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創新是推動思政課發展建設的必由之路。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通過改革加以解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提出既給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發展布置了新任務、提出了新要求,又為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和新路徑,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更好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更好地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更好地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當下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內容割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不足等突出問題,在一體化視域下,教師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從明確教學目標、規范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等方面入手,合力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水平,切實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規范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一體化;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11-0133-06
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外,藝術生專業學習和思維方式的實踐特性,使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成為“關鍵課程”中的關鍵部分。因此,全面加強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深化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在“3·18”講話中明確提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1]199。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以下簡稱一體化)建設為新時代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清晰的實踐進路。
一、一體化與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價值意蘊
(一)凝聚強大思政引領力的戰略舉措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更是凝聚強大思政引領力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通過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實踐應用,“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1]195。在發揮和提升藝術院校思政引領力上,思政課實踐教學至關重要。
一體化理念的提出,既準確把握了我國人才培養規律,又遵循了思政課建設規律,對于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凝聚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具有重要意義。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證,能夠為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和養成提供重要的價值引領。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確價值觀的及時引導,對個性張揚、思維活躍的藝術生而言更是如此。此外,不同學段的藝術生在認知方式和認知特點上的差異,也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立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立場,科學統籌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并面向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既突出思政課育人的系統性,又注重思政課育人的針對性,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思政課在提升思政引領力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
(二)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工程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學校思政課建設所作的重要指示中強調,要“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1]239。全面深入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內涵式發展,重在處理好總體把握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將總體上的“漫灌”和因人而異的“滴灌”相結合,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鑄魂育人的實效性。
一體化理念的提出,切中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之弊,既從宏觀上把握了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又從微觀上注意到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差異性和階段性,對于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一體化通過統籌協調藝術院校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強化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確保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協調統一、教學內容循序漸進、教學方法靈活多元,縱向完善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育人機制。另一方面,一體化通過整合配置不同學校、不同地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優質資源,建立健全實踐教學優質資源開發共享機制,促進區域實踐教學優質資源再分配,橫向優化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機制。
(三)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為加快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2]。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連接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重要橋梁,是藝術院校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關鍵抓手。
一體化理念的提出,對于縱向破除大中小學思政課學段壁壘,橫向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助力構建藝術院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以一體化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改革,能夠統籌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拓展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創新實踐教學形式,促進不同學段藝術院校充分共建共享實踐教學資源,形成不同學段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實現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融會貫通,推動構建以思政課為依托、校內外思政元素融合發展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四)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1]193社會實踐是思政課中重要的“第二課堂”,是新形勢下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領域。早在2004年,社會實踐就被要求納入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必要經費[3]。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總體規劃、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等[4]。二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政課實踐教學在豐富教學資源、改善教學方法、強化師資力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然而,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內容割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制約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對藝術院校而言,上述問題尤其突出。
一體化理念的提出,從頂層設計和戰略高度重構了跨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著力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一體化、實踐教學內容一體化、實踐教學方法一體化和實踐教學資源一體化,為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明確了方向。一方面,明確實踐教學目標、規范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方法、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有助于提升藝術院校不同學段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實效性,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相較于普通院校的學生,藝術院校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以實踐性為主,更加強調技法的掌握而非理論的理解。因此,以一體化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更符合藝術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利于培養更多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二、一體化視域下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目標模糊
