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單位,“雙萬計劃”的提出為高校專業建設指明了方向,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專業建設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典型性,更加強調面向區域、面向行業、面向產業辦學,如何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為突破口,闖出一條協同融合創新之路,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回答的重大現實命題。截至2024年,河北省已開展兩輪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驗收工作,經過五年的探索,地方應用型高校一流專業建設情況如何?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積累了何種建設經驗?以上問題都亟待回答。依托3個國家級、8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構建“四方協同、五鏈融合、五維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破解協同融合創新難題提供了鮮活樣本,力圖擘畫應用型高校一流本科專業的特征性畫像,為其他同類院校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政策邏輯
“雙萬計劃”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深化,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的政策延伸,與“雙一流建設和“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形成協同互補。
(一)與“雙一流”的內在邏輯
“雙一流”聚焦頂尖高校和學科的國際競爭力,而“雙萬計劃”側重本科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覆蓋全國普通高校和專業,通過分層分類發展路徑,避免同質化競爭,激發院校辦學積極性,兼具普惠性與廣泛參與性。二者形成政策接力:“雙一流”支持高水平大學,“雙萬計劃”則為普通[1]高校提供優化發展空間。
(二)與“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內在邏輯
2019一2021年,教育部分三年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對文、理、工、農、醫、教等領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做出具體安排。該計劃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為導向,全面推動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一流基地三項核心任務。“雙萬計劃”作為其核心實施措施,強調專業建設與“四新”要求對接。兩者形成“雙輪驅動”:“六卓越一拔尖”提供頂層框架,“雙萬計劃”落實具體行動,共同支撐高等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二、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堵點痛點
(一)專業建設同質化問題顯現
地方高校作為區域發展重要支撐,其專業建設需深度對接地方經濟文化特色。但部分院校在推進一流專業建設時存在定位偏差:一是忽視區域資源轉化,盲目開設熱門專業,導致同類專業重復建設與同質化競爭[2;二是簡單移植重點高校模式,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趨同化,專業特色與差異化優勢缺失。這種脫離地方需求的發展路徑,既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又弱化了服務地方的不可替代性,亟待構建根植區域特色的專業建設體系。
(二)專業內涵建設質量有待提高
“雙萬計劃”重在內涵建設。為確保“雙萬計劃”的順利實施和有效推進,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進行評估與驗收,考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質量和效果。以河北省為例,截至目前,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已完成兩輪驗收,共505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其中評估優秀的僅有62個專業,占比 12% ,14個專業未通過驗收。由此可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建設質量參差不齊,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尚有發揮空間。
(三)學科化培養體系仍占主導
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存在學科導向擠壓職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其一,課程體系偏重學科知識傳授,弱化職業能力培養,導致教學與產業需求脫節;其二,產教融合中企業參與度低、合作形式單一且缺乏長效機制,協同育人實效不足;其三,專業評價過度依賴學科指標,忽視就業質量、行業滿意度等職業性標準。這種學科邏輯主導的辦學模式,導致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適配性不足,加劇同質化競爭。
(四)教師知識結構與能力水平失衡
地方高校一流專業建設受制于教師隊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的結構性矛盾:其一,教師對專業改革認知模糊、參與動力不足,導致建設方案執行偏差;其二,招聘體系過度強調學科背景與博士學位,教師普遍缺乏行業實踐經驗,教學中理論脫離實際;其三,教師知識結構偏向學術研究,應用轉化能力薄弱,制約學生實踐技能培養。這種“學術型”師資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錯位,削弱了專業建設的職業導向特色,直接影響了應用型人才輸出質量。
三、一流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以3個國家級、8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實施單元,深入踐行“四方協同、五鏈融合、五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思政+專業+科技”新財經人才培養戰略的“河金場景”。
(一)做好頂層設計,探索四方協同有效運行機制
學校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提出構建“學校主導、政府引領、行業驅動、企業賦能”的四方協同育人模式,聚焦政產學研用協同發展,支持、鼓勵各一流本科專業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共建“基地+產業學院+金融服務驛站+創新創業平臺+特色班”的多元化產教融合實踐育人平臺,以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產教融合為重點,通過共上一堂課、掛職鍛煉、實習實踐、高端論壇、課題研究、教育培訓等形式,實現教育資源與企業資源、行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優勢相融,著力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二)創新育人模式,共建產業學院和特色班
學校支持各一流專業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和特色班,以提高學生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實踐平臺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與工商銀行河北省分行、科大訊飛共建金融科技省級現代產業學院,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京東物流集團等共建“保險產業學院”“數字商務產業學院”等6個校級產業學院。設立IT運維特色班、綠色金融特色班、中瑞軟件開發能力提升特色班、蒲公英教育科技運維特色班等,開展理論與實踐一體的教育教學,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三)優化課程體系,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課程建設是推動一流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落實的關鍵。首先,學校高度重視,出臺了《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實施方案》《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管理辦法》等制度,為課程建設提供了規范。其次,優化課程質量,出臺《關于持續開展一流本科課程評估的實施方案》,對現有國家級、省級、校級已立項的一流課程開展全面質量評估。第三,實施“專業課程改造提升計劃”,構建校企合作課程和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兩大類特色應用型課程體系。目前全校各專業校企合作課程、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開設率均達 100% ,已開展教學運行或開展實質合作的校企合作、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近200門。第四,實施“智慧教學”工程,深化翻轉課堂教學、混合式教學等課堂改革,累計建成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13035個,依托超星泛雅網絡教學云平臺(學習通)開展SPOC課程教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式的線上課程建設率達100%。截至2024年9月,該平臺視頻、文檔、圖片等各類課程教學資源數據達698993個。建設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門,其中《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超星平臺的示范教學包,被校外師生引用克隆3000余次。
