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內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和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系列重要論述。2014年教師節前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提出“四有”好老師,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提出“四個引路人”等重要論斷2,2021年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提出教師要做“大先生”3。2023年9月9日,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4師代表,強調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將其融入高校師范生培養之中是培育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必然要求。通過積極探索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師范生培養的有效路徑,引導師范生堅定教育信念,涵養高尚師德,錘煉過硬本領,努力成為新時代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二、“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師范生培養的價值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家精神”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其蘊含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和高尚師德,能夠引導高校師范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理想,進而引導受教育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從而筑牢未來師范生以德樹人的素質基礎。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應然要求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集中體現了人民教育家和優秀教師群體的精神特質和師者風范,是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關鍵力量,具有強大的思想引領作用,是加強高校師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以教育家精神指引高校師范生成長,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抱負,為培養未來教育家型教師奠定堅實基礎。
三、“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師范生培養的現狀
(一)理念認知比較淺顯
1.教師對“教育家精神”認知淺,融入頻率低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思想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表現。當前,部分教師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統學習,導致其難以將“教育家精神”有效融入日常教學實踐。具體表現為:首先,部分教師將“教育家精神”簡單等同于“奉獻精神”或“愛崗敬業”,忽視了其蘊含的“教育情懷”“創新精神”“終身學習”等豐富內涵。其次,部分教師對“教育家精神”的踐行缺乏主動性,將其視為一種“口號”或“標簽”,未能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教育信念和行為準則,導致在教學中缺乏“教育家精神”的引領和支撐。
2.學生對“教育家精神”的認識不足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理念的落實,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配合。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學生甚至表示根本沒有聽說過“教育家精神”,不知道教育家精神意指什么。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對教育家精神的學習是可有可無的。
(二)培養目標模糊
1.教育家精神未納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
“教育家精神”是高校師范生成長為優秀教師的重要基石。將“教育家精神”納入高校師范生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趨勢。然而,關于“您所在高校是否將教育家精神的培養納入師范生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中?”這一問題,有 54.06% 的教師均表示不會,還有 25.31% 的教師表示不清楚,僅有 30.63% 的教師表示他們所在高校會將教育家精神的培養納入師范生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中。
2.培養目標未達成共識,缺乏系統性
調查發現,高校教師對“教育家精神”的內涵理解存在差異,尚未形成統一的共識,培養目標缺乏層次感和針對性。高校往往將“教育家精神”作為籠統的要求,未能根據師范生的不同發展階段(如本科、碩士)和專業特點(如文科、理科)進行細化,導致培養目標與實際需求脫節。
(三)培養內容零散
1.培養內容碎片化
通過調查發現,在高校教學中,“教育家精神”的融入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難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教學內容分散,缺乏整合,“教育家精神”的相關內容往往零散地分布在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等不同課程中,缺乏專門的課程或模塊進行系統講解,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對“教育家精神”的整體認知。
2.培養內容泛化
高校教師要積極響應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把握教育家精神培養的核心要義,將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品質融入師范生培養的全過程。然而,通過調查,發現教師更多的還是關注教育家的思想學說、人生經歷、治校方略、經驗成就等,但這些更多的是歷史的產物,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和歷史性,唯有教育家的精神才是歷久彌新、更寶貴的財富。
(四)培養方式單一
1.教學方法傳統機械
新時代的教育家精神是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向度。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將教育家精神鐫刻入高校師范生的價值體系,是新時代師范教育的重要命題。然而,理論講解講授法仍然是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率較高的方法。將“教育家精神”作為靜態的知識點進行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情感體驗,缺乏創新和靈活性,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2.融入渠道單一
“教育家精神”應該全方位、全過程地融入高校師范生培養。但是,在問到學生“平時接觸教育家精神的途徑是什么?”時,多數學生均表示是通過課堂上教師教學。以及在被問及“你的學校是否舉辦與教育家精神有關的活動?”時,大部分學生表示學校很少開展或者不開展相關活動。
四、“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師范生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精神認同:明確教育家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1.加強理論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6],,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
因此,高校師范類教師和學生要加強對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了解,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深刻體會其內在意蘊與價值。一方面,高校師范類教師和學生要積極關注、學習教育部發布的相關教育文件與政策,使師范生在理解國家教育政策的基礎上對新時代教育家精神進行全方位把握;另一方面,高校師范類教師和學生可通過參加講座培訓、文獻閱讀、瀏覽央視新聞等推送的文章,在別的學者總結提煉的基礎上加以學習,進而加深對教育家精神內涵與價值的深刻理解與把握。
2.激活內在動力
