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課程育人”的實施途徑,強調“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人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以下通稱“學校\")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將德育創新作為特色發展的突破口,提出以“四自文化\"培育為核心、以“德育課程化”為載體,構建大德育課程體系,實現德育目標的具體化、系統化和長效化。
一、“四自文化”與“德育課程化”的內涵
‘四自文化”是指以“自律、自主、自信、自強”為內核,涵蓋“自愛、自覺、自尊、自立\"等衍生品質。其核心價值與教育目標在于:自律一一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與規則意識,在無監督環境下,通過自我要求實現行為規范;自主一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獨立思考能力,遇事有主見,能對自身行為負責;自信一一塑造學生的積極心態與抗挫折能力,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自強一一培育學生終身發展的內驅力與責任感,通過自我激勵與持續努力實現成長突破。
“德育課程化”是指學校打破傳統德育的零散化模式,將德育內容轉化為結構化課程,將德育活動、日常管理、社會實踐等全面納入學校育人課程體系,構建“目標導向一課程設計一實施管理一動態評價”的閉環機制。
按照“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原則,學校將總體育人課程整合為基礎型課程和特色型課程兩大類。基礎型課程以落實學科素養為主,注重學科德育滲透,課程構成有:語文、數學、藝術、體育等12門學科素養類課程和整本書閱讀、生活中的數學、悟卷答疑課等14門學科拓展類課程。特色型課程聚焦“四自文化\"培育,課程構成有:列隊行進、晨讀午睡、文明餐飲、日常勞動、自主自習、升旗儀式等20門活動類課程和生涯規劃、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勞動教育等4門專題類課程。基礎型課程與特色型課程共同構成學校大德育課程體系。
二、“四自文化”融入特色德育課程的策略
“四自文化\"融人特色型課程的主要策略是以“自強”為主線,分學段聚焦“自律一自主一自信\"的遞進式培養。其路線可概括為:自律奠基(高一年級)一自主深化(高二年級)一自信升華(高三年級)。
(一)德育活動課程化:從碎片化到系統化
學校德育活動課程的行動指南是《一高中特色型課程設置與實施管理細目表》,按照“課程名稱、目標與內容、課程時段、實施主體、實施與考評辦法、學分認定及備注\"等分項,明確了每一門課程的具體要求。其中規定:每一門課程實施主體責任者,必須形成課程的教(學)案,完成課程實施的閉環管理。這是促進活動課程從碎片化向系統化轉變的關鍵環節。
在課程的具體落實過程中,學校采用“分年段、分模塊、擴資源、重評價、提師能\"等有效策略,強調德育活動的整體設計和長期規劃,促進德育活動課程走向系統化,形成科學、連貫的德育課程體系,有效地提升德育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高一年級實施以“自律”為核心的“綜合實踐之軍訓、列隊行進、晨讀午睡、文明餐飲、日常勞動、自主自習、主題讀書節、生涯規劃\"等活動類與專題類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幫助新生完成初高中銜接、適應學校準軍事化管理、樹立自律自主意識、養成良好習慣、思考人生規劃等。
高二年級實施以“自主”為重點的“自主自習、升旗儀式、校園‘責任田’、科技創新節、社團活動、綜合實踐之社會考察、勞動課程之志愿服務、心理健康”等活動類與專題類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自律習慣、主動參與與責任擔當、思維拓展與個性揚長、心理健康與規劃長遠等。
高三年級實施以“自信”為突破的“團體(典禮)活動、自主自習、體育藝術節、心理健康、學法指導、悟卷答疑、自主研討\"等活動類、專題類與學科拓展類課程。其主要任務是:自主規劃、自律落實、勵志激情、自信自強、掌握方法與技巧、調整心態、自我修正與提升等。
(二)分階段刻意強化:從泛化到精準
德育效果的獲得,重在德育過程的有效落實,體驗是其基本方式,精細化管理、精準目標達成是其關鍵。基于行為主義“刺激一反應\"理論,學校按照學段設計遞進式德育目標,讓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強化行為內化。
例如,三個年級日常必修的“列隊行進\"課程設定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準軍事化管理,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團隊意識、規矩意識、形象意識。在落實目標達成的過程中要求:每日三餐、兩操課后、晚放學后,以班級為單位列隊行進,做到隊列整齊、步伐統一、口號響亮。該課程針對性強,具體到班級、個人,指導有方法、有目標,使校園秩序顯著提升。
又如,“校園責任田\"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主動擔當的責任感與提升其勞動素養。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把“班級文化建設、校園墻壁文化、校園衛生分擔區、校園之聲廣播、花草樹木養護\"等細分成若干小塊“責任田”,讓學生認領校園綠化區域,負責植物養護與文化墻設計。學校德育處定期組織檢查、評比、展示,如“分擔區日揭示、班級文化評展、校園廣播創意評優\"等。學生在責任落實中體驗“自主規劃”與“團隊協作”,分享勞動成果。