(四)內培外引,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
學校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切實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優化教師知識結構和提高能力水平。出臺《教師知識結構與能力水平提升工作方案》《教師學習培訓學分制管理辦法》,采取以賽促教、常態化培訓、教師啟航工作坊等措施,助力教師既能站穩講臺,又能關切實際社會問題、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其次,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一方面,對內培養,學校制定出臺了《“雙師”型教師培養與認定辦法》《專業教師掛職實踐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文件,鼓勵教師赴企事業單位實踐鍛煉。截至目前,11個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的專任教師中,經學校認定的“雙師雙能型”教師比例已經達到55%,部分專業超過 60% 。另一方面,對外引進,學校積極引進來自行業、企業的業務骨干作為兼職、外聘教師,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截至目前,學校共引進外聘教師200人,任課門數44門。
(五)建立專業“建設一評估一反饋—優化—再評估”的持續改進機制
為保障一流專業建設質量,學校出臺了《本科專業評估實施方案》《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管理辦法》《進一步推進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實施方案》等制度,構建了專業“建設-評估-反饋-優化-再評估”的持續改進機制。截至2024年9月,已開展兩輪專業評估,共40個專業參加。通過評估,發現問題,持續改進,促進專業規范化管理,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四、一流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驗
(一)頂層設計:構建協同融合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頂層設計,構建面向一流專業、協同融合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深化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的“四方協同”,促進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教育鏈和創新鏈“五鏈融合”,通過協同育人動力、協同育人機制、協同育人模式、協同育人路徑、協同育人策略的“五維創新”,實現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專業過硬、能力夠強、產業亟需、具有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一流人才的目標。
(二)目標清晰:形成差異化一流專業發展特色
地方高校一流專業建設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專業設置貪大求全,與地方產業發展戰略脫節,人才培養產出過剩,整體建設缺乏特色和亮點。為了破解此問題,地方高校應從“我能培養什么樣的人”向“國家和行業要我培養什么樣的人”轉變,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立足學校發展定位,深度挖掘和提煉專業特色,制訂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專業建設發展規劃,通過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方法的創新、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實踐平臺的搭建等多維度努力,形成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彰顯地方特色的專業發展路徑。
(三)深化內涵:全方位加強專業內涵建設
地方高校一流專業要全方位加強專業內涵建設,這是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培養高質量人才、促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全面優化課程體系。緊跟時代步伐,結合學科前沿和社會需求,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一步提高行業企業課程體系設計參與度,完善課程體系合理性評價機制,定期開展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確保課程內容能夠有效支撐畢業要求達成。其次,要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從學位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堅持內培外引,引育結合,逐步完善師資培養和激勵機制,重點培養教師面向行業產業的應用轉化能力、科教融匯能力、數智融通能力,不斷優化專業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第三,要著力加強實踐育人體系建設。構建多元化實踐育人平臺,通過共建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不斷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引入企業導師和行業專家,將行業前沿技術和實踐經驗融入教學,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競爭力。
(四)文化共同:塑造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體系
樹立質量意識和質量文化,推進一流專業建設系統內部深度交流與資源融合,構建完整閉環、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體系,核心在于目標設定、過程監控、結果評估與反饋改進的緊密銜接。目標設定應結合辦學特色和地方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過程監控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機制,確保教學活動高效運行。結果評估涵蓋學生學習成果、就業質量、科研成果等關鍵指標,檢驗建設成效。反饋改進依據評估結果,優化目標和策略,完善管理機制,提升師資和科研能力,形成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
結束語
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是高校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抓手,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一項核心工程。作為地方本科院校,要搶抓機遇,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走協同融合創新之路,充分發揮一流本科專業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提高專業建設質量和水平,推動形成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建華.關于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思考:兼評“雙萬計劃\"[J].重慶高教研究,2019,7(4):122-128
[2]劉六生,宋文龍.我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困境與出路[].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6):111-119.
[3]林鍵.一流本科教育:認識問題、基本特征和建設路徑[].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1):22-30.
作者簡介:閻東彬(1980—),女,漢族,河北淶水人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教學改革。
張靜(1994—),女,漢族,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趙建玲(1967—),女,漢族,人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一流專業、協同融合創新的一流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一一以為例”(編號:2023GJJG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