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微黨課”是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的一種新型黨建教育載體,為新時代黨建教育工作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發展提供了有效路徑。
一、民辦高校微黨課的基本內涵以及主要特征
(一)民辦高校微黨課的基本內涵
“微黨課”也叫“微型黨課”,是新時代黨課的一種創新模式,指在較短時間內,綜合運用音視頻和PPT等信息技術手段,以網站、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渠道為傳播載體,運用簡潔、規范、易懂的語言,將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傳播給受眾的課程模式。
(二)民辦高校“微黨課”的主要特征
1.線上和線下相結合,靈活性強
微黨課打破傳統線下教育模式,以互聯網為載體,使教育時間更靈活[1]。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的微黨課,克服了時空差異性,學生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隨時登錄網站或者平臺,在線收看新型微黨課,學習的自由度和便利性顯著提高。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式多樣
新型微黨課將黨的創新理論用廣大青年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授,可用音視頻的展示將深奧難懂的理論變成生動形象的圖像,用實地講解的形式切身體會和領悟紅色精神的崇高和偉大等。由此,微黨課不僅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更增加了微黨課的吸引力。
3.教師和學生共參與,師資多元
微黨課的講授主體既可是機關領導干部,也可是專任教授或師生黨員。經過備課和培訓,將授課內容和方法等進行統一部署和指導[2]。只有進行過充分思考和精心設計的微黨課,才能激發受眾的思想火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才能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4.教與學的雙向流動,交互性強
微黨課的授課過程不僅僅是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更提倡良好的雙向互動式,從“灌輸”到“交流”的轉變,以及對新媒體平臺的利用,讓受眾不僅更多的參與到微黨課的教學中來,還可以提高教與學的針對性。
二、民辦高校微黨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堅定理想信念,凸顯政治導向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價值取向是未來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的指向標。培養廣大青年始終堅守對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忠誠和熱愛是教育者的責任與使命。
民辦高校微黨課無論是方向引導還是內容選擇都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性,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保持一致性,展現了高度的政治認同。高校師生在微黨課講授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認知和行為,感染和影響了青年學生,使學生也對黨和國家的道路、制度、理論、文化等方面形成了高度的認同,從而樹立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二)強化理論學習,增強理論教育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改變人生。”高質量教育依然是提升文化素養、改變前途命運、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之一。民辦高校微黨課是主講人自身消化吸收和接納理解基礎上的知識總結與輸出,還有朋輩之間的互助和交流,不僅規避了單向理論灌輸的弊端,還實現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微黨課的講授是輸人再輸出的過程,是增強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過程。無論是查閱文獻的前期準備、旁征博引的中期講授還是深度復盤的后期總結,都是對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微黨課的傳播,對廣大青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提升起著推動作用。
(三)提升實踐鍛煉,落實實踐保障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的是,人的發展要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相一致,實現人的個性才能和志趣的廣泛、充分、自由的發展。
民辦高校微黨課是將學習理論轉化為實踐傳播的途徑,也是將所學知識轉變為實際應用的過程。從籌劃準備到課程講授再到經驗總結,經過集中備課、單獨培訓、示范講說、實踐演練、總結復盤的過程,學生的理解能力、演說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對身邊同學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也不斷增強。微黨課不僅讓主講人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綜合能力。
