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所謂“雙師型”是指具有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的核心資源和支撐力量。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于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向高質量人才方向轉變,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從以往的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在此情況下,提升職業教育教師水平,從單一的理論教學向理論與實踐并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吸引一批行業優秀技能人才進入教師隊伍,是提升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也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認清“雙師型”隊伍建設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密切關系,才能切實推動職業教育在新時代邁向新的發展高度。
一、“雙師型” 隊伍建設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一)“雙師型”隊伍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現代產業發展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特別是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代表,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培養了大量緊缺的高級技能人才,但是,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最佳模式,也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流方向。以新業態、新技術、新經濟為代表的產業發展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養要求嚴格,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教師隊伍結構上,要適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現有的教師隊伍主要偏重于理論教學,多數教師并無相關行業經驗,這就導致在產教融合中,面臨教師素養不足以支撐學生實訓教學的難題。只有從“雙師型”隊伍建設入手,吸引行業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中,優化教師隊伍構成,完善教師隊伍培訓機制,打造一支專業知識過硬、行業技能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才能真正落實產教融合,促進校企深化合作,打造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雙師型”隊伍建設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教師作為教育行業的第一資源,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也是立德樹人的力量源泉。“雙師型”職業化教師隊伍既是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職教師資發展的方向。從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看,其主要是為勞動者提供所需的專業技能知識,使教育者在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同時,能夠掌握具體的應用技能,具備一定的職業道德素養,能夠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要求,成為一名合格的勞動技能人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當下,對于勞動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復合化與專業化,對于學生的實踐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在此情況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從產業發展出發,改革現有人才培養體系,以便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1。對于教師隊伍建設而言,就是要求教師既能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又要能夠滿足學生的實踐教學需要,將一線生產與操作知識傳授給學生。如果教師沒有專業相關企業工作、實踐經歷,只能進行理論知識傳授,對職業教育的教學來說,無異于紙上談兵,無法達到職業教育的目的。“雙師型”隊伍建設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二、 ,“雙師型” 隊伍建設存在的困境
(一)“雙師型”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存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一方面,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校持續擴招,導致學生數量快速增長,多數高職院校教師資源難以跟上學生生源數量增長,這就導致各專業教師數量緊缺,“雙師型”教師數量增長面臨瓶頸,在有限的師資力量中,“雙師型”教師數量總體占比較低。據統計,2022年我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中,具有雙師資格的比例僅為 55% ,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在教師隊伍機構上,還存在教師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以及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結構比例不合理等結構性問題。一些專業“雙師型”教師數量稀缺,難以滿足教學發展要求,而另外一些專業則存在“雙師型”教師數量過剩,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問題。此外,現有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與招聘中也存在結構性問題,多數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學歷,部分專業理論性強的碩士、博士生缺乏企業工作經驗與實踐能力,無法滿足“雙師型”教師培養標準,而擁有豐富實踐技能經驗的專業人才,則受制于學歷等限制,無法進入到職業院校進行教學。一些行業優秀人才雖然能夠滿足“雙師型”教師要求,但是受到職稱、薪資待遇等問題,對于高職院校缺乏興趣。總之,現有的雙師型隊伍數量不足,教師人才隊伍構成不合理。
(二)“雙師型”隊伍素質不高,能力不強
當前,“雙師型”隊伍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職業教育高質量需求發現有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還存在素質不高、能力不強的問題。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雙師型”教師隊伍角色定位更加多元化,教師不僅要兼顧教學任務,還要具有科研能力與社會服務等多重能力,這就對“雙師型”教師培養提出新的要求。當前,多數教師簡單將“雙師型”理解為教學能力的提升,未能真正從教師的綜合素養出發,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教師在參加“雙師型”培訓時,參與的企業實踐活動也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深入企業一線工作崗位上,由于時間短,任務重,也很少組織教師參與企業高精尖研發活動中,這就導致教師對于企業的核心技術缺乏深入了解,未能將企業實踐活動轉化為教學能力[2]。現有的“雙師型”隊伍建設還停留在教學能力提升上,對于產業實踐與科研活動缺乏重視,教師的能力提升存在明顯短板。此外,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總體呈現出起步晚、重個體輕團隊等特征。“雙師型”教師的個體科研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在涉及技術創新、項目研究、教學革新等團隊型項目活動時其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尚不足,“雙師型”教師團隊效應尚未有效發揮出來。
