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大思政格局的逐步形成,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與要求,即從單純的經濟援助轉向關注受助學生的全面發展。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作為這一轉變的生動實踐,在促進受助學生成長成才、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展現了巨大潛力。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完善精準資助育人,建設發展型資助體系,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力素養培育力度”[],這為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已成為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任務。而大思政教育理念強調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也為該體系構建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本文旨在探討大思政格局下民辦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路徑,以期為資助育人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推動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一、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理論基礎
“大思政”工作格局是指通過整合多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素,形成協同育人合力的整體形態[2]。它強調高校思政工作的全局性、系統性和協同性,要求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共同構建一個開放、多元、包容的思政教育生態系統。在這個格局下,受助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教育的主動塑造者,其全面發展成為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標。發展型資助作為大思政格局下的重要實踐,聚焦于受助學生的全面發展,從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向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拓展,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業、心理和職業選擇提供更多支持,其目的就是彌補經濟發展不均衡對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利影響,進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公平[3]。發展型資助育人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公平性、差異性、發展性和可持續性的原則,著眼受助學生的長遠發展和資助育人工作的長期效應。由此可見,大思政格局與發展型資助育人之間在理念、目標、方法和實踐上均建立了緊密的邏輯聯系。在理念層面,兩者均以學生為中心,共同強調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在自標層面,大思政格局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大局意識,而發展型資助育人則通過資助育人措施提升受助學生能力素質和健全人格,兩者目標相互促進,可形成合力。在方法層面,大思政格局通過整合資源,多元主體參與,搭建多樣化的育人平臺,而發展型資助育人則通過精準資助和項目化運作等方式提供多維度支持,兩者方法相輔相成。
二、民辦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的構建價值
民辦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的構建價值日益凸顯,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拓寬教育視野以及適應新時代要求具有重要意義。面對這一新的教育趨勢,民辦高校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肩負起更為重要的教育使命和社會責任。
(一)深化融合大思政與資助體系
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最終目的在于解決學生的經濟困難,引領他們成長成才,這與高校思政工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輔相成[4]。民辦高校應將大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資助育人體系中,并以“三全育人”即全員參與、全程貫穿、全方位覆蓋的理念為指導。從入學階段的政策宣傳與保障順利入學,到適應階段的實施精準資助與人文關懷,再到發展階段的設立獎學金來提升專業技能,以及畢業階段的培養榮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實現從“解困”到“育人”,再到“成才”,最終“回饋”社會的良性互動循環。
(二)拓展資助視野助力民族復興
受家庭經濟狀況及成長環境的制約,部分受助學生在規劃個人發展時,其視野往往相對狹隘,難以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的發展大勢相結合。因此,民辦高校還應將受助學生的發展與民族復興偉業緊密相連。通過創新思政課程、舉辦民族文化節、考察歷史遺址和參觀講習所等舉措,幫助受助學生掙脫視野局限,樹立全局觀,深刻理解民族復興意義,認識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進而激發受助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更好地助力民族復興。
(三)新時代資助育人體系化重構
隨著脫貧攻堅目標的成功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民辦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也應時代要求進行了體系化升級與重構。傳統物質援助應轉向多維度、深層次的全新資助模式,更著眼于培養受助學生的能力與內驅力,從“輸血”式援助轉變為“造血”式賦能,以激發受助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這意味著,民辦高校理應通過提供多元化的支持與服務,解決更為復雜的意識貧困、心理貧困和能力貧困等深層次的貧困問題,幫助受助學生掙脫代際貧困的枷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三、民辦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存在的問題
隨著大思政格局的深化與相關政策的引導,部分民辦高校已顯著提升了對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構建的重視程度,積極探索資助方式與運作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然而,要充分發揮大思政格局與發展型資助育人的協同效能,民辦高校仍需解決以下問題。
(一)資助育人目標與實踐脫節
盡管民辦高校普遍強調資助與育人并重,但在實際操作中,資助育人目標往往未能有效轉化為具體實踐:一是受資源和成本限制,民辦高校育人資源投人不足,制約了育人工作的深化;二是偏重于經濟資助,而忽視資助與育人的緊密結合,導致兩者之間失衡;三是育人內容缺乏深度和系統性,多停留于誠信、感恩、勵志等表層教育,而未能深入培養受助學生的自助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四是育人方式單一,缺乏實踐性,主要依賴傳統的課堂教學、講座等方式,導致受助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些脫節現象限制了育人工作的深度與廣度,偏離了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
(二)認定缺乏科學性與精準性
