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構學生核心素養和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針對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和課程教學活動的規劃提出了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要求,并對跨學科教學的課時應占總課時的比例設定了明確的標準,即每一門學科在課上開展的跨學科教學課時都應占據學科總課時的10%。跨學科教學理念的提出既強化了學科間的關聯,又增強了課程教學的綜合性與實踐性。但跨學科教學要求的提出并不代表學科之間的界限被完全消除,跨學科教學的開展建立在突破學科界限但不模糊學科知識分界的前提下,科學開展跨學科教學就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關鍵。本文主要圍繞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課上的跨學科教學展開,針對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的意義、切入點和有效策略展開了探究,以期為教師提供有用的參考。
一、新課標下初中歷史開展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新課標是指向核心素養、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全新課程標準,也是基于新時代人才要求和需求提出的,能指引教師培育高素質、可持續發展型人才的課程標準。新課標中一方面是對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表現作出界定與介紹,另一方面是針對核心素養下教學和育人的實踐方法提出的建議和要求,跨學科開展教學就是其中之一。而站在課程發展與學生成長的雙視角下,基于新課標要求開展初中歷史跨學科教學的意義就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指向知識建構、思維開發、能力鍛煉、素養建構、視野拓寬、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興趣。
(一)豐富學生知識認知并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建立在一定范圍內的垂直分科上,大致可以劃分為人文、科學、藝術的三個大類,以及這三個大類下對知識的劃分更垂直的語文、數學、歷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美術、音樂等學科。分科式的教學更利于學生對一類問題和知識的系統性探究,但在為學生建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上無法提供更多的助力。因此,新課標下初中歷史開展跨學科教學的第一重意義就是能豐富學生知識認知并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二)開發學生綜合思維并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新課標除了建構學生核心素養之外,對教師提出的育人新要求。而事實上,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都指向的是對學生綜合思維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更多關聯現實生活或關系個人發展的知識、技能,還要在教學知識、技能的同時,完成對學生思維的開發與能力的鍛煉,以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在新課標下初中歷史開展跨學科教學的意義還在于能開發學生綜合思維并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三)建構學生核心素養并拓寬學生視野和思路
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在以核心素養為教育出發點,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的新課標下,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就應建構在綜合性更強的實踐探究活動。跨學科開展教學就是提升教學綜合性的一條有效路徑,其他學科知識的拓展能將學生的探究與思考引向更廣闊的空間,而廣闊的探究與思考就能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建構與事業思路的拓寬。
(四)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并維持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種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主體價值的活動,要想使“學”與“教”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和更和諧的配合,就要先將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確保興趣能驅動學生更積極、更主動和更深入地參與課堂活動,而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深入性就將對學生學習的質量、效果和有效性產生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從這一視角來看,初中歷史基于新課標要求的跨學科教學就具有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并維持學生學習興趣的意義。
二、新課標下初中歷史開展跨學科教學的切入點
新課標在課程內容板塊對跨學科主題學習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并向初中歷史教師明確提出了開展跨學科教學的要求,即“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研究主題,將所學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以及課題研究等結合起來,開展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基于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新課標下開展跨學科教學時就應從以下三個角度切入,即綜合性地交叉學科知識以提煉教學主題、針對性地設置探究任務以引導思維發展,以及創新性地挖掘新鮮史料以強化歷史感知。
(一)綜合性地運用交叉學科知識以提煉教學主題
綜合性是跨學科教學的第一重實踐原則,指向的是對不同學科或不同領域關聯知識和通用技能、方法的整合與綜合利用,歷史本質上就是過去的現實,而現實是復雜多面的。從橫向探究的視角來看,歷史就是對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一種階段性總結,所以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就存在著客觀的交叉聯系。基于這種客觀聯系,在跨學科開展綜合教學的需求下,教師就可以從綜合運用交叉學科知識以提煉教學主題切入實踐教學。
(二)針對性地設置探究任務以引導思維發散
跨越學科界限,綜合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開展的教學在思維鍛煉層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在跨學科教學的視域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某一特定主題出發的綜合性探究,探究必然伴隨著思考,思考則是思維活動的一種外在表現,所以跨學科開展教學就更利于對學生思維的開發與再建構。而若想更高效和更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初中歷史教師就必須落實跨學科前提下有針對性的探究任務設置,以便于用任務驅動學生主動探究和引導學生思維發散。
(三)創新性地挖掘新鮮史料以強化歷史感知
歷史是一種客觀的事實,不僅是有明確且權威的文字記載,而是通過多重相互印證的史料來進行印證和研究的。所以,歷史的學習離不開對史料的挖掘與應用,學生對歷史的感知與理解也需要建立在對真實史料的充分挖掘和正確認識上。再綜合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種表現,教師在教初中生歷史時就應重視對史料的挖掘與利用,那么從這一角度出發,在新課標下開展跨學科教學時,教師也應落實對新鮮史料的創新性挖掘,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感知。
三、新課標下初中歷史開展跨學科教學的有效策略
