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漫長的歷史沉淀使中國文化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非遺文化,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科素養,還能開闊學生美術視野,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新課程改革強調素質教育,小學美術教師應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將非遺文化合理融入美術教學,使學生了解并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其愛國情懷。本文將研究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應用原則,并圍繞重要性與原則提出實踐教學策略。本文旨在通過非遺文化的滲透,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一、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藝術價值。在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就應重視學生素養與學生品德培養,更應借助非遺文化幫助學生構建良好課堂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以提升學生美術能力。
美術文化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教學任務不僅僅是繪畫技巧的傳授,更是傳承傳統文化。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既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藝術情境,又能充實美術課堂教學素材,做到啟發學生美術思維、開闊學生美術視野。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綜合性學習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趨勢。通過融入非遺文化,可以打破美術教學的弊端,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之處,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二、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重視傳統與現代的有效融合
要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教師應重視課程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融合。在理論知識傳授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把握學生學情并優化教學活動。教師也應將相關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自發關注傳統文化、了解文化技藝。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視野,還能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認知,強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非遺文化啟發學生藝術思維,合理將具有時代特征的非遺文化內容融入其中。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擇方式
美術教師在選擇非遺文化作品時,應選擇具有時代特色、新穎的作品。教師應在強調本土物質文化的同時,利用好當地非遺文化資源;并且需要全面分析學生認知、理解能力等情況,調整課堂教學,滿足常態化要求。教師在選擇非遺文化的基礎上,需要考慮學生能否接受非遺文化內容,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三、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策略
非遺文化博大精深,深入學習并領悟其文化內涵,有助于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體系,增進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教師需要以美術教材為依托,構建非遺文化與教材體系融合機制,合理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加深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與認同,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探索非遺文化與美術教材的契合點,制定具體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還應挖掘非遺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從戲曲臉譜、剪紙、扎染、皮影戲等來革新活動開展;依托生活開展非遺美術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參觀、開展實踐、回顧成果等完善非遺文化融入,進一步豐富課程教學資源,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一)探索非遺文化與美術教材的契合點
1.選材體現本土特色,明確教學目標
非遺文化最大的特點是民族個性、審美“活”的呈現。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非遺文化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并通過美術授課的形式,合理融入非遺文化內容,促進小學美術教學創新與發展。小學美術教材中蘊含了大量的非遺文化內容,如戲曲臉譜、剪紙、紋樣設計、窗花印染、年畫拓印、扎染、皮影戲等。這些內容在教材編排上相對分散,很難與本地文化密切結合。因此,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與非遺文化的結合,為學生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目標制定前也應關注學生學情,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組織戲曲表演藝術、節慶立意等,合理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總之,教師應將非遺文化、本土特色、美術教材等相互融合、滲透,并為學生設計層次化的教學目標。合理將非遺文化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以實現教學素材的整理、提煉。幫助學生在非遺滲透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審美創造,體會人們的鄉土情、愛國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選材體現新穎特點,制定教學計劃
課堂教學應以教材內容為引領,圍繞非遺文化豐富課堂內容。例如,在教學《民間泥塑》時,教師可以引入《陶俑》《陶灶臺》等,讓學生初步了解泥塑藝術語言,并掌握鑒賞泥塑作品的方法。實際選材應突出新穎點、創新點、特色點,使學生學會用歷史、藝術的眼光欣賞泥塑作品。在完成選材后,教師應秉承“以生為本”理念,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美術學習的特點。根據學生年齡、興趣和能力等,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以《民間泥塑》為例,教師應從鑒賞入手,讓學生學會鑒賞。接著,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泥塑創作步驟,逐步引導學生完成泥塑制作,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想象大膽創作,使學生學會運用泥塑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總之,教師需要加強非遺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選擇應體現新穎性,并圍繞學生學情制定教學計劃。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掌握基本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挖掘非遺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1.戲曲臉譜
戲曲臉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色彩和獨特的圖案設計。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臉譜的歷史背景、象征意義以及繪制技巧,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不同角色的臉譜特征。通過親手繪制臉譜,學生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國粹——京劇》為例,教師需要融入戲曲臉譜這一非遺文化,讓學生了解國粹京劇知識,并體會京劇與美術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先為學生播放一段“京劇”,讓學生先了解國粹,通過京劇藝術的欣賞、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接著,教師需要圍繞“臉譜”這一非遺文化展開教學指導,通過讓學生了解戲曲臉譜的歷史淵源、背景、意義等,為學生準備相應的材料,引導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參與戲曲臉譜的制作、設計。總之,教師應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做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熱愛生活、融入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讓學生深入探索京劇藝術特點與美術之間的關系。
