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數字化教學資源與信息科技課堂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潮流所向。這股數字化浪潮,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了嶄新的活力,激發了學生在信息科技課堂上的學習熱情。中學信息科技課堂應深刻洞悉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核心價值,勇于探索創新的教學策略,精準界定數字化資源的應用范疇。在數字教學資源中,教師應精挑細選,確保每一份資源都能為教學提供助力;并且通過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初中信息科技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基于數字化環境的中學信息科技教學的意義
(一)進一步拓展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學信息科技教學的意義愈發凸顯。第一,它能拓展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數字化技術的引入能讓學生接觸多元化的信息資源。互聯網的普及使學生能輕松訪問到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庫。無論是學術論文、在線課程,還是專家講座,這些資源都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第二,社交媒體和論壇等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見解的空間,這不僅拓寬了他們的視野,還培養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數字化工具如搜索引擎、數據庫等,能使學生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提高了學習效率。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不僅體現在信息獲取的廣度上,更在于其深度。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成為主動探索的學習者。他們學會了如何篩選信息、如何分析數據、如何將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系統的理解。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他們未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立足,無疑具有深遠影響。通過拓展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助于信息科技教學資源與時俱進
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學信息科技教學正經歷著一場靜默的革命。這場革命不僅改變了知識的傳遞方式,還重塑了教育的生態格局。數字化環境賦予了教學資源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教師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靜態知識,而是能隨時融入最新的技術動態和行業案例。區塊鏈、元宇宙、量子計算這些前沿概念,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名詞,而是可以即時融入課堂教學的鮮活素材。這種即時性不僅體現在內容更新上,還體現在教學形式的創新上。編程教學不再局限于枯燥的代碼編寫,而是可以通過游戲化學習平臺,讓學生在闖關中掌握編程思維。教學資源的與時俱進,直接推動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數字平臺的互動式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協作平臺,實時參與項目開發;通過云端實驗室,隨時隨地進行編程實踐;通過智能評測系統,即時獲得學習反饋。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還培養了學生適應數字時代的關鍵能力。
(三)滿足素質化教育改革趨勢
當標準化測評的標尺還在丈量知識存量時,數字化浪潮已經悄然掀開教育評價體系的新篇章。素質教育渴求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力,在虛擬仿真實驗室中得以發展。在傳統課堂中被簡化為概念圖的物聯網系統,此刻正通過校園智慧農場項目變得觸手可及:土壤傳感器實時傳回數據流,學生在云端搭建的決策模型中推演著變量關系,這種沉浸式學習體驗讓“系統思維”不再是課程標準里的抽象名詞。當教育目標從知識傳遞轉向素養培養,數字化工具恰好架起了知行合一的橋梁。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華。它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分數和排名,而是更注重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等方式,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挑戰自己的極限。他們的思維在碰撞中火花四濺,他們的創意在交流中熠熠生輝。
二、數字化環境下的中學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方法
(一)數字化打造主體課堂
數字化技術的崛起,為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主體課堂鋪設了堅實基石。在傳統信息科技課堂上,教師扮演著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而學生則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然而,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這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憑借網絡平臺與在線協作工具的助力,能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主人。在線編程平臺的興起,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動手實踐操作的廣闊天地。他們不僅能在編程的世界里自由翱翔,還能與教師、同學在線交流心得,這種主動探索的學習模式無疑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例如,在教授閩教版中學信息科技教材中的《走進程序世界》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豐富的數字化資源,精心打造出一個充滿互動與活力的教學場景。首要任務,是對該單元的核心內容進行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從而確立一系列明確且具體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不僅著眼于讓學生扎實地掌握編程的基礎知識及技能,還致力于通過一系列生動實踐的案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程序設計的實用價值及其獨有的魅力,進而激發他們探索程序設計領域的熱情。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巧妙地補充與革新,以此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領略到程序設計的廣泛應用與深遠影響,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并展示來自不同領域的精彩程序設計案例。例如,通過引人入勝的微課視頻,生動地展現程序設計如何助力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升級以及如何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等場景。
教師還可以緊扣“程序設計改變生活”這一鮮明主題,引領學生開展一場場熱烈的互動交流。在互動中,鼓勵學生從程序設計的獨特視角出發,深入剖析這些精彩案例背后的邏輯與原理,并大膽暢想程序設計在未來社會中可能引發的更多變革與創新。這種生動且富有啟發性的教學形式,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數字化資源的海洋中暢游時,能更有效地鍛煉問題解決能力,并激發創新思維的火花,讓學習變得更豐富多彩且充滿挑戰。
