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為了不教”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筆者遵循其教育思想,不斷探索“學為中心\"的“問學課堂\"教育教學模式,培育自我發展的時代新人。小學數學“問學課堂”從問題提出的角色變化,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達成善于問、勤于思,最終實現自主發展,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一、“問學課堂\"的基本內涵
“問學\"即問題性學習,《禮記·中庸》主張: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啟示我們“問\"和“學”是立德樹人的方法和途徑。清代劉開在《問說》中提出:“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問”與“學”相互促進,推動學生見識增長、思維發展。“問學課堂”通過培養學生“問”與“學”的能力,“問學”與“學問\"交互遞進,促進思維的深人發展,讓學習真實發生。
“問”:“問”作為名詞可以理解為“問題”,作為動詞是“求教”的意思,“問”是學習的發生,導向深度學習。當學生開口提問時,其思維就打開了。“問\"即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自主“提出問題”,其他學生質疑解惑。這樣,一個問題的產生過程一定是學習發生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思考自主“提出問題”,培養“敢問”“會問\"“善問\"“好問\"的精神。對于教師,也有“問”的要求,教師“問教材”,把握重點和難點,抓準問題的方向;“問學生”,了解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問教法\"即思考需要設計什么樣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活動,促進學生提問和學習。
“學”:“學”作為名詞可以理解為\"知識”,作為動詞是“學習”的意思,“學”就是通過“問題\"引發“思辨”,學生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的方法。課堂上,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要學會創造性地思考,不因循守舊;要學會批判性地思考,不盲目接受。在教學中,師生都在學習,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思維不會偏離方向;教師通過學生的創新性問題,拓寬了對知識思考的視角,教學相長。善學者方能善問。在學習中,學生隨著視野的拓展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
“問學”:“問學”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思維品質。學生提出引發深度思考的問題,并以活動為載體,完成問題的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生成新的問題,啟動了新一輪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在“問”中“學”,在“學”中“問”,以“問”開始,于“問\"結束,不是一個回到原點封閉的圓,而是一個不斷螺旋上升的體系。在這個開放的體系中,“問”與“學\"都得到本質的提升,“問\"\"學\"相長。
二、“問學課堂”的育人模式
“問學課堂”的育人理念是:培養自我發展、具有家國情懷的人,通過“三自”育人模式(如圖1),以自發提問引發學生自主學習,最后實現自我發展。實施路徑是:以問引學,通過創設情境生成問題進而引發學生探索;以學啟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深層思辨引發新的問題;在問中學、學中問,問學相長,形成一個循環上升的學習體系,實現主體性、科學性和發展性育人。

三、“問學課堂”的教學實踐模式
“問學課堂”分成問題提出(初問初學)、問題探索(自問自學)問題解決(互問互學)問題拓展(再問再學)——“四問四學\"的教學實踐模式(如下頁圖2)。
(一)問題提出
問題提出:通過創設情境,以生成問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欲望與積極性,關注問題的可行性和真實性。問題探索:通過自主探索、解決問題,關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辨性和創造性。問題解決:經歷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對話交流,在思辨過程中引發出新的問題,關注合作性和條理性。問題拓展:目的是通過反思總結感悟學法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生成,關注自主性和發展性。在“四問四學\"教學實踐模式流程中,每一次的\"問學\"都從“四問\"進階、環節設計、教學方法、“四學\"策略、評價要求五個維度來建構。
生成問題:問題有兩次生成,第一次是在課前,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只有對這節課可能產生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的情境創設與回應。問題預設一方面源自教師通過深入研讀教材以及自己的教學經驗,預設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源自學生的問題,由于學生個體的獨特性,還是有一些問題超出教師預設之外,課前學生通過預學提出問題。教師要整合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并梳理出本節課的問題串。第二次是在課上,教師根據學生對問題串的思考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學生依托情境,在對問題的思辨中生成新的問題。這個環節的關注點是學生是否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關注問題的真實性與可行性。

