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3-0017-05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幾千年所傳承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2023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強調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二十四節氣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幾千年勞動實踐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以下簡稱越秀路小學)積極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勞動教育模式,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積極因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構建特色勞動課程,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讓學生體驗先人智慧,學習古人經驗,堅定文化自信。
一、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價值
(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智慧,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其與勞動教育融合,有利于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培養勞動品質,在實踐鍛煉中更深入廣泛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涵養文化底蘊
二十四節氣有著非常豐富的知識體系,自古流傳下來的勞動經驗、詩詞、農諺、書畫等,都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載體。將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可以讓學生在參與相應的農事活動中沉浸式體驗節氣內涵,如芒種插秧、立夏剝蠶豆、霜降制作柿餅,通過勞動直觀地感受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可以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結合節氣學習詩詞、諺語,形成對文化、勞動、自然等關系的立體認知;可以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勞動精神,積淀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認同,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變。
(三)增強勞動技能
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能讓學生實踐古人智慧,增強勞動技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理解“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諦;能培養學生的勞動審美與創造力。比如,在冬至快要到來之際,通過“餃子文化創意作品”引導學生將勞動成果轉化為藝術成果,提升學生的勞動成就感。
(四)堅定文化自信
在勞動教育中融合二十四節氣的相關文化知識,能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節氣指導農事的重要作用,體會到它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使學生明白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尊重自然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體現,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先人無窮的智慧能激發學生的文化歸屬感,促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二、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需做到\"四重視”
(一)重視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與教育水平
教師作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若想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教育水平?;谶@樣的認識,越秀路小學積極搭建平臺,組織教師參與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與培訓,鼓勵教師按年級組進行研討、集體備課,并組織公開課展示活動,通過互聽互評,積極探索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有效教學模式。
(二)重視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理論課程的融合
在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一方面,教師要堅持育人為導向,以《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理念為指導,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等;另一方面,結合二十四節氣文化的精神內涵,如春分節氣的“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所體現的勤勞品質,芒種節氣的“忙收忙種,只爭朝夕”所體現的時間觀,使學生在厚重的節氣文化中激發對勞動和生活的熱愛。同時,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融合育人效應。
(三)重視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融合
將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勞動教育,有助于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越秀路小學高度重視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融合,以二十四節氣文化為主題,建設勞動實踐基地;以二十四節氣時令為時間軸,設計勞動實踐項目;以二十四節氣精神內涵為力量,引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和勞動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喚醒文化記憶。
(四)重視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基礎建設
為有效落實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課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越秀路小學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提升師生的勞動素養和文化素養。
1.建立旁動基地,拓寬實踐場地。除了學校原有的花信苑、弄蔬園、蒔果林、澤藥圃等勞動實踐基地,越秀路小學還拓建了稻田試驗基地,開辟了“雞同鴨講”飼養區,建成蔬菜、水果、藥植、農作物及家禽等種類繁多的勞動綜合實踐基地。學校按照二十四節氣時令及勞動課程目標,分年段制訂勞動實踐計劃和實踐項目。