(二)數字化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巧妙創設,是點燃學生學習熱情與激發學生思維活力的關鍵。數字化環境以其獨特的魅力,能模擬出種種真實或虛擬的情境,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氛圍中領略信息科技的奧秘。以數據庫管理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數字化工具,精心打造一個模擬的圖書館管理系統。學生在扮演圖書管理員的角色中,親身體驗數據庫的建立、查詢與維護的全過程。這種問題情境的生動創設,不僅讓學習過程變得妙趣橫生,更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例如,教師在教授閩教版中學信息科技教材中的《構建三維實體模型》章節時,需要匠心獨運地將多媒體技術融入課程設計,精心打造出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教學課件。步入課堂,教師借助多媒體平臺的廣闊舞臺,將那些凝聚心血的課件逐一展現,帶領學生穿越虛擬與現實的邊界,親眼見證三維實體模型從無到有的奇妙構建過程以及它在建筑、設計、游戲等諸多領域的輝煌應用。這一幕幕生動的演示,為學生揭示了三維建模技術的非凡價值與深遠影響。
緊接著,教師拋出一連串啟迪智慧的問題:“在探索三維世界的征途上,同學們可曾遇到過哪些構建模型的棘手難題?哪些不經意的操作失誤,可能成為模型成功的絆腳石?我們又能采取哪些策略來優化構建流程,讓模型的精準度與效率并駕齊驅?”問題拋出后,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攜手共探知識的奧秘。在討論中,教師需要不斷啟發學生從多維度審視問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與批判性思維。教師鼓勵學生勇敢發聲,將心中的看法表達出來,并引導學生以專業建模師的視角審視每一個細節,從而解決遇到的問題。
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三維建模的硬核技術,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的信息安全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教師循循善誘,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作為未來信息科技領域的弄潮兒,他們應肩負起用技術造福社會的重任,確保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能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同頻共振。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還為他們鋪設了一條通往信息科技巔峰的堅實道路,讓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三)數字化豐富教學內容
數字化環境為信息科技教學提供了海量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在線課程與開源軟件等多元化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在編程語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國內外優秀的在線編程課程,讓學生領略不同編程語言的獨特魅力與應用場景。同時,數字化環境還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即時更新與共享,確保教學內容始終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
例如,在教授閩教版中學信息科技課程中的《分析處理表格數據》這一單元時,可以巧妙地運用數字化技術的諸多優勢,同時緊密結合教材的核心內容,精心挑選并整合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師需要深度剖析該單元的主題精髓,進而清晰界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即熟練掌握表格數據的分析處理技巧,以提升其數據處理及信息提煉的能力。隨后,進入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明確學習目標,并引領學生深入理解表格數據的基本概念以及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的至關重要性。在第二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數字化學習工具,如電子表格軟件等,進行一系列實踐操作。學生將通過這些工具,親自收集并整理數據,構建數據模型,并深入進行數據分析。這一實踐過程將使學生更直觀地領悟數據處理的各個環節與具體方法,從而構建起一個全面且系統的知識體系。最終,進入教學的深化與拓展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回顧并總結所學內容,并引導他們深入思考表格數據分析處理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的廣泛應用場景,如對考試成績的深度剖析、市場調研數據的細致整理等。這一過程將促使學生深刻體悟到數字化技術在數據處理領域的強大實用性。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閩教版中學信息科技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基礎性的知識點,但受限于篇幅,難以詳盡涵蓋所有深入的學習資源。而數字化資源的巧妙引入,則能有效填補這一空白。通過數字化資源,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更多豐富多樣的實際案例和高級數據分析技巧,從而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理解表格數據分析處理的發展歷程與廣泛應用,進而順利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并著力培養其信息素養。
(四)數字化落實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科技教學中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數字化環境的便捷性使任務的設計與實施變得更高效與靈活。教師可以通過在線任務管理系統輕松發布任務,而學生則能在線提交作品,接受教師的即時批改與反饋。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模式,不僅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知識,還在實踐中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以網頁制作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制作個人網站的任務,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HTML、CSS等網頁制作技術,從而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的火花。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科技教學領域內,特別是在閩教版中學信息科技教材的《組裝計算機與組裝局域網》單元中,彰顯出了其鮮明的優越性。在數字化環境的強大支撐下,任務的設計與執行過程變得更高效且靈活多變,為教學活動帶來了諸多實質性的便利。在這一特定的教學單元中,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在線任務管理系統,精心策劃一系列與計算機硬件識別、組裝技巧以及局域網構建基本原理和步驟緊密相關的任務。這些任務的發布變得極為簡便,教師僅需要輕松點擊鼠標,便能將詳盡的任務描述及要求迅速傳達至每位學生。學生在接收到任務后,可以充分利用各類數字化資源,如教程視頻、在線論壇等,進行深入的自主學習和探索實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得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更通過親身實踐,如親手組裝計算機硬件、配置局域網等,有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學生所完成的作品能直接在線提交給教師審閱。教師能及時查閱學生的作品,并給予詳盡的批改。這種即時反饋機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學生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
三、結語
總之,數字化環境下的中學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應符合素質化教學要求。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立足數字化教育環境,找準信息科技課堂教學基準點,積極發力確保學生樂學、善學,這樣才能有效提高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效率。
注:本文系2023年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教師教育數字化能力提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ZJKTZ230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