(四)推動文明建設,彰顯發展力量
微黨課作為黨員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的重要載體之一,其產生和發展是時代需求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將被動接受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轉變成主動交流互動式的新型教育模式,不僅能使新媒體時代的新穎想法和時代元素融入理論學習中,還順應了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需要。
社會進步要有先進分子的引領和帶動,青年學生尤其是學生黨員發揮引領作用,對全社會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有巨大推動力。學生群體通過多樣的形式將理論知識傳播給青年、干部、工人、居民等群眾,讓晦澀難懂的理論變成通俗易懂的學問,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學生群體自身擁有的高認知力和強傳播力,更能讓理論傳播達到吸引力強、深入人心的效果。
三、民辦高校微黨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理念局限,統籌管理能力欠缺
民辦高校對微黨課的課程目標定位以及重視程度,都將直接影響微黨課的教育效果。部分民辦高校的黨建工作管理者,由于理念陳舊、認識不夠,存在著對新事物接受慢、跟不上時代步伐等現象,就容易造成民辦高校微黨課發展不能與時俱進。
部分民辦高校在微黨課的建設和管理上,缺少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也缺乏人力供給、資金支持、技術交流、資源共享等各方面要素的投入。黨政機關干部、學校專業教授等主講教師自身工作繁忙,很少能全程參與完成課程講授;黨務工作者多數通過社團拉贊助、自主籌經費等方式完成微黨課的線下視頻錄制、線上制作發布和整體運營管理;對于學生黨員的授課培訓,缺少系統性和針對性,更不能達到一對一的精準指導和培養。橫向上,部門之間的交流、人員之間的溝通、資源方面的利用缺乏整體的安排和局部的調配,整體上的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有些不足。縱向上,師資人員配備、宣講場地提供、視頻錄制剪輯、平臺管理維護,工作環節內在協調統一性不太完善,難以形成系統化常態化的運行機制。
(二)內容設計陳舊僵化,與時代發展匹配度低
著眼微黨課建設,高校應制訂具體的微黨課開發實施計劃,明確教育目標、內容、形式和評估標準,以實現創新實踐的落地[3]。時代要求微黨課的內容要反映時代聲音、緊抓時代脈搏、有足夠吸引力,但是當前部分民辦高校微黨課仍然存在內容形式等設計上的陳舊僵化、與時代脫節、吸引力不足、針對性不強等問題。
在宏觀內容上,選材、定稿、成品等,這些都需要在資歷老練和經驗豐富的導師指導下認真仔細的完成。目前仍有選題單調、內容照搬他人作品、語言準確性差和語句流暢性不足等現象存在。在展現形式上,一堂生動完整的黨課離不開激情的講授、典型的案例、熱烈的互動。單純的無感情的理論陳述、干癟乏味的言語表達、未能觸及思想深處的交流是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和極高的學習熱情的。在整體設計上,高校可通過網絡平臺交流創新的工作方式,積極探討更加貼近新時代大學生的教育途徑[4]。但往往未能及時抓住新時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沒有運用新信息技術到微黨課的課程制作中,不能獲得更多學生的青睞。
(三)團隊力量薄弱,教育實效亟需提升
黨建工作作為長期艱巨的工作任務,其發展建設不能缺少政治理論強、業務能力高、技術水平高的工作團隊。目前部分民辦高校黨務工作者團隊的力量薄弱在思想觀念更新上,部分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團隊不具備先進的思想和理念,缺少“黨建+”和“互聯網 + ;的思維,對網絡化時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缺少充分的認識和精準的判斷,對于人力的投入、資金的供給、技術的交流都不能及時的滿足和補充,對于優秀的精品微黨課的建設缺少宏觀規劃和系統指導。
在現代技術運用上,對多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和維護缺少熟練性和掌控性,不能把握住網絡傳播的特點,對于網絡平臺便捷、快速、互動等特點利用不充分,缺少堅守網絡陣地的意識,網絡戰斗能力不足。
在信息處理鑒別上,有些黨建工作者對信息的理解不透徹、判斷不準確、掌握不充分,面對真假難辨的信息,未能有效地對青年進行政治引領和價值引導。
四、民辦高校微黨課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更新傳統觀念,握牢教育主導權
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需要長期堅持并且高度重視的政治任務,尤其在思潮多元化、信息數字化、網絡多媒化的全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無處不在。在這樣的時代,教育和引導青年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政治認同更是事關意識形態的關鍵問題,因此需要高校充分發揮育人主陣地的作用,使青年的政治思想具備高度、理想信念凸顯深度、愛國情感增加溫度,把握住微型理論宣講、新媒體傳播等多樣教育渠道,增強民辦高校微黨課的教育主導權和傳播影響力。