初中階段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大致可以被劃分為兩個板塊和六個模塊,兩個板塊即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六個模塊即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和世界現代史。歷史是沿著時間順序和既定規律向前發展的一條軌跡,歷史課程的教學則是以事件和人物為載體,結合具體時代背景來對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展開橫向及豎向探究,所以歷史課程本身就與其他課程存在著極強的關聯性。因此,在新課標下開展跨學科教學時,初中歷史教師就要先立足課標與教材,落實對多學科關聯知識的科學整合,再立足學情與學科,落實對跨學科探究方向的科學定位,之后立足思考與討論,落實對互動式合作學習的科學定位,最后立足補充與拓展,落實對主體性實踐延伸的科學推進。
(一)立足課標與教材,科學整合多學科關聯知識
課標是教學的導向,課標中不僅包含課程教學和育人應達成的目標,還包含對課程內容的整體性介紹。教材中課程知識的編寫與知識框架的搭建也都遵循著課標的要求和建議。所以在新課標下開展跨學科教學時,初中歷史教師先要立足課標與教材,在不超綱的基本前提下,跨越學科界限來落實對多學科關聯知識的科學整合。
以統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主要介紹的是中國古代史中秦漢時期的歷史,包括“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昌盛的秦漢文化”五個課時。在西漢時期,陸上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開始出現,逐步聯通西漢與西域的諸國。從歷史教學的視角來看,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知識點,關系著學生對西漢及西漢后中國對外交流歷史的學習,而站在跨學科教學的視角下看,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商道,也具有除歷史意義以外重要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和人文意義,以絲綢之路為錨點的跨學科教學能夠串聯起包括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科學、語文、時政熱點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所以教師就可以在“探尋絲綢之路”的探究主題下跨學科整合知識,以引導綜合探究。
(二)立足學情與學科,科學定位跨學科探究方向
跨學科教學是指在特定主題下對核心主題或問題展開的系統性探究,在教師對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解構以外,學生主動展開且方向準確的探究也至關重要,關系著教與學的配合,也關系著教學和育人的有效性。因此,在新課標下開展跨學科教學時,教師還要立足學情與學科,落實對跨學科探究方向的科學定位,以指導學生的探究。
以“探尋絲綢之路”主題下的跨學科教學為例,以“絲綢之路”為出發點,教師就可以將歷史學科中張騫通西域、漢朝對西域的管理、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玄奘西行、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等知識內容,同地理學科中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發展、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及路線歷史變化、地形與氣候對絲綢之路路線的影響,以及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絲綢之路的政治意義、現代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因與目的等知識串聯到一起,并站在整體視角下綜合解構這些知識,以定位學生跨學科的探究方向。結合實際來看,立足“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等跨學科教學指向的就是對絲綢之路背后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的探究。所以教師也要以初中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需要和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質為參考,引導學生展開指向政治、經濟和對外交流的探究。
(三)立足思考與討論,科學引導互動式合作學習
在新課標下開展跨學科教學,教師的第一重目的在于教學,即教給學生課程知識和為學生建構完整知識體系;第二重目的則在于育人,即在教學知識時鍛煉與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新課標的導向下開展跨學科教學時,初中歷史教師就要立足思考與討論,落實對互動式合作學習的科學引導,以鍛煉和發展學生思維。
在“探尋絲綢之路”的主題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被導向了對歷史、地理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綜合性探究,而人文性就是串聯歷史、地理和道德與法治這三門學科的關鍵。以歷史為出發點,學生需要思考與討論的問題主要是歷史與地理、社會、政治之間的相互聯系,包含原因和引向兩種指向。學生需要立足于現實,結合“古代絲綢之路”展開的對現代共建“一帶一路”暢想的探究中。教師需要著重引導學生探究過去的現實對當下的現實的實際影響,即“歷史”如何能成為“現在”的鏡子。而在這一目標下,教師在實際引導學生跨學科的思考與討論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對比古代的絲綢之路與現代的共建‘一帶一路’,并結合你的認知與理解來說說絲綢之路對中國的重要性和價值性”的任務,用以引導學生基于互動、合作的綜合性思考與討論。
(四)立足補充與拓展,科學推進主題性實踐延伸
跨學科教學本身跨越學科既定界限的特質賦予了教學向外的延伸性,在以育人為根本目的的跨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應著眼這種向外的延伸,以補充和拓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基于特定主題的延伸性實踐,以便實現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雙重鍛煉。
對“探尋絲綢之路”主題下的跨學科教學而言,教師有必要站在不同的視角下設計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實踐探究活動,如指向人物探究的“絲綢之路上的那些身影”,或指向實踐感知的“絲綢之路線上/線下打卡”。以“絲綢之路上的那些身影”為主題的實踐探究活動為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將學生探究的關注點定位到在絲綢之路的開辟上起到了推動作用的人物,包括漢武帝、張騫、玄奘、鑒真等。而在實際引導學生探究這些人物時,教師也要通過給提示、提問或設置任務的形式,將學生探究的視野導向更廣闊的空間,即不僅要引導學生探究這些人與絲綢之路的聯系,還要引導學生探究這些人物生平參與過的重要歷史事件,或對當時作出的貢獻,以及對未來產生的影響。串聯人物生平的探究思考對學生建構完整歷史認知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為有利于學生建立客觀的歷史探究思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課上開展跨學科教學,不僅是為了滿足新課標的要求,還是為了更高質、高效地落實對學生知識認知的豐富和知識體系的建構,綜合思維的開發與綜合能力的鍛煉、核心素養的建構與視野思路的拓寬,以及對教學趣味性的提升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維持。新課標中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與實踐提出了五項基本原則,即綜合性、實踐性、多樣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在實際組織跨學科的教學實踐時,教師應著眼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提升、探究任務的針對性設置和新鮮史料的創新性挖掘,基于新課標的要求來落實對教學主題的提煉、思維發散的引導和歷史感的強化,同時教師還應立足多視角,循序漸進地完成對跨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和驅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