(三)即時評價機制:從單一到立體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建構;“教一學一評”一體化;通過評價反饋,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成長。德育課程的高效落實,不僅依賴沉浸式與體驗式的德育過程,更依賴多元、立體、即時性的評價。為此,學校構建“多主體、多維度、多方式”的評價體系,實現德育效果的可視化與動態優化。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分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家長反饋、社會參與。二是評價工具多樣。量化工具有德育課程考核細則、學生成長檔案等;質性工具有活動紀實、實踐報告、反思日志、個案追蹤等。三是評價反饋及時。通過校園廣播、即時小結會、電子屏、文化墻、公眾號等方式實時公示,形成“評價一反饋一改進”的閉環機制。
例如,“自主自習”課程的評價方式是:按照“日計劃、高效率、零抬頭、筆在手、形神聚\"等五項考核指標,由值日班長、班主任、任課教師、小組長、德育處、教務處多方考評。通過班級座位圖公示、課時作業明確、作業評改細化等管理舉措,以及課時即時小結、當日班務總結、周紀律星級班級評比、學期優秀班主任評比等立體式評價,由最初的保姆式跟蹤督促與指導,到抽查、督促式精細管理與引領,再到徹底放手,使學生做到了“自主規劃、自律約束、自覺自習”。可見,即時性立體式評價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學校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通過精品課例、典型示范引領、成果展示與平臺搭建,實現立體式評價與激勵引領。
(四)全員育人生態:從孤立到協同
學校積極踐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構建“課程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生態,融“四自文化\"培育于全方位育人體系。
首先,課程育人強調教師以德育特色課程為主線,以課堂為主陣地,挖掘語文、政治、歷史等學科的德育元素,樹立大思政理念。在學科素養與學科拓展課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合“四自文化”培育與思政滲透,實現文理兼修、以文化人。
其次,服務育人強調后勤人員包括食堂員工、保潔人員、門衛保安等都要參與德育工作,在日常細節中傳遞“節約、責任與安全\"理念。
最后,環境育人強調校園文化墻、班級文化墻、綠植景觀等均融人“四自文化\"元素,凸顯文化培育,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三、智能時代下“四自文化\"培育新思考
學校以“德育課程化”為載體,開展“四自文化”培育的校本化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智能時代,“四自文化”培育的校本化實踐面臨新課題。對此,學校應作出以下新思考。
首先,學校應立足時代變革,在人機協同環境中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一是要結合數字化倫理教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避免技術依賴;二是要注重批判性思維訓練,鼓勵學生在海量信息中獨立判斷,善用人工智能輔助學習;三是要關注人與人工智能的差異化優勢,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情感智慧、創造力等不可替代的價值;四是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適應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趨勢,培養學生持續成長的內驅力。
其次,學校的德育工作應借助人工智能力量。利用個性化分析學生成長數據,優化“四自文化\"培育路徑,同時警惕技術異化,堅守人文關懷。培養既善用技術工具,又保有健全人格、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實現“科技向善”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最后,學校應強化部分校本課程標準的實用性。一是要以個性化創設為原則,開設更多的活動課程,豐富課程內容;二是要加強家校協同機制,引人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動態評價,建立“家長德育工作坊”。
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探索“ AI+ 德育\"新模式,深化課程融合,構建更具時代特色的育人體系,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貢獻校本智慧。
參考文獻:
[1]張雅軍.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汪秀麗,李雪梅.德育活動課程化設計與實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鄭兵“三維一體”德育模式的創建及實施策略的實踐研究[M].重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4]吳海軍,李震.基于學習任務的“聯動”形式與“進階”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5(4).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