2.剪紙
剪紙藝術以其簡潔明快的線條和生動的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介紹剪紙的基本技法和歷史淵源,并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剪紙創作。通過剪紙活動,學生不僅可以鍛煉動手能力,還能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教材中與剪紙有關的內容,通過讓學生了解剪紙的意義、技法、淵源,促使學生了解剪紙創作,帶領學生感知非遺文化與美術結合的魅力。教師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講解、示范和實際操作,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現代元素進行創新,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總之,教師應關注教學中的實踐指導,通過讓學生了解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優化實踐活動開展。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感知中了解非遺文化,讓學生掌握美術技能,發展學生美術素養,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3.扎染
扎染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其獨特的紋理和色彩變化令人著迷。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扎染的過程和原理,并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通過扎染活動,學生既能學習到色彩搭配和圖案設計的知識,又能體驗到手工制作的樂趣。教師應通過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扎染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及其在不同地域的獨特風格。接下來,教師需要詳細講解扎染的基本原理和技術要點。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的布料、如何使用不同的扎結方法(如螺旋扎、折疊扎等)來創造豐富的紋理效果,以及如何調配染料以獲得理想的色彩。在實際操作環節,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扎結方式和色彩搭配,通過引導、實踐、挖掘潛能,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自己的作品,思考如何改進和優化。總之,教師應將扎染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通過讓學生了解扎染技藝,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落實學生藝術素養與實踐能力培養,發展學生美術內涵,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4.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表演方式和生動的故事內容吸引了無數觀眾。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皮影戲視頻或邀請皮影戲藝人進課堂,讓學生了解皮影戲的歷史和制作過程。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制作簡易的皮影人物,并進行簡單的表演。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以《畫皮影》為例,教師可以播放經典的皮影戲視頻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皮影戲的表演形式、音樂伴奏以及故事內容。同時,教師可以簡要介紹皮影戲的歷史淵源、地域分布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教師還可以邀請皮影戲藝人進課堂進行現場演示和講解。藝人的親身示范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皮影戲的制作工藝和操作技巧。藝人還可以與學生互動,回答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皮影戲的興趣。總之,教師應通過觀看、聆聽、制作和表演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能在實踐中深入了解皮影戲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從而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保護非遺文化的意識。
(三)依托生活開展非遺美術實踐活動
1.組織參觀、研學活動,感悟非遺文化魅力
非遺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教師需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銜接德育,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形式,使學生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非遺文化展示館、博物館或傳統工藝作坊等。這些場所通常保存著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包括傳統手工藝品、民間繪畫、剪紙、刺繡等。通過實地參觀,學生可以直接接觸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歷史背景。這種直觀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的內涵。在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安排學生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過程,如泥塑、陶藝、編織等。在動手實踐中,學生不僅能掌握基本的技藝,還能體會到非遺文化傳承者們的智慧和創造力。總之,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又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組織參觀、研學活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感悟非遺文化的魅力,實現德育與藝術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
2.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培養審美能力
隨著新時代教育發展,教師需要利用網絡整理非遺文化資源,在黑板報、宣傳欄等展示非遺文化;更應挖掘校外課程資源,組織“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拓展非遺文化傳承范圍。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黑板報、宣傳欄等校內公共區域布置與非遺文化相關的圖文資料,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師應積極挖掘校外課程資源,組織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這不僅包括邀請非遺傳承人或藝術家到學校進行現場表演和講解,還可以安排學生參觀當地的非遺文化展覽館、博物館等場所。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直接接觸到真實的非遺文化,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在美術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和分析各種非遺藝術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手工制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非遺技藝的獨特之處。
3.回顧活動展示成果,落實課堂教學評價
要想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回顧、展示成果,并落實課堂教學評價,讓學生感悟非遺文化與美術交流的魅力。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系統的回顧性學習。這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個人反思或集體分享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引導性問題,如“你在學習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學到了什么”“你認為哪些元素最能體現這種文化的獨特性”等,幫助學生梳理和總結所學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用繪畫、手工制作等形式再現非遺文化的精髓,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接下來,教師需要在班級內組織小型展覽活動,展示的內容可以包括學生的繪畫作品、手工藝品、研究報告等。讓學生在成果共享與評價中加強自我反思,以實現非遺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
四、結語
總的來說,非遺文化是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情境,充實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認同。小學美術教師需要結合非遺文化融入教學中的重要性與應用原則,探索實踐可行的教育路徑。通過明確非遺文化特色,整合課程資源,科學設計課堂教學內容,踐行藝術育人的教育理念。這樣可以在提升美術教學實效的同時,讓非遺文化煥發新的活力,拓展、革新美術課堂新的教學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