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教學領域的持續性改革與發展,一種新穎形式的教學方法也隨之出現在教育界,即體驗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側重于讓學生以親身參與的方式在實踐體驗中學習知識,相較于傳統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體驗式教學法下的課堂充分彰顯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前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踐以及課后寫作布置和作文評價四個階段設置體驗教學,讓學生對寫作主題的感悟與理解隨著實踐體驗的變化而不斷深入。因此,本文旨在結合實際教學文本進行分析,來進一步探討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寫作課堂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創設情境體驗、自主探究和寫作實踐等方式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寫作主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和創造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然而,當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體驗不足、缺乏真情實感的問題。體驗式教學法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感受生活,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一、設定相關情境,營造體驗氛圍
寫作是一個完整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可以分為“采集——構思——行文——修改”四個階段。從學生的角度看,素材的采集和行文的構思始終源于對外部事物的感知,因為這一過程主要是運用語言符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情感,傳遞知識信息,因此,對客觀事物的體驗是學生在寫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于這些客觀事物的選取,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微小細節,也可以是在旅途游玩中看到的秀麗風景,還可以與他人產生摩擦后產生的哲理性感悟。這些客觀事物都是學生親身參與并體驗過的,這些外部體驗的刺激就是寫作主體意念和靈感素材的來源。
寫作中采集與構思的過程就是個人對外部事物和情境產生體驗的過程。因此,體驗式教學法通過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參與并由此獲得相關知識體驗和感悟的形式,幫助學生主動積累寫作知識內容,生成文本素材。在課堂教學中,課堂寫作情境的創設也是小學語文課前導入的常用手段,教師通過多媒體或實物的布置可以為學生營造與所學知識和文本主題相適應的特定情境,幫助學生快速融入課堂。學生在此寫作情境下調動感知、體驗、思考與表達能力,對行文內容的構思形成大致的脈絡結構,從而優化學生對寫作題目的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生的寫作創造能力。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物描寫”的習作教學為例,本單元主要是通過學習“人物描寫一組”中的三篇以人物刻畫為主的文本以及《刷子李》來讓學生學習在寫作中如何用更生動準確的細節描寫來敘寫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等細節特征,從而達到凸顯人物特點,力求惟妙惟肖的寫作效果。教師可以以課文《摔跤》為講述人物描寫習作教學課程的文本范例,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刻畫人物的動作特征。《摔跤》的主要內容是刻畫小胖墩與小嘎子兩人摔跤的過程,看似文章簡短凝練,但其中的動作描寫卻惟妙惟肖。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摔跤這一運動形式了解較少,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動作簡單,節奏緩慢的摔跤片段,讓學生基本掌握摔跤的動作要領和氛圍,打造沉浸式觀看摔跤比賽的情境。之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以下體驗式任務,來進一步明確本次運用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活動的寫作主題。首先,學生對描寫小胖墩和小嘎子摔跤過程的動作語言進行總結與歸納;其次,小組合作探究分析這些動作描寫的語言有什么特點;最后,進行親身實踐,參與摔跤這一運動,兩兩結組,親自體驗小胖墩和小嘎子摔跤的過程,并要求注意安全。此時,學生經過親身體驗,就可以體會到“蹦來蹦去”“下冷絆子”“揪在一起”“扳不動”等語言所對應的動作,從而對語言刻畫動作的準確與精妙產生更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通過親身參與,學生能對刻畫人物形象的動作描寫產生認知,明確通過生動形象的動作刻畫能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活。因此,教師便可以順勢而為,向學生講解在寫作中如何運用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在描寫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特征時,學生可以選取對象動作特點,從宏觀角度到微觀角度,隨著動作范圍的擴大與縮小,描寫方法也相應地做出改變。例如,在對細微動作進行描寫時,學生可以采用動作細節描寫,通過細化人物的動作特征,認真觀察與特別關注那些不起眼卻又意義非凡的動作,并且隨之將所觀察到的細節呈現在腦海之中,并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以對人物捕鳥這一動作描寫為例,學生可以通過觀察人物的運動形態,確立其捕鳥過程中的關鍵肢體動作,如掃、撒、看、拉、罩等,之后在描寫過程中,將這些動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動態的捕鳥畫面。
二、自主深入探究,深化體驗思維
在小學寫作教學中,學生總是被動式地接受教師對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的灌輸式講解,從而忽視學生對習作主題的自主探究與寫作內容的構思,最終導致學生靠借鑒來應付習作作業,導致寫作質量較低的結果。這一結果的出現是由于教師沒有遵守“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并且忽視了將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文本內容理解的有效銜接。因而,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自主性較低,思維能力也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對此,教師需要在寫作教學中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獨立的思考與探究空間,以學生的體驗為中心,讓學生在自主體驗中拓展習作體驗思維,深入了解寫作內容的內涵與情感主旨。