2.聘請農業專家,指導勞動實踐。為提升學校勞動課師資團隊的勞動技術水平,越秀路小學與廣西農科院攜手合作,聘請專業技術員擔任學校各班的勞動指導教師,并邀請他們定期對教師的勞動技能進行專業培訓。同時,利用學校特色課堂“愛心老爸進課堂”和“美麗媽媽生活秀”,邀請有種植經驗的家長擔任班級勞動指導員,通過家校合作,打造具有較高水平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
3.精心布置環境,加強文化熏陶。優美的育人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有助于促進學生提升綜合素養。越秀路小學將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以點帶面,在校園內部進行節氣文化的宣傳及節氣活動的展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開辟二十四節氣文化角,以節氣時令展示各種知識及學生勞動作品,使學生通過觀察和體驗激發勞動興趣和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欲望。
4.構建特色課程,增強文化自信。課程是實施教育的有效載體,越秀路小學充分挖掘二十四節氣文化的育人價值,通過尋找文化與勞動教育的契合點,打破學科界限,構建特色勞動課程;通過開展多元主體評價,保障勞動教育的公平性和實施效果。在豐富的課程實踐和多元的評價中,學生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愛上勞動,同時提升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三、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
基于上述融合理念,越秀路小學從課程設計、內容實施到評價體系,構建了系統性的實踐框架。
(一)以二十四節氣文化為導向,建立科學合理的校本勞動課程體系
越秀路小學開發二十四節氣特色勞動教育課程,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勞動品質、學習古代文化、感受先人智慧、樹立文化自信。學校通過調查當前的研究成果,以及調查了解本校學生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實際掌握情況,結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勞動素養教育目標,確立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的課程目標和框架,構建勞動課程體系(如圖1)。
教師通過整合節氣文化知識,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將節氣文化知識按低、中、高年級進行編排,如低年級采用故事情境引入節氣文化知識、中年級選擇與節氣相關的故事傳說、高年級深入學習相對復雜的三候知識;通過巧妙融合,根據難易程度將節氣中的農事文化、習俗文化,按學段合理安排農耕體驗、美食烹飪、手工制作、家務勞動、社會服務性勞動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學段就同一節氣開展連續性的實踐探究。課程體系按低、中、高三個年級設計勞動教材與勞動手冊各三冊,同時創編了二十四節氣原創歌,以班級為單位拍攝成視頻,在學校進行展示和傳唱。
(二)以二十四節氣文化為導向,研究設計校本勞動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課程實施的依據,通過對二十四節氣文化內容的研究、篩選、歸類、論證和探討,越秀路小學決定編寫分層式和分板塊課程內容,初步形成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跨學科等特點的實踐課程。以清明節氣為例,越秀路小學校本勞動課程內容如下頁圖2所示。
1.“走進節氣”,在文化認知中建立傳統文化認同。走進節氣”板塊主要是整合節氣理論知識,基于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與學生年齡相符的學習內容。以“清明”節氣為例。在低年級,主要讓學生了解節氣的基本知識,知道這個節氣的物候變化,明白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中國人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在中年級,主要讓學生學習與“清明”節氣有關的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的故事,了解中國過去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在高年級,主要讓學生學習三候知識,每個節氣有三候,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它是我國古代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補充。例如,清明節氣的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鴛,三候虹始見。每個節氣都有非常明顯的氣候特征。通過對節氣知識的學習,學生觀察不同節氣的天氣變化情況,并通過勞動實踐,明白二十四節氣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感悟古人的智慧,傳承并弘揚二十四節氣文化。
2.“解鎖農事”,在農耕實踐中樹立農事文化自信?!敖怄i農事”板塊主要梳理每個節氣相對應的勞作活動,根據各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并結合相應的勞作實踐,實現知行合一。以“清明”這一節氣為例。在低年級,主要讓學生了解春耕,學習培育豆芽,在種植實踐中認識古代農耕文化,了解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明白并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中年級,主要是安排“采茶”知
立足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育人方向,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 綜合育人功能,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成長為有文化自信、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形成基本的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2.發展初步的籌劃思維,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課程目標 3.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塑造基本的勞動品質4.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5.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認識:走進節氣一節氣情境故事、節氣傳統故事、節氣三候知識學習:解鎖農事一節氣相關的農事活動智勞 課程內容 探究:探秘民俗一節氣相關的食俗、風俗 路學程實踐:勞動項目一美食課程、家務勞動、社會實踐、自理課程展示:秀美節氣一節氣歌曲、節氣諺語、節氣詩詞1.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2.掌握科學的勞動技能四個維度設計一 3.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4.領悟向上的勞動精神課程評價 1.自我評價2.家長評價五星評價體系—3.同學評價4.老師評價5.學校評價
方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這些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傳統和人文品格[2]。越秀路小學積極發掘二十四節氣中民俗文化的育人元素,在勞動課程中融合傳統民俗文化,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文化自信。