情境創設:“問學課堂”離不開有效的情境創設,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了比較常用的五種有效的情境:錯題情境、矛盾情境、對比情境、關聯情境、拓展情境。
一是錯題情境:學生易錯的地方可以設計成問題情境,它往往就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師要對學生的錯題進行分析和整理,讓學生根據錯誤點提出問題。把錯誤弄通了,學生的思路打開了,就能理解知識的本質,問題也就順利解決了。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一課時,學生錯誤率最高的算式形如 (30+20)×6=30×6+20 ,在分解過程中右邊少乘了一個6。當教師呈現這個錯誤時,學生提出:“為什么左邊只有1個6,而右邊有2個6?\"這下直擊學生“痛點”。教師結合校服購買的生活情境,促使學生理解三個6的意義不同:左邊的一個6是指6(套)校服,右邊第一個6是6(件)上衣,第二個6是6(條)褲子,三個6代表的含義不同。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用乘法分配律來簡便計算的正確率都非常高。
二是矛盾情境:產生思維沖突的知識可以設計成問題情境,學生通過對思維沖突的辨析,能夠深刻把握知識的本質,有助于其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教學時,教師要設計能引發學生不同觀點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質疑,由此引出問題。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學生初步建構結論,但是在操作中又推翻之前的認知,進行再次建構,又推翻,在問題的引領下一次次地在情境中自主完善認知。這個環節的學習策略是重構問題、梳理問題串,評價要求是關注能否進行問題的重構和提高問題的質量。
三是對比情境:學生在同類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中經常混淆,究其原因是沒有清晰地感知知識的異同點。因此,教師要呈現富有對比性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產生困惑,問題由此產生。
例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時,學生對于一組數據應選擇什么統計圖是比較迷茫的。教師呈現福清市一周氣溫的數據,以及福州市周邊7個縣市的周平均氣溫,讓學生思考該用什么統計圖,這樣,學生就產生了問題:“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應該怎么選擇統計圖?”
四是關聯情境:新知與舊知之間存在關聯,但又有所不同,教師應讓學生既能順利遷移舊知并探索新知,又能夠激發探究的欲望。教師可以直接出示新知內容,讓學生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找出新知與舊知的異同點,并針對不同之處提出問題,這樣,在解決新問題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在之前經歷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學習后,學生對這個知識并不陌生:“我知道梯形的面積公式是面積=(上底 + 下底)× 高 ÷2 。\"針對這個公式,教師讓學生回顧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學習并展開提問,學生提出問題:“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都只用一個底,梯形為什么用(上底 + 下底)?\"“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一樣都有÷2 ,是不是梯形與三角形一樣,也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呢?\"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方法的遷移以及對比性的思考。
五是拓展情境:課堂的結束不是學生思維的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回顧總結教學內容,再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下節課的內容實現連接,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嘗試學習。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以整數\"時,教師引導學生對算理、算法、學法進行梳理總結之后,進行拓展提問:“如果除數是小數,是否還能用今天的方法進行計算呢?”“除數是小數的轉化與除數是整數的轉化是否一樣?\"教師可以利用預學單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嘗試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成為新課討論的話題。
(二)問題探索
這個環節以學生獨立學習為主,獨立學習需要有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學習結構、分層學習輔導。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第一次探索是長方形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學習結構(見表1)。借助這個結構,可以探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乃至立體圖形的特征。學生可以自主完成探索過程,并不斷地完善探索內容和方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提供分層輔導,可以進行師生和生生互助。評價要求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使其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

(三)問題解決
這個環節的學習策略是表達傾聽、分析回應、有效組織。由于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完成的,教師應關注各組提出的新問題,及時調整下個環節的學習內容。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這個環節對學生合作能力和合作習慣的要求比較高,可能影響小組學習的成效。教師需要明確對小組內每個成員的要求,組長應培訓到位。紀律小組長要利用一份評價表,對每名學生的傾聽態度、回應情況、觀點表達、是否為新問題進行及時、初步評價。開始階段,教師要及時對小組成效進行評價,分享各組優秀的經驗供學生學習。這個環節的評價要求是能完整地表達與傾聽,對他人的發言分析進行積極回應,并生成新的問題。
(四)問題拓展
這個環節的學習策略是學法總結、問題拓展,以獨立思考為主。在課后延學單上,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和重點進行整理,延伸思考,提出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可作為下節課的學習起點問題,有的可成為數學主題性實踐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拓展研究。至此,“問學”形成了一個循環進行的學習過程。這個環節的評價要求是能回顧知識結構,總結學習方法,遷移性地提出拓展性的問題。
通過小學數學“問學課堂”樣態的探索,能夠改變教師課堂教學理念,從“學知\"走向\"問學”;促使學生形成善于問、勤于思的“問學”品質,實現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文彬.指向核心素養:兒童問學課堂的意蘊[J].江蘇教育研究,2016(4A).
[2]顧志能.問題點燃課堂:小學數學“生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3]呂林海.撥動“思之隱線”:兒童問學課堂的理論審思[J].江蘇教育,2023(35).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