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瑞典兩年的碩士項目學習,畢業典禮后,系部教育委員會給所有畢業生發來了問卷,請我們反饋一下這兩年的學習體驗。從初到瑞典面對與國內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時的不適應,到如今從中受益、逐漸認同,在此,我想以一名親歷者的視角,分享一下對瑞典碩士教育的看法。
給予可供選擇的路徑
在我看來,瑞典碩士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多種終身發展的可能路徑,而學位本身更像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瑞典的碩士教育多采取“授人以漁”的模式,強調對可遷移素質的培養,在教育周期內以及畢業后都會為學生保留大量的可能性。以我所在的轉化生理學與藥理學(Translational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項目為例,在兩年的時間內,我們先要上半年左右的專業必修課,剩下的一年半的時間,則分配給選修課程以及三個長度不同的實習項目。選修課的選擇范圍很廣,其內容包括文獻閱讀、基礎醫學研究方法、臨床實驗設計與倫理、科學表達與溝通等,涵蓋了本專業學生未來發展的幾個主流方向。至于實習項目,則需要學生自行聯系實習提供方,并與導師共同商定研究計劃。學生實習的地點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科研院所或者企業,實習內容只要與項目培養計劃中的一部分相關即可。
瑞典的碩士教育就像一塊拼插積木:同樣的一個碩士項目,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在人生中扮演的可能是不同的角色。以我所學習的項目為例,它的錄取標準比較開放,對學生的本科背景有很高的包容度,其學生來自基礎醫學、化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不同的領域。經過碩士學習之后,畢業生的未來也指向多種可能性。除了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之外,轉化生理學與藥理學專業的畢業生還可以選擇直接在醫藥研發領域或臨床環境中工作,抑或通過其他輔助課程的補充,進入醫學與工學、經濟學或者其他學科交叉的領域。還記得入學時,專業負責人請我們每個學生分享自己的教育背景以及選擇就讀這個碩士項目的原因。和我同屆的學生中有一位護士專業出身的芬蘭女生Pinja,碩士入學的時候30歲,已經有了幾年的工作經驗。她一邊攻讀碩士學位,一邊繼續承擔心內科手術室護士的工作。她說,希望借助這個學位的學習,在已選擇的職業道路上精進。另一位來自希臘的男生Panos則是在藥房工作了兩年,發現這份工作并不是他最滿意的方向,于是繼續讀書尋找新的可能。彼時的我面對這個問題顯得有些無措,因為我尚未規劃好碩士畢業之后的道路。如今畢業一年后,我成了一名大專院校的教師。正是那兩年開放的道路和廣泛而不設限的課程,讓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曠野與軌道之間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這句話,前一陣子在社交媒體上流行到泛濫的程度。有時候我也會被這樣的字句觸動,想要不顧一切地逃離條條框框。但這樣的觀點聽得多了,不免讓人開始思考:在“軌道”與“曠野”的兩極之間,是否還有居中、不那么極端的生活方式呢?就像在“躺平”與“內卷”之間,是否還存在著一種選擇,叫作“認真工作,同時好好生活”呢?
前文提到,瑞典的碩士教育更像一條路徑而非目的地。更準確地說,這條路既不是漫無目的延伸的曠野,也不是一眼望到頭的軌道,而是像瑞典常見的徒步路線里一條條可以拼接組合的木板,既為旅者提供了指引,也為其保留了隨時行至他處的權利。在國內的本科和碩士階段,同屆學生年齡和學習經歷通常大致相當,而在瑞典,你可能會遇到各個年齡段、處在人生截然不同篇章的同學。我在做畢業設計課題時,認識了隔壁實驗室一位看上去50歲左右的研究者。起初,我自然地默認她是一位教授或者資深研究員。攀談后才得知,其真實身份是一名正在讀大三的本科生。此前,她已攻讀過3個本科學位和1個碩士學位,橫跨的專業領域非常大,從政治、經濟再到生命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教育的包容性,年齡焦慮在瑞典顯得很淡。另外,這里一般會按照博士畢業后的年數來規定研究者是否有資格申請一些初級的啟動資金,而不是按照絕對的年齡標準。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盡量規避年齡歧視或焦慮的做法。
此“碩”非彼“碩”
瑞典的masterexamen(瑞典語,碩士學位),一般經過兩年的學習就能獲得,比國內的碩士學制普遍短一些。瑞典在高等教育階段,主要以VG(Very Good)、G(Good)和U(Fail)三個等級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會開具帶有分數的成績單。在教學方法上,瑞典的教育可以說真正把TBL(Team-Based Learning,團隊合作學習)與翻轉課堂應用在了方方面面。從研究生第一學期的理論教學開始,很多教學任務都以學生為主導、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大約一半的課程考核也以小組合作和展示的形式進行。
在瑞典,碩士的“碩”,并非碩果累累的“碩”,而是更強調能力和精神上的豐碩與茁壯。我的碩士導師一再強調,碩士畢業課題的研究時間只有6個月,因此不一定要產出多么顯著的數據,而是重在科研思維和實驗能力的提高。在課題研究初期,我以為這只是導師的安慰之辭,因此對實驗數據和課題進度仍然非常看重,有時甚至因為擔心出錯或者時間不夠用而放棄一些更具挑戰性的技術或想法。我的這一想法在畢業答辯的時候徹底發生了扭轉:同專業的一位瑞典本地學生,雖然在畢業課題研究中所有的實驗設計都以失敗告終,但在畢業論文答辯上,他坦然地呈現了全部失敗的結果,分析了課題失敗的可能原因,提出了研究過程中的限制因素和未來的研究方向,最終仍然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答辯。原來,“結果并不重要”這句話,并不只是說說而已。
總的來說,瑞典碩士教育以其靈活多元的教學模式和注重個人發展的教育理念,為國際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通過提供豐富的選修課程、實踐機會和跨領域合作,瑞典的碩士教育不僅深化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為其未來多樣化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
(作者曾在瑞典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