低年級—融入節氣知識的情境故事認識: -中年級—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的故事走進節氣高年級一 清明三候知識: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駑;三候虹始見低年級—春耕知識學習:中年級一 “清明茶”知識解鎖家事高年級一 一“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學習栽培技巧
清明動 探究: 低年級一 中年級—江南:青團;廣西:糯米飯、插柳習俗 一祭祖掃墓
課程 探秘民俗高年級—外出踏青低年級—手工小白花、抽屜收納師實踐項目 中年級一五色糯米飯、柳葉書簽高年級—黃瓜栽培、手工風箏低年級—傳唱學校創編的“二十四節氣歌”展示:中年級—學習清明農諺文化秀美節氣高年級—學習清明詩詞文化
4.“勞動項目”,在綜合實踐中厚植文化自信。“勞動項目”板塊側重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鑒于學生通過前期對節氣文化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相關勞動實踐的技巧,學校利用勞動實踐手冊,聯結家、校、社,開展“清明三部曲”的項目實踐。低年級的項目活動有:結合清明外出踏青的風俗,開展“抽屜收納師”的家庭勞動;讓學生制識,讓學生學習泡“清明茶”,體會中國傳統茶文化,更好地理解中華禮儀之邦的道德規范;在高年級,主要讓學生跟隨“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農諺,學習并踐行黃瓜栽培,在出力流汗的勞動體驗中不斷磨煉意志,進而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提高對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情感認同。在持續的勞動教育中,學生既可以體驗傳統農耕文化,又可以培養勞動品質,樹立強農、愛農、興農意識。
3.“探秘民俗”,在民俗實踐中增強民俗文化自信。在“探秘民俗”板塊,越秀路小學將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民風民俗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在低年級,主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清明祭祖掃墓和外出踏青的習俗開展制作小白花和學會整理收納自己物品的勞動實踐活動,由追思先人到緬懷先烈,增強學生對節氣精神內涵的體驗;在中年級,主要讓學生了解清明的食俗文化,如青團、花糕、清明果等的美食文化,并結合清明節氣與廣西“三月三”的節日特點,讓學生學習制作糯米飯或者制作柳葉書簽,從而提升對生命、自然的尊重和熱愛;在高年級,將清明放風箏這一重要習俗與手工制作風箏的勞動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了解這一習俗并學習制作風箏的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活作“手工小白花”,然后帶上這些小白花到烈士陵園祭拜英雄先烈。中年級的項目活動有:學校融合地域文化,引導學生在家庭勞動中學做五色糯米飯,并構思拼擺造型,參與學?!叭氯泵朗澄幕?;在學習了插柳這一習俗后,開展校內制作柳葉書簽勞動實踐,讓學生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象。高年級的項目活動有:主要組織學生研習“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候時而行的農諺智慧,結合現代土壤檢測技術,在家進行黃瓜栽培實踐,使學生在出力流汗的勞動體驗中不斷磨煉意志,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利用社會資源,邀請風箏藝人進校指導,開展“手工風箏”制作的校內勞動,讓學生在踐行傳統工藝的過程中培養耐心、細心的勞動精神,傳承“清明放斷鷂\"這一傳統節氣習俗文化。
“清明三部曲”的勞動項目,將節氣文化與勞動實踐結合,通過“身體實踐一文化解碼一傳承創新”的閉環設計,引導學生在低、中、高年級螺旋上升的連續性實踐體驗中掌握勞動技能,深入理解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內涵智慧,在實踐與創新中傳承文化,實現文化自信的扎根生長。
5.“秀美節氣”,在詩詞歌謠中堅定文化自信。在校本勞動課程的“秀美節氣”板塊(“秀出二十四節氣美”),低年級主要選編學校原創的二十四節氣歌,讓學生用喜愛的方式在輕松愉悅的傳唱中感悟二十四節氣文化之美;中年級主要學習與節氣相關的農諺,從中感受古人無窮的智慧;高年級主要安排與節氣相關的詩詞學習,使節氣詩詞與現代生活的畫面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誦讀體驗中豐厚文化底蘊。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優秀文化遺產,其深厚的文化元素不僅能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勞動技能,而且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節氣農諺與詩詞的誦讀學習,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引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誦讀知其味,多讀悟其美,通過“秀美節氣”板塊的學習,學生既能提升文化素養,又能修煉品格。
(三)開展多元評價,在勞動檢驗中達成教育目標
開展多元評價,能促進勞動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越秀路小學從材料與工具、方法與步驟、勞動技巧、勞動交流、勞動評價五個板塊設計與勞動教材相匹配的勞動實踐手冊。勞動評價板塊突出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精神四個維度設計,既關注學生的勞動成果,也關注學生勞動過程的表現。評價主體由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同學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構成五星評價體系3。通過多維度立體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實踐,在豐富的勞動體驗中提升勞動技能,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形成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越秀路小學將充滿智慧的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小學勞動教育中,能夠豐富和提升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成效,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精神品質,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與滋養中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參考文獻
[1]王志華,李彥知,楊建宇.楊建宇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賞析(七):清明養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7):113-114.
[2]陳海霖.小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23(21):85-87.
[3]馬歡,沈麗芳.創新勞動教育,培育未來建設者[J].中國德育,2022(14):61-6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研學實踐教育與勞動教育專項課題“‘五育融合’背景下城市小學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研究——”(2022ZJY1944)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