新時代的民辦高校微黨課建設,不僅要注重加大人力、技術和資源等要素投入,堅持線上線下以及校內校外相結合,還要敢于占領網絡陣地和善于堅守網絡陣地,要能夠牢牢把握住思政教育網絡話語權,營造思政教育網絡微環境。一是提高網絡適應力和運用力。對于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僅僅是封閉和回避是不可取的,要積極主動的發聲和回應,利用民辦高校微黨課的傳播渠道,進行詳細解說和深度剖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二是加強網絡引領力。要旗幟鮮明的傳播黨的理論,融入現代化的信息表現元素,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和平等的對話,發揮微博和微信等多種媒體的優勢,擴大黨課宣教的受眾和提升宣教的效果。
(二)豐富課程整體設計,增強自覺學習興趣
精品的微黨課內容的吸引力一定是極強的,因為內容是課程的靈魂和核心。優秀的課程內容不僅有啟智潤心的效果,更要有升華境界的作用。
首先,微黨課應凸顯其鮮明的黨性,也就是政治性。最主要的體現就是紅色文化的結合與革命歷史的融入。紅色文化的結合,可以讓青年學生對紅色精神的本質有深刻的理解和領悟,更加堅定自身理想信念;革命歷史的融入,能促進思想意識和革命精神的融合,使廣大青年重溫革命先烈的奮斗史、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以先烈為榜樣培養自身的拼搏斗爭精神。可采取參觀紅色文化遺址、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等紅色基地的體驗式黨課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身邊的歷史和感受當地文化過程中汲取養分,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微黨課要設計出系統化和體系化的模塊內容。微黨課內容的思想深度和新穎立意是評定其優劣的關鍵指標。微黨課不僅要有理論性還要有時代性,主要內容涵蓋基礎理論知識、黨性教育、能力提升等,既可以是黨的創新理論也可以是改革開放史,還可以是優秀黨員先進事跡等,打造出具有學術嚴謹性、邏輯嚴密性、內容準確性的高質量系列精品微黨課。
再次,微黨課要注重形式上的創新,微黨課可與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有機結合,根據不同平臺的特色功能,設置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模式[5]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開展“習典之聲”“青馬講堂”等活動,亦可開展專家請進來、黨員走出去、學生動起來的場館體驗和互動交流等多樣化的課程模式,讓微黨課展現出新時代的新特征和新面貌,使學生能夠享受學習過程、收獲全心快樂。
(三)建設強大專業團隊,提升技術素養
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微黨課開發、管理、運營等建設團隊是民辦高校微黨課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只有擁有一支政治過硬、品行優良、技術精尖、團結合作的團隊,才能確保任務的密切銜接和正常運轉。
首先,要籌建優質高效的專業化團隊。把黨政機關干部、院系專任教師、優秀師生黨員等都吸收到講師團中,形成專兼職兼顧、黨群相結合的合理化、梯隊化課程建設團隊。積極應對時代變革帶來的網絡變化,不斷加強學習,提升政治素養,練就專業本領,在課程設計、內容審定、授課展示等多個環節上展現出新穎的創意、完美的形式、高超的水平,發揮出統籌聯動、協調分工、整體配合的推動作用,提高微黨課傳授知識、傳播經典、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育人實效。
其次,要提升團隊專業技術水平。團隊成員不僅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精深的政治理論知識,還要有新媒體運營能力。能熟練進行新媒體運營實操,獨立完成新媒體平臺的運營與推廣、宣傳文案策劃與編輯、音視頻作品設計與制作等工作任務。團隊成員需要具備超強的新媒體素養和網絡信息研判能力,能夠對網絡信息及時發聲、迅速回應、正向引導,以此為前提制作出受群眾歡迎的微黨課作品,在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同樣也滿足智能媒體時代對網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結語
融入了數字化技術以后,民辦高校微黨課在思想觀念的更新、整體設計的提升、團隊建設等方面都有所增強,為新時代大學生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與思路,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莊璧瑛.基于微黨課的高校黨建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4):126-128.
[2]吳瓊,楊劉保.微黨課提高黨員教育質量的實踐探索[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23,(04):48-52.
[3]楊智禎.微黨課: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J].科教文匯,2024,(4):41-44.
[4]徐恒.新時期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創新與深度融合[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4):111-112.
[5]王璐.微黨課在加強國企基層黨員思想建設中的實踐與探索[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5):19-22.
(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