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教學中,圍繞本單元文本生成的習作主題是“家鄉的風俗”,為了達到以體驗為中心,讓學生自主深入探究,深化體驗式寫作思維的學習效果,教師就要立足于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和家鄉風俗來構建教學內容和寫作活動,從而使學生在體驗式寫作中增強對寫作主題的情感共鳴,提升文本理解能力和言語創作能力。具體而言,在教學《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和《古詩三首》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富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教學項目,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探究能力,抓住對不同風俗文化的情感體驗,從而發散寫作思維,獲得寫作靈感。例如,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作者列舉了按照老北京的規矩下,春節開始的時間、嚴冬臘八時期的祭祖準備活動、年貨的采買以及孩童購置新鮮玩意兒迎接春節到來的充滿期待與熱鬧喜慶的場景,最后從小年、除夕再到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的除塵、放煙花、守歲、拜年等場景,由時間線索串聯而成,主次分明。在閱讀完畢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關于你的家鄉如何迎接春節的寫作主題任務,并為學生提供一些制作對聯、窗花以及繪畫等道具,來創設喜氣洋洋的春節場景。通過在制作與體驗中感受自身對家鄉春節的想法與情感,從而產生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與共鳴。
之后再回到文章本身,引導學生自主探討文章的行文結構,并由此總結出《北京的春節》是以時間為線索,以春節為主要活動,連接起了春節到來前、春節到來時和春節之后等內容的整體框架結構;再讓學生閱讀本章節的其他文本,自主歸納與探究出每篇文本內容的主次和行文線索,在自主學習中拓展對文本內容的體驗性思維,并在腦海里不斷產生行文邏輯和構思,促進寫作的條理性和清晰性。
總而言之,學生的思維結構是語文寫作中的關鍵元素。無論是縱向寫作思維的深度性,還是橫向寫作思維的廣域性,都是在自主探究與思考中不斷養成的。因為學生在學習新的寫作技巧和行文思路時,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進行遷移和內化,最終在改變原有錯誤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從而形成新的正確的認知思維結構。這一過程正是思維自主內化的過程,有利于促進后續的寫作與學習。因此,小學語文寫作課堂不應只是局限于閱讀寫作范例,背誦摘抄寫作素材,而是要以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深化寫作思維,增強寫作體驗為目的,使學生在真實情境的體驗中習得語文寫作知識,獲得語文寫作靈感。對此,教師可聯系學生生活情感與寫作主題,激發學生的表達欲,使學生積累素材,融合讀寫與體驗,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三、增強寫作實踐,帶動以情入文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實際寫作中對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的掌握和運用相對較少,他們傾向于對一件事展開詳細的情感描述,并以飽滿的情感傾注而成。因此,在豐沛情感傾注下的習作中,學生的內心情感會與具體事件產生共鳴。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總結出教材中的文本都是選自優秀作品,而且內容不僅涉及小說、散文、寫景狀物以及文言文等,還有與實際生活相貼切的真實感悟。這些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事件正是構成習作的主題,幫助學生將情感由課內延伸至生活,在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上,挖掘自己內心的獨特情感。因而,教師可以借助閱讀內容展開寫作情感、語言運用、寫作視角和實際參觀的寫作實踐,豐富學生的寫作情感。
(一)從選材角度以情入文
一篇優秀的作文在選取素材方面要求圍繞吸引人的內容與動人的情感兩大基本要素而展開具體寫作。因此,在體驗式寫作中所產生的寫作靈感可以幫助學生以情入文,提高文章的質量。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第三單元“觀察日記”主題的寫作教學中,通過閱讀《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兩篇文本后,教師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找出文章中描寫爬山虎植物和蟋蟀這一動物生長習性和生活方式的語句并劃出來,并且布置實際的實踐寫作任務。在學生回家后,無論是通過視頻資料還是親眼所見,都能觀察爬山虎或者蟋蟀的外貌特點和動作、形態,進一步了解兩者的具體特征。之后,教師講解《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中的描寫方法和觀察視角,引導學生學習對日常生活中動植物的觀察方法,親自運用這種觀察方法自行完成一篇觀察日記,并要求文章要體現細節的刻畫和對動植物的情感表達。這種方式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還有效結合了閱讀學習與寫作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從言語運用角度強化鍛煉
在從言語的角度進行寫作實踐的深入剖析上,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教師要特別強調語言的運用。精準的語言運用可以使描寫的對象更鮮明與生動,使作品本身也更具靈魂與生命力。
以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走月亮》為例,在題目的設定上,“走”字的運用就把本來靜態的月亮擬人化,仿佛在夜晚行走之時,我和月亮一起行走,并肩平行。月亮仿佛擁有了靈魂,一路陪伴著我。在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文本細讀方法的運用,細細打磨與推敲每一個巧妙字詞的運用效果,從中體會并掌握煉字和各種修辭等的寫作方法。
(三)從寫作視角的變換上
除了寫作情感的豐富性、寫作語言的凝練性外,教師還需要教會學生從不同寫作視角來對同一事物進行描寫。例如,直接描寫和側面襯托相結合的運用,可以凸顯事物或人物的特點,增強文本內容的真實感。
以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寫作范例中的《我家的杏熟了》為例,作者在對杏子描寫時,就采用了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如“金黃的杏”“熟透了的金黃金黃的杏”等直接描述語句,讓讀者仿佛能聞到杏子那誘人的香氣,看到它們掛滿枝頭的壯觀景象;而“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得數不清”這一側面描寫語句,則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和動態感,使整個場景栩栩如生。
(四)從實際參觀角度豐富體驗
在體驗式教學法引領下的寫作實踐中,除了在文本內容上的深化與探究實踐外,校外實踐也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寫作感悟,提升寫作能力。
以《我的家鄉》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名勝古跡、民俗文化村等地方,讓學生親身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在參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景物的特點、人物的行為和語言等細節,鼓勵他們用筆記或相機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回到課堂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地體驗,撰寫關于家鄉的作文,內容更真實、生動。
四、結語
體驗式教學法為小學語文寫作課堂帶來蓬勃生機,有利于打破傳統教學的沉悶僵局。雖面臨諸多挑戰,但通過設定相關情境、自主深入探究、強化寫作實踐三個階段來加強教學推進,定能充分發揮其優勢,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愛上寫作,提升寫作素養,為未來語文學習乃至終身發展筑牢根基,推動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邁向新高度。在持續探索與實踐中,不斷優化體驗式教學法應用,為教育創新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