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科技高速發展,各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在消防裝備科技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然而,從研究開發到實踐應用的普及和轉化,仍面臨著許多障礙,嚴重制約著我國消防救援能力的提高。通過對我國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行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剖析了我國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政策支持、市場導向、技術服務等多個層面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以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加快我國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我國消防工作的科技化水平,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關鍵詞: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服務?
中圖分類號:D63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5)05-0016-03
消防裝備科技成果的推廣與轉化,是將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研發的先進消防技術與裝備,運用高效的運行機制,引入到消防救援隊伍及相關應用領域中,使科技成果的實用價值得以發揮。但是,目前我國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導致部分研究成果難以在實踐中得到有效運用,制約了我國消防技術的發展。因此,研究并優化消防裝備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運行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消防裝備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運行機制現狀?
1.1" 政策扶持機制?
在我國消防裝備的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當前,我國已出臺一系列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政策。例如,成立專門的研究基金,用于對消防裝備的研究與開發,以及對科研院所、企業的資助等。在稅收上,對參與研制和制造消防裝備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標準、規范,以確定消防器材的技術指標,指導企業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產品開發。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一些區域的政策落實不到位,覆蓋面較窄,從而影響政策的實施效果[1]。
1.2" 研發與生產對接機制?
在消防裝備的研發和制造過程中,已經初步形成一種對接機制。企業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致力于新技術和新裝備的研究開發。企業通過與研究院所的合作,結合市場需要和自身的生產能力,將研究結果轉換成實際產品。在一些地區,為促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間的信息交換和合作,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但是,目前我國企業間的對接機制尚不完善,研發和生產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吸納和轉化新技術的能力差異較大,致使部分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2]。
1.3" 推廣應用機制?
目前,我國消防器材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主要是通過政府采購、示范工程和舉辦展覽會等方式進行。消防部門根據自身需求,按照政府采購程序,購買較為先進的消防器材。示范工程是在一些區域或單位中選取先進的消防裝備新技術進行試點和推廣。產業博覽會是消防器材廠商一個展示其產品,促進供求關系的一個平臺。但是,在推廣和應用方面,存在推廣渠道單一,缺乏對基層消防救援人員的培訓,致使部分先進裝備無法在基層推廣使用[3]。
1.4" 技術服務與反饋機制?
建立相應的技術服務與反饋機制,以保證我國消防裝備科技成果的高效利用。裝備制造企業應為用戶提供安裝調試、操作培訓、維護保養等方面的服務。同時,企業應積極收集用戶在裝備使用中提出的問題及意見,以便于不斷完善和優化產品。但是,目前存在技術服務質量與時效性不足等問題,一些企業沒有充分考慮用戶反饋,致使出現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處理,從而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與推廣熱情。
2 消防裝備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運行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盡管已有一定政策支持,但總體力度還有待提升。在我國消防裝備研制工作中,專項經費相對較少,不能很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目前,稅收優惠政策尚未全面落實,對于消防裝備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各地的政策扶持力度差異顯著。經濟發達地區的政策較為健全,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因為資金受限,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導致各地消防裝備科技成果推廣工作仍有提升空間[4]。
2.2" 研發與生產銜接有待進一步完善
科研院所在研究開發時,多注重技術先進性,忽視了對市場需求及產業化可行性的研究。由于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高等原因,企業參與不夠積極,無法有效推動成果向產品的轉化。另外,知識產權制度需進一步完善,使得各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存在諸多顧慮,影響雙方的合作熱情。
2.3" 推廣渠道有待豐富且效率有待提升
目前,推廣方式以政府采購、示范工程、產業展覽會為主,覆蓋范圍較為有限。對部分小規模消防企業來說,其科研投入能力有限、經費仍需增加,在市場競爭中面臨的壓力較大。此外,在推廣過程中,消防裝備科技成果的宣傳推廣內容有待豐富,廣大消防救援工作者和社會使用者對新裝備的性能、優勢了解有待加強,制約了推廣效果[5]。
2.4" 技術服務體系尚需完善
目前,我國消防科技服務隊伍中存在大量人才流失的問題,部分服務人員尚未有效理解新裝備的工作原理、操作方式,不能很好地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導致在處理裝備維修故障時效率較低,影響裝備的正常運行。此外,企業的技術服務內容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裝備的安裝、調試及簡單維護,缺乏裝備升級、技術咨詢等深度服務。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饋途徑,用戶需求和裝備使用問題無法準確、及時地反饋給研發、制造企業,從而制約了企業對產品的改進與優化。