思想決定行動。教育家精神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升華,是師德最高標準的集中體現。首先,高校師范生要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其次,要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師德要求、方法要求、學術要求和情感要求,強化職業理想與信念,以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為引領,樹立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矢志成為新時代優秀人民教師的職業理想。
(二)目標明晰:聚焦師范生教育家精神的群體培育
1.加強政策引導
教育家精神更多的只是一種精神象征和榮譽體系,要把這一精神體系落到實處,要發揮國家的頂層設計、高屋建瓴的優勢。首先,需要明確教育家精神的內涵與價值,使得教育家精神成為學術界的共識,為師范生教育家精神的群體培育提供理論支撐。其次,出臺《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明確教育家精神在師范生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具體的培養目標、任務和措施。
2.修訂師范生培育目標
高校必須深刻理解并全面推進師范生教育家精神的群體培育工作,以確保師范生在踏上工作崗位后能充分展現出教育的專業精神和人格力量。一方面,高校要結合國家層面對教育家精神的政策性闡釋,融入本土化的教育家精神內容,重新審視和修訂師范生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另一方面,在新的培養目標中,高校應將教育家精神的培養融入師范生的專業學習、實踐技能、人文素養、道德品質等多個方面。
(三)內容聚焦:構建體系化、核心化教育家精神培育內容
1.優化課程設置
高校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應大力開展教育家精神培育,在明確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前提下,將教育家精神納入師范生培養體系中。一是設置專門的教育家精神課程。內容應涵蓋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理念、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事跡與教育思想、現代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等方面,使學生深入了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內涵、歷史淵源、時代價值及實踐要求,培養學生的教育情懷、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二是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其他學科課程中。在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類課程中,融入教育家的生平事跡、教育思想等內容,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和理解教育家精神。
2.瞄準核心要義
唯有精神才是教育家們共同的不竭力量源泉,并能穿越時空,代代相傳,催人奮進。因此,高校教師應當深刻理解并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內涵與價值,瞄準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進行授課。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突出體現教育家精神。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融入教育家精神元素,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家精神素材,找出其中與教育家精神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入講解。在教學方法上,除了課上授課,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教育實踐活動,如教育實習、教學觀摩等,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教育家精神的應用與價值。
(四)方式健全:探索多樣化的教育家精神培育路徑
1.方法創新
教學方式方法是教學效果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將教育家精神鐫刻入高校師范生的價值體系,成為新時代師范教育的重要命題。首先,教師需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理念,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引導者。其次,教師要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采取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項目式學習法等。通過選取歷史上或當代著名教育家的案例,組織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引導他們思考教育家精神在現代教育中的價值和應用。
2.平臺搭建
為進一步打通教師成長路徑,弘揚和培育教育家精神,政府及院校層面需大力搭建師范生多元發展平臺。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師范生多元發展平臺和教育家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院校層面,第一,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懸掛教育名言、設置教育雕塑、舉辦教育展覽等方式,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第二,打造智慧學習空間。將“教育家精神”的相關內容用多媒體,以聲、色、光、畫等現代化手段表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情趣、化不解為理解‘。第三,搭建師范生線下成長平臺。“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邀請知名教育專家、學者走進校園與師范生進行面對面交流,拓寬他們的學術視野。鼓勵師范生走出去,參觀瀏覽教育家紀念館、教育家主題展覽,親身感受教育家的思想、精神和風范。
結束語
強教必先強師,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石。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教師的精神標桿,是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關鍵力量。針對當前存在的理念認知比較淺顯、培養目標模糊、培養內容零散、培養方式單一等問題,應不斷求索、積極應對,從精神認同、目標明晰、內容聚焦、方式健全四個方面綜合考量,將教育家精神融入當前高校師范生的培養視域中,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4-9-10)[2025-03-15].https://www.gov.cn/xinwen/2014-09/10/content_2747765.htm
[2]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EB/OL].(2016-9-9)[2025-03-15].https://www.gov.cn/xinwen/2016-09/09/content_5107047.htm.
[3]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EB/OL].(2021-4-19)[2025-03-1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
[4]求是網.習近平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強調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EB/OL].(2023-09-09)[2025-03-15].www.gstheory.cn/yaow-en/2023-09/09/c_1129854534.htm.
[5]石定芳.教育家精神:新時代高校師范生培養的新視域[].當代教師教育,2023,16(4):9-16.
[6]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10(1).
[7]趙靜思.高中思想政治課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作者簡介:劉倩倩(1995—),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2024年度鄭州市社會科學專項調研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與思政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ZSLX2024+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