期幾個環節的情感鋪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激發出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紛紛為祖國作詩、誦詩,發自內心地吐露對祖國的熱愛與祝福。教師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出發,并未采用說教的方式,而是通過詩詞創作來引導學生培養高階思維,也達到了立言立德的課堂旨趣。
(六)課后實踐展學,促進素養提升
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校園的小課堂延展到社會的大課堂,在社會的大課堂中設計實踐作業,讓學生真正將課內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感受與反思,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推動學生社會性成長。
在本節課中,筆者在點花成詩環節設置了五個主題,但課堂上主要側重于愛國情感教育,其他四個主題并未深入探究。另外,在詩歌創作環節,因為時間有限,學生意猶未盡。因此,筆者設計了一個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從親人、同學、老師、家鄉、祖國五個主題中任意選擇一個或多個主題,并用詩詞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想和其他同學分享這份情感,則可以在人人通平臺展示,師生可以相互點評。
筆者立足課堂,從教材和學生角度出發設計作業。第一,體現教材知識的邏輯關聯性,比如內容都是關于情緒與情感體驗。第二,注重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的關聯性。第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第四,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通過創作詩詞來表達情感,而不是用說教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既增強了學生的美商,又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起到了立言立德的作用。
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詩詞的挑戰與對策
(一)教學方法適應性挑戰:以“三點五心”教學法破冰前行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詩詞,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教學方法適應性的挑戰。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而詩詞則以其獨特的意境與情感表達方式著稱。如何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有效融合,避免生硬拼湊,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對此,可以采用“三點五心”教學法,通過情境導入、情感體驗、情感升華等環節,將詩詞與道德與法治內容有機結合。同時,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鼓勵教師探索更多的融合方式,如詩詞朗誦、詩詞創作等,以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接受度挑戰:因材施教,激發學習潛能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思維方式和興趣愛好多樣化,對詩詞與道德與法治課的融合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障礙或興趣上的偏差。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適合他們學習的詩詞和道德與法治內容。同時,通過詩詞搶答、詩詞創作等互動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提高他們的接受度。
(三)課程內容整合度挑戰:精心設計,構建連貫的知識體系
詩詞與道德與法治課在內容、形式和風格上存在較大差異,如何確保兩者在融合過程中保持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教案,明確詩詞和道德與法治課的融合點,確保兩者在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等現代教學手段,將詩詞和道德與法治內容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提高課程的整合度和吸引力。這些現代教學手段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四)評估體系完善度挑戰:多元化評估,全面反映學習成效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評估體系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而詩詞和道德與法治課的融合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塑造。因此,教師需要完善評估體系,確保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紙筆訓練、朗誦、項目作業、小組評估等多種評估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形成情況。同時,注重過程性評估,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還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課堂觀察、課后反饋等方式,了解學生在詩詞和道德與法治課融合過程中的表現和發展。這些評估方式不僅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反饋和改進建議。
結語
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獨特的意境與情感表達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而道德與法治課則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兩者的融合,無疑為道德與法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詩詞和道德與法治課的融合并非易事,面臨著諸多挑戰。“三點五心”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通過五個環節將詩詞和道德與法治內容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領悟道德與法治知識,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因此,應用“三點五心”教學法,可以進一步加強詩詞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聯系,提升教學效率,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
[參考文獻]
[1]楊尚上.以“三點五心”助新課標落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