3 消防裝備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運行機制優化策略
3.1" 強化政策支持體系
3.1.1" 加大資金投入與優化稅收政策
國家要在消防裝備的科技成果轉化上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增加專項研究經費,建立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對有市場潛力的科技成果進行資助,降低企業向市場轉化的風險。優化稅收政策,簡化辦理流程,拓寬優惠范圍,加大對參加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在稅收方面的優惠力度,以增強企業的積極性。例如,某地擴充消防裝備專項研究經費,并簡化稅費減免程序,一年后,從事消防裝備研發和轉化的企業數量得到顯著增長。
3.1.2" 制定統一政策標準與區域差異化扶持
國家層面應對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制定統一的政策規范,明確政策目標、實施細則及監管評價機制,保證政策的權威性與連貫性。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消防安全需求,實行差別化的支持政策。對欠發達地區,增加財政支付力度,為其購置先進消防裝備提供資金,搭建消防科技創新平臺,推動該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在我國中西部一些地區,通過對地方消防機構進行財政補助,購置新型智能化消防裝備,有效提升了地方消防救援能力。
3.2" 完善研發與生產對接機制
3.2.1" 建立需求導向的研發模式
在實際工作中,消防部門將對消防器材的需求及時反饋,企業根據市場需要、產能情況,與科研院所聯合制定研究方案。在研究開發過程中,要注重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可行性及市場競爭能力,增強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例如,某研究單位與消防部門和企業合作,針對高層建筑物消防救援的難點問題,開發一種新型登高救援消防車。該消防車在兩年內就完成研發要求,并成功滿足市場需求。
3.2.2"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益分配機制
要加強對消防裝備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在此基礎上,構建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明確科研院所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依據各方在研發、轉化中的貢獻,對知識產權的收益進行合理分配,以激勵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例如,某企業和某科研單位聯合研制一種消防無人機,在專利申請、成果使用及利益分配上,雙方簽署詳盡的知識產權協議,以保證合作的順利開展。
3.3" 創新推廣應用機制
3.3.1" 拓展多元化推廣渠道
在傳統營銷方式外,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擴展營銷渠道。搭建消防器材科技成果網上交易平臺,用于展示各種消防器材的科技成果,提供有關產品的介紹、技術參數和用戶評價等方面的資料,以便供求雙方進行溝通和交易。通過網絡直播開展宣傳活動,邀請專家、企業技術人員講解新裝備的性能特點、操作方法,并解答用戶疑問。積極與社會團體、行業協會開展交流合作,舉辦技術講座和培訓班,推動消防裝備技術進步。
3.3.2" 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
政府應減少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套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消防裝備標準體系。在市場競爭的推動下,企業持續改進產品的品質與服務,降低成本,增加科技成果的性價比。同時,根據市場反饋,指導企業開展研發工作,使其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例如,在某地區的消防器材購置中,采用公開投標方式,吸引多家企業參與競標,最終選定具有較高性價比和較好性能的消防器材。
3.4" 健全技術服務與反饋機制
3.4.1" 加強技術服務人才培養
建立專業的技術服務人才培養體系,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具有消防裝備技術知識和服務技能的專業人才。企業應加大對科技服務隊伍的培訓力度,定期組織技術交流、業務培訓等活動,提升其職業素養和服務能力。例如,某消防器材企業與一所高校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每年為該企業輸送專業人才,并在企業內部開展定期技術培訓,使其熟悉各類消防裝備的工作原理和維護方法。
3.4.2" 優化技術服務流程與反饋機制
制定科學有效的技術服務流程,縮短客戶響應時間。企業應設立24h服務專線,為客戶提供全天候的咨詢與維修服務。建立從故障受理、現場服務、故障解決的標準化服務流程,明確各階段的工作規范及時間限制。同時,需進一步對用戶的反饋機制進行優化,對用戶反饋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并將反饋信息及時傳送至研發、制造等部門,以便持續改進和優化產品。
4 結束語?
優化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行機制,是提升消防救援能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保障。通過強化政策支持體系、完善研發與生產對接機制、創新推廣應用機制、健全技術服務與反饋機制,可有效解決現有運行機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加速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對消防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持續關注消防裝備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的優化問題,不斷探索新的優化策略與方法,為消防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王麗晶,林志國,劉洪強,等.復雜環境下消防應急排/供水成
套裝備研發及其產業化[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23,18(12):
87-88.
[2]曹奎嶺.消防裝備在救援現場的應用探討[J].消防界(電子版),2024,10(2):49-51.
[3]王旺強.分析人工智能與消防救援裝備的智能化[J].國際援助,2022(31):135-137.
[4]嚴義君,趙鶴然,關山飛,等.輕量化柔性化技術在智能應急消防可穿戴設備中的應用[J].微處理機,2024,45(6):47-51.
[5]陳龍,曹國奇.消防救援隊伍“一短三快”初戰機制效能分析[J].今日消防,2024,9(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