精準認定是精準資助的基礎,但目前部分民辦高校在認定上缺乏科學性與精準性,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一方面,高校與民政、村委、殘聯等部門溝通不暢,導致信息不全,影響認定的準確性。在認定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過度依賴書面材料,缺乏一卡通消費記錄、大數據分析等多元化信息源支持,公正性受質疑。另一方面,民辦高校在認定標準模糊、量化指標不明確,主觀性過重。高額學費在量化指標中分值偏低,忽視學費繳納方面的籌措壓力;繁瑣低效的認定程序加重學生負擔,降低工作效率。這些問題影響了資助資源的合理分配和資助育人的效果。
(三)資助育人主體協同性不足
發展型資助育人作為一項系統而綜合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實施依賴于學校、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多方主體的緊密協同與配合。然而,在現實中,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協同性顯著不足。校外主體與學校之間在育人理念、目標、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協同困難;同時,校外主體的參與度低,缺乏穩定的合作機制。特別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其在引入社會力量方面受到限制,資源整合利用不足。此外,學校內部部門間職責不清,工作界面不清,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各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形成育人合力。
(四)育人效果評估機制不完善
當前,民辦高校在育人效果評估機制方面也存在諸多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優化。其問題表現在:評估指標單一,過于側重資助金額和獲獎數量,而忽視對受助學生綜合素質的考量,導致評估結果不夠全面;評估缺乏系統規劃和持續跟蹤,往往在資助育人項目結束后才進行,缺乏對受助學生未來發展的持續關注。同時,忽視受助學生群體的差異性,未能提供個性化的評估視角,難以真實反映資助育人的深層次效果;評估過程中,忽視受助學生反饋和分析,使得評估結果與受助學生實際體驗存在偏差;評估方法不夠科學,傳統方法效率低下且易出錯,缺乏高效準確的評估工具,影響評估結果的可靠性。
四、民辦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與挑戰,民辦高校需不斷探索與實踐,從融合育人目標導向與實踐路徑、優化精準資助認定機制、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以及完善育人效果評估機制等方面入手構建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以進一步提升資助育人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更好地服務于受助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一)融合目標導向與實踐路徑,推動育人目標精確實現
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根植于全方位、前瞻性的育人理念,其終極目標在于培育學識淵博、品德高尚,且兼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民辦高校必須將宏觀的教育目標與微觀的實踐路徑深度融合,從探索“一化三式”育人模式著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實踐路徑。
首先,應構建多元化資助育人模式,確保資助育人的精準性。隨著高教改革的深入,民辦高校的資助體系亟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一是資金來源應多元化,通過政府撥款、學校自籌、社會捐贈和學生自助,構建“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以保障資助體系的穩健運行和資源的充足供給。二是資助形式應多樣化,建立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困難補助、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等多元化混合型的資助政策體系[5]。三是資助標準應個性化,依據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等多維度因素,制定“一人一檔”“一生一策”個性化資助方案,確保資助資源的有效分配和資助效果的最大化。
其次,應推進勵志式資助育人模式,充分激發受助學生的內在動力。通過道德浸潤和精神激勵,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生價值,塑造健全人格,構建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創新思政課程,如融入歷史、文化、哲學等多維度內容的思政理論課,以及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如紅色報告會、紅色之旅等,讓受助學生在了解國家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增強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在精神激勵方面,應搭建多樣化的交流平臺,如定期舉辦勵志講座、勵志講壇等,邀請成功人士、杰出校友等分享他們的奮斗歷程、人生感悟和職業經驗,為受助學生提供寶貴的精神食糧,激發受助學生不斷奮斗和追求卓越。
再次,應創新賦能式資助育人模式,全面增強學生綜合能力。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賦能平臺,涵蓋學業、實踐、創業、心理四大賦能領域,形成系統全面的賦能體系。在學業賦能上,設立獎學金、組織學術競賽、開設學習技巧課程等舉措,系統地提升受助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術能力。在實踐賦能上,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勤工助學、企業實習等機會,錘煉受助學生專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在創新創業賦能上,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組織創新創業大賽、舉辦創業沙龍、孵化創業項目等,培養受助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在心理賦能上,創新“資助 + 心理”模式,將資助與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幫助受助學生建立積極心態并提升心理韌性。
最后,應深化回饋式資助育人模式,培育學生感恩奉獻精神。回饋式資助以資助為起點,以回饋社會為閉環,融合了感恩教育與志愿服務。感恩教育是實施回饋式資助的情感基石。資助人的主客體互動過程,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優勢。這種情境創設的過程往往會讓受助學生浸潤其中,產生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激發學生感激、感謝之情[6。民辦高校應舉辦感恩講座、征文和設立感恩基金等舉措,引導受助者感恩資助并將感恩轉化為支教、支醫、鄉村振興等志愿服務行動。
(二)優化精準資助認定機制,確保資助資源的精準配置
民辦高校應以學生實際困難為出發點,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動態調整的精準認定體系。不僅要全面考量學生的家庭經濟基礎信息,如家庭人口結構、年收入、戶籍類型等,還需深入挖掘家庭特殊狀況對學生經濟負擔的影響,包括家庭成員健康狀況、突發意外事件、自然災害等,這些因素往往是學生經濟困難的重要誘因。為確保認定的科學性與公正性,各項認定指標應被賦予合理的分值與權重,通過綜合計分機制客觀反映學生的經濟困難程度,并以此為依據劃分資助等級,實施分檔資助策略。此舉不僅有助于精準對接學生的實際需求,還能有效提高資助資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資源浪費。認定機制的動態調整性同樣至關重要。隨著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認定體系應具備實時監測與適時調整的能力,通過定期復評機制及時掌握學生經濟負擔的新情況,確保資助措施能夠精準對接學生的最新需求。這種動態管理不僅能夠提升資助的時效性,還能增強學生對資助政策的信任感和滿意度。在技術支撐方面,民辦高校應積極引入大數據與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基于數據分析的精準認定平臺。通過整合“全國學生資助管理系統”與財政、民政、人社、殘聯等多部門的數據資源,實現跨部門信息共享,提高認定的精準度和效率。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挖掘學生消費模式、行為特征等潛在信息,為資助決策提供更為全面、深人的數據支持。