教學目標主要回答“為何教”的問題。實踐教學目標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的根本指南,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中居于統領地位,指明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工作方案》明確了思政課的實踐導向,要求“緊扣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開展實踐教學”[2]。實踐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影響著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各方面因素,包括藝術院校在內的部分高校存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不清晰、不完整、不合理等問題,有些藝術院校甚至沒有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目標,這不僅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還制約了思政課育人功能的發揮。
造成部分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模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認識層面:其一,部分藝術院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認知模糊,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可有可無、可實可虛。此外,一些責任心不強的思政課教師對實踐教學的理解也過于簡單化[5]。其二,有些藝術院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定位不夠準確,特別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性質的認知存在偏差,譬如有的學校將思政課實踐教學理解為只是一種教學方法,還有部分學校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思政教育中的實踐教育相混淆等[6]。種種認識上的偏差使不少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更遑論統籌制定不同學段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
(二)實踐教學內容割裂
教學內容主要回答“教什么”的問題。實踐教學內容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的主體,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制約著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大綱,堅決避免實踐教學娛樂化、形式化、表面化……推動實踐教學規范化”[2]。然而,現實情況是部分藝術院校既缺乏統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計劃,又缺乏規范的教學內容,致使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泛化,教學過程形式化[7]。此外,由于部分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缺乏整體重構、連續性不強,其實踐教學內容同質化、固態化現象比較嚴重[8]。
部分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主觀隨意性強、缺少規范。一方面,與理論教學相比,實踐教學更加開放,教學空間的多樣性、教學主題的靈活性、教學過程的可變性,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具有更多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起步相對較晚,尚未探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也缺乏相應的配套支撐體系,如全國統一的思政課實踐課程標準、課程教材、實踐指南等指導材料;此外,藝術院校更具特色的實踐基地和更加寬泛的實踐形式,進一步加劇了實踐教學內容的隨意性。
(三)實踐教學方法單一
教學方法主要回答“如何教”的問題。實踐教學方法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全面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著力點。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增強師生獲得感和幸福感。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9]。《工作方案》則針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緊扣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利用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開展實踐教學”[2]。盡管黨和國家有關部門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進行了指導,但部分藝術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依舊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
造成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單一的因素,除了上文提到的認識偏差、經驗缺乏和配套不足等,還與思政課教師密切相關。首先,大多數思政課教師自學生時期以來接受的就是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方法,導致他們在教學生涯中長于灌輸式的理論教學,而拙于探究式的實踐教學;其次,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的學科背景多為馬列、哲學、黨史等專業,缺乏藝術專業基礎知識積累,對于探索適合藝術生的實踐教學方法往往力不從心;最后,部分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因為個人發展、職稱晉升等,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而部分藝術類中小學教師則因升學壓力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升學應試上,從而導致這些思政課教師對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熱情不足、投入不夠。
(四)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教學資源主要回答“依靠什么教”的問題。實踐教學資源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建設的基礎,是全面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保障。2021年11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明確要求將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落實學分、教學內容、指導教師和專項經費,并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0]。然而,仍有部分藝術院校的落實情況和上述要求存在較大差距,譬如缺少思政課實踐教學專任指導教師、實踐教學經費使用機制不夠完善、缺乏穩定的校外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未與學校其他部門或兄弟院校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共享機制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這些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的碎片化和短缺化。
部分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不足,根本原因并非校外實踐教學資源匱乏,而是實踐教學保障不到位。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雖然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部)開展,但其組織實施卻涉及宣傳部、學工部、教務處、團委甚至財務處等學校多個部門,這無疑增加了擴展基地、下撥經費、調配師資等實踐教學保障工作的難度。另一方面,由于藝術院校數量少、規模小,且零散分布于全國各地,客觀上增加了與兄弟院校共建共享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難度。此外,部分藝術院校的在校生數量較少,有關部門下撥的用于實踐教學的經費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專任指導教師的聘任和實踐教學基地的拓展。
三、以一體化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
(一)螺旋上升: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一體化
教學目標一體化是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前提,為后者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課程目標,二是教學目標,三是育人目標。其中,課程目標居于核心地位,規定并制約著教學目標的設定[11]。《意見》明確提出要“整體規劃思政課課程目標”,并對不同學段思政課課程目標提出了具體要求[9]。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對不同學段的思政課課程目標進行了詳細闡釋,并提出“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立足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對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進行一體化設計”[1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的成長、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1]186。藝術生的成長、成熟、成才同樣如此。因此,藝術類學校在制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時應緊緊圍繞培養時代新人的目標要求,對大中小藝術類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作出整體性規劃,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進行一體化設計。從“道德情感”的培養到“思想基礎”的夯實,從“政治素養”的提高再到“使命擔當”的強化,充分尊重不同學段藝術生的成長規律,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飛躍。