(三)“雙師型”隊伍建設缺乏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雙師型”隊伍建設離不開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支持,在資金投入、激勵制度方面也要根據“雙師型”隊伍建設發展要求,及時跟進,確保隊伍建設順利推進。目前,“雙師型”隊伍建設還停留在各院校層面,未能從頂層制度設計入手,建立統一的教師人才培養方案。各地區、各院校之間缺乏有效合作與溝通,這就導致教育資源無法實現共享,影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推進。現有的“雙師型”隊伍建設缺乏與產業發展、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難以適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需要。在社會保障方面,高職院校對“雙師型”隊伍建設缺乏穩定的激勵保障制度。在“雙師型”隊伍建設過程中,需要投入教育經費來為教師提供培訓與專業指導,更需要對于成為“雙師型”教師進行薪資待遇與福利的投入,這樣才能激發教師自我提升的積極性。當前,社會各界對于職業教育還存在一定的錯誤認知,影響職業教育教師對于成為“雙師型”教師的認知,沒有從社會層面切實提高“雙師型”教師的社會地位,導致部分教師對于成為“雙師型”教師缺乏積極性。
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下的“雙師型” 隊伍建設路徑
(一)健全“雙師型”隊伍建設制度
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健全“雙師型”隊伍建設制度,為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針對目前各高職院校“雙師型”隊伍建設各自為政的情況,要推動建立國家級與省級相呼應的職教教師專業標準建設機制。針對當前“雙師型”隊伍建設缺乏明確標準的問題,要參考教師專業標準體系,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雙師型”隊伍建設體系,為各高職院校教師培養與人才選聘提供明確的依據。對于現有的教師,要引入專業的“雙師型”教師培養、評價、激勵制度,對于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活動進行規范,確保教師在參與企業實踐過程中真正提升自己的實訓技能。通過健全“雙師型”隊伍建設制度,為教師提供明確的成長路徑,確保“雙師型”隊伍建設體系化、標準化[3]。
(二)建設“雙師型”產教融合平臺
立足現有教師隊伍,從校企合作出發,建設“雙師型”產教融合平臺。持續優化教師隊伍人才結構,從專業知識出發,推動教師專業知識從理論化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轉變,優化現有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要加強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全面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師德師風,使教師自身具備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引導教師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強化專業素養,重塑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風氣。在強化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建立產教融合“雙師型”教師平臺,教師之間要互相協作,共同提升。要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邀請企業內的專業技術人員、行業專家前往學校進行交流,通過共建研究學院、組建學習培訓小組等方式,建立平等協作關系,雙方共同學習進步,完成“雙師型”隊伍建設。
(三)規范考核評價標準,建立全過程、多元化考評機制
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考核與評價,構建全過程、多元化的考評機制,確保“雙師型”隊伍合理公正。要改變以往由職業院校主導的教師評價模式,構建由政府、學校、企業多個主體參與的評價主體,在評價標準上,不僅要考慮到教師的專業技能與實踐教學水平,還要從師德師風、工匠精神、科研能力等多個維度考察教師的綜合素養,使“雙師型”考核評價標準多元化,建立具有特色的“雙師雙能”素養導向的考評機制。在對教師進行評價過程中,拒絕模糊化的考評方式,而是根據國家發布的“雙師型”認定標準進行評價,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企業實踐鍛煉及全過程考核機制。要通過考核評價標準的建立,為教師在工資待遇與崗位晉升上提供依據,提高教師參與“雙師型”隊伍建設的積極性。
(四)建立激勵保障機制,提高教師參與積極性
“雙師型”隊伍建設,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參與,建立具有吸引力的激勵保障機制,是“雙師型”隊伍建設成功的保障。要從教師招聘與職稱評審開始,根據“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指標,體現“雙師型”教師的專業特色,區分普通教師與“雙師型”教師的區別,從工資待遇、職稱評審、崗位晉升、科研等多個環節進行差異化待遇,確保“雙師型”教師得到優質資源扶持[4。對于“雙師型”教師,高職院校不僅要在教學活動與科研中進行扶持,還要在學校科研活動與創新競賽等活動中進行體現,對于教學設備、人力、資金等投入,要有效滿足“雙師型”教師需求,為教師提供充分的平臺支持與政策保障,確保在提高“雙師型”教師福利待遇的同時,為“雙師型”教師提供全方位支持。
(五)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育機制
從“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入手,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建立具有鮮明職業特點的教師培養體系。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階段、不同技能要求的職業教育特點,對于“雙師型”教師要進行個性化、系統化、針對性培訓,從而使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快速提升。例如,可以組織教師集體參加企業生產活動,親身體驗企業實訓活動,也可以組織教師進行在線培訓,以線上培訓的方式提高教師對企業一線生產技能的認識。在對教師的培養上,從注重知識培訓,轉變為注重教師個性化能力提升,滿足教師的個人專業發展需求。構建以政府牽頭,校企行多元主體聯合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育機制。高職院校要提高校本培訓能力,組建多層次的專家學者、企業骨干和能工巧匠培訓師資團隊,激發專業領域和行業領軍人才的示范引領效應。
結語
隨著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提出,“雙師型”隊伍建設對當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在“雙師型”隊伍建設中,要健全“雙師型”隊伍建設制度,健全“雙師型”產教融合平臺,規范考核評價標準,建立全過程、多元化考評機制,規范考核評價機制,提高教師參與積極性,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育機制。通過多種途徑,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切實推動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教育工作分會、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24年度課題《“雙師型”隊伍建設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課題編號:QGJY202419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常小勇.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展、困境及突破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07):58-64.
[2]孔巧麗,劉志文.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困境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07):39-45.
[3]王新波.以“雙師型”教師高標準認定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J].中國民族教育,2022,(12):11-14.
[4]徐鶯.“雙高計劃”背景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4(03):6-9.
(作者單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