(三)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強化主體協同與資源整合
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需要民辦高校從組織架構、制度體系、全員參與、社會拓展、家校合作以及學生主體地位等多個方面入手,采取具體而實際的策略與措施,以確保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和長效性。
首先,完善組織架構是構建長效機制的基礎。民辦高校應打造“ 1+3 ”四級管理架構,即以學校層面的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為核心,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領導,全面規劃并指導資助育人工作的方向與目標,確保政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在此架構下,設立三個關鍵層級:在學生處層面設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作為執行機構,負責日常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實施與協調,確保各項資助育人措施精準落地和有效執行;在各二級學院設立學院學生資助工作組,負責將資助育人工作進一步細化和推進,確保資助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班級層面設立民主評議小組,負責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執行與監督,確保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公正。
其次,從頂層設計入手,構建一套完善的“ 1+N =資助育人制度體系。具體而言,民辦高校應制定一個總領性的學生資助工作實施辦法文件,作為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配套建立各類獎助學金的具體實施辦法,明確各項資助育人措施的對象、條件、標準、流程、評審、公示、申訴和監管等具體內容,確保資助育人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提升資助育人的整體效能和公平性。
再次,構建一個全員參與的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是關鍵。民辦高校應加強資助隊伍建設,選拔高素質骨干,充實到資助工作隊伍中,并定期舉辦專業培訓,以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和專業能力。在學校層面,民辦高校應整合內部資源,優化育人隊伍結構,引導思政、心理、就業指導等多部門協同工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支持。在社會層面,民辦高校應積極與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優秀校友等建立合作關系,促進他們設立各類獎助學金,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助渠道和發展機會。在家校層面,民辦高校應建立家校聯動機制,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共同關注和支持學生的成長。在學生層面,民辦高校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自我管理、服務、教育和監督等工作,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感恩意識和回饋社會的精神。
(四)完善育人效果評估機制,科學與全面評估育 人成效
為精確衡量資助育人的效果,民辦高校亟需建立一套科學、全面且定期的評估體系。該體系應涵蓋學生的學業、能力及思政等多個維度,以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在學業成績方面,可以通過對比受助學生與非受資助學生的成績變化,來客觀評估資助對學生學習動力的實際影響;在實踐能力方面,應考察受助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的情況,以全面評估資助對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作用;在思政素養方面,則需特別關注受資助學生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以及愛國情懷等,以確保資助育人的全面性。此外,民辦高校還應細致追蹤獎助學金的使用情況,包括資金的分配、發放、使用及效果等,以保障資金的有效利用,并防止資源浪費和不當使用。為此,可以建立專門的獎助學金管理系統,實現資金的數字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資助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為進一步完善評估機制,民辦高校還應設立專門的評估小組,負責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評估數據,形成評估報告,并提出改進建議。同時,搭建即時反饋平臺,鼓勵學生和家長積極反饋意見和建議,以便學校及時了解資助育人的實際效果,持續優化資助育人的各個環節?;谠u估結果與反饋意見,民辦高校應及時調整資助育人的策略和方法,以提升資助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可以根據評估結果調整資助的發放標準、資助育人形式或資助育人重點,以更精準地滿足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在民辦高校深人貫徹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成為支持受助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該體系聚焦于受助學生群體,通過經濟援助、精神激勵、教育賦能等多維度策略,全方位促進受助學生的學業、心理及職業發展。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發現,盡管部分民辦高校已展開相關實踐,但在理念實踐、主體協同、對象認定及效果評估等方面仍存在挑戰。為此,民辦高校應明確教育目標,融入大思政理念;優化精準資助機制,確保資源精準投放;構建長效機制,強化校內外協同;完善評估體系,指導資助育人工作持續優化。未來,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民辦高校將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04):23-27.
[2]劉興平.高?!按笏颊备窬值睦碚摱ㄎ慌c實踐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4-108.
[3]金峰,王騰飛.深化發展型資助育人成效的機制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153-156.
[4]李茜茜,馮文靜.“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機制的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3,(09):138.
[5]玄凌.黑龍江省農林高校資助育人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21.
[6]張遠航,郭馳.“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的邏輯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20,(07):107-111.
(責任編輯: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