(二)緊密銜接: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一體化
教學內容一體化是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核心,沒有教學內容的一體化,就不可能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體化。《意見》明確指出,要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在課程內容設計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體現不同學段特點[9]。《實施方案》則詳細規定了小學至研究生階段的思政課課程內容設置,明確提出要實現學段縱向銜接、逐層遞進,學科、課程協同聯動[12]。這不僅為各學段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安排提供了遵循,更有利于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一體化的深入推進。
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設計要緊扣不同學段藝術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性教學,以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產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祖國的熱愛之情;中學階段重在開展知識性教學,以認知為基礎,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大學階段重在開展理論性教學,以理論為基礎,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三個為什么”和“四個選擇”,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研究生階段重在開展探究性教學,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途上自覺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這不僅體現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整體性和統一性,而且彰顯了層次性和針對性[13]。此外,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加強與本學段藝術專業學習的橫向融合,形成協同效應,增強育人合力。
(三)創新多元: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一體化
教學方法一體化是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的關鍵,在達成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施方案》提出要“創新教學方法,規范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實踐教學實效”[12]。這便賦予了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和職能部門更大的空間來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對藝術院校而言,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與藝術專業充分結合,開展諸如藝術展演、實地參觀、寫生采風、社會調研、交流座談、主題講座、理論宣講、志愿服務、知識競賽、虛擬仿真等形式的實踐教學,推動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多元化發展。
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以有效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采用故事講述、影視觀看等注重啟蒙的教學方法;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主要采用實地參觀、虛擬仿真等注重體驗的教學方法;針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主要采用知識競賽、主題講座等注重認知性的教學方法;針對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主要采用藝術展演、寫生采風等注重探究的學習方法。此外,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要注重問題導入,強化學生問題意識,促進新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突出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法的時代性和創造性,拓寬教育路徑[8]。
(四)統籌配置:推進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一體化
教學資源一體化是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基礎,制約著一體化建設的廣度和深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效果。《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設立一批實踐教學基地,推出一批優質教學資源”[2]。
推動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一體化,應從平臺搭建、師資提升、經費保障、政策支持、技術賦能等五個方面著手。第一,不同學段的藝術院校應積極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加大課堂實踐教學力度,創新校園實踐教學活動,擴大校外實踐教學規模,并在此基礎上搭建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共享平臺。第二,選拔培養思政課實踐教學專業教師,從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優秀師資共享機制。第三,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經費,適當增加藝術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經費,保證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第四,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制定相關政策,提高實踐教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地位,促進思政課實踐教學專業教師的職業發展。第五,信息技術已成為實踐教學改革創新的“最大增量”,思政課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要充分運用VR、AR、AI等最新技術開展實踐教學,并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新形式[14]。
四、結語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道,“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5]。事實證明,包括實踐教學在內的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在未來文藝工作者成長、成熟、成才的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藝術院校要以一體化理念統籌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與提升,開展遵循藝術生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不斷提升藝術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發揮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關鍵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2] 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4-11-29].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7).
[4]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2-01-10)[2024-10-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
[5] 趙增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多元化整合與一體化運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177-180.
[6] 顧以傳,劉銀華.論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4):57-58.
[7] 黃闖.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評論,2019(9):108-112.
[8] 馮剛,陳夢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價值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4-9.
[9]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024-11-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10]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本)》的通知[EB/OL].(2021-11-30)[2024-11-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8/content_5661767.htm.
[11] 朱丹.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價值及實現路徑[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136-144.
[12] 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18)[2024-11-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13] 石書臣,曾令輝.推進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2021(6):19-25.
[14] 羅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5):38-41.
[1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1-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