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注重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之間的銜接”。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山東省東營市東凱實驗學校立足“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段銜接優勢、區域一體優勢和師資整合優勢,積極探索多元銜接渠道,為小學生自然、流暢、無痕地進入初中學習打下了扎實基礎。
樹立一體發展理念,建立小初銜接融合機制
所謂“融合”,是指站在育人的高度一體化規劃課程與教學,形成一體化融合式教育資源。學校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將“學為中心”作為小初銜接教育的核心任務,促進小學、初中價值取向貫通融合,推動學生自主發展。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中小學段圍繞“立德齊禮”行為文化方案,構建“一課九講”的主題班會活動課程,通過九年上下貫通、有機銜接、循序漸進的主題班會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二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在教學中,教師逐步完善“五步三查二引”的新授課基本范式,落實“三問備課、四度課堂、五課提質”的課堂提質路徑,以課題研究帶動課堂建設,突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深度思考的能力。三是以學生立場為中心。學校通過組織“四禮”(開學禮、開筆禮、成長禮、畢業禮)、“四節”(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等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充實學生的校園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統籌規劃課程體系,建立“4+4”貫通機制
所謂“貫通”,是指將義務教育一體發展理念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階段,在教育宗旨、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教育評價等方面進行一體化統籌設計。貫通的關鍵,在于找到學生學習心理調適的連結點、各學科知識的銜接點及學習方式的滲透點。學校針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六大維度分別提出了小初銜接教育的進階目標,并基于此進行小初銜接一體化課程探索,建立了“學為中心”的雙主體“4+4”貫通機制。
一是建立以生為主體的課程銜接體系。
建立自我支持體系——做最好的自己。小初銜接從育心開始。學校把著力點放在了道德與法治課堂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五年級下學期,對五六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中“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發現自己 做更好的自己”等相關內容進行融合,輔以心理健康主題課,嵌入“我是誰”“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生涯規劃”等系列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確立成長目標,學會處理情緒、學會與人交往。
建立社交更新體系——拓展社交面。學校通過開展交流會、社團活動、主題活動等形式,讓五年級學生認識更多高年級的同學,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同時,面向六年級學生,學校定期進行經驗總結,幫助學生了解初中各學科的大致內容,從心理和知識兩方面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適應期”。此外,學校的合唱、舞蹈、書法、美術、器樂等社團都同時開放給五、六年級的學生,通過跨年級課堂,讓處于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實現成長互助。
建立從突變到漸變的引橋體系——適應初中生活。學校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近60%的五年級學生對于初中學習有著畏懼心理。基于此,學校在教育中特別注重情境體驗。首先是基于課程銜接的體驗課。面向五年級學生,學校以實驗、小講座等形式開展“初中體驗課程”,課程注重趣味性和參與性,減輕了學生對初中學習的畏難情緒。其次是基于適應性訓練的主題活動。學校通過“走進初中課堂實地觀摩”“初中,我來啦”等活動,組織學生參觀中學專業教室和場館等,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中學環境,平穩地過渡到中學階段。
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榜樣的力量。一是通過確定“板塊+綜合多維”的內容,多維度細化階段性目標,為學生規劃成長路徑,落實全面發展和整體育人目標;二是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在共性中尊重個性,在個性中發現共性,促進每個學生科學發展;三是注重“過程+終結”的評價方式,運用任務單、評價手冊等方法,讓評價可視、可觀、可描述,促進學生真實、連貫地發展。
二是構建以師為主導的課程銜接體系。
建立全面貫通的管理體系。學校將五、六年級的德育和教學工作融合在一起,在學生作息時間和活動規律上與初中銜接,讓學生提前適應初中的節奏。同時,成立五、六年級銜接研備小組,系統規劃銜接課課時,整體設計主題教研活動。
建立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學校一體化規劃小初銜接的課程與教學,將五年級和六年級的相關知識點打通,梳理出重復性內容及連貫性、遞進性不足的部分,按照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序列化重組。
建立課堂聯動的方法體系。小學高年級和初中起始年級的教師均需落實“五步三查二引”課堂教學要素,注重學習共同體建設和“一課三單”學歷案應用。課前,組織學生通過預習單進行自主學習,以便教師準確把握學情開展教學;課上,結合導學單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教師精講精練;課后,拓展變式訓練,同時推進“學習共同體”建設,在教學設計、學習方法上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
建立學段協同的研訓體系。一是依托骨干教師建立研究共同體,幫助五、六年級的教師們充分理解和掌握小初銜接教學的內容、方式、要求與目標。二是實行教學崗位循環,將初中骨干教師派遣到小學部,承擔相應的教學工作,引領小學教師進行銜接活動;同時邀請小學骨干教師到中學部開設研討課。三是定期組織教學展示活動和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讓小學階段的教師更明晰中學階段的要求,也讓中學階段的教師更清楚小學階段學生的水平。四是組織五、六年級教學質量分析會,既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上去追根溯源,也從核心素養方面去確定目標。
整體建構育人系統,深化銜接協同機制
學校通過“三協同”保障小初銜接效果,實現九年一貫制治理方式的系統變革。一是協同學校各部室,確立一體化管理制度,統籌管理一至九年級的德育、教學、教師發展等工作。二是協同常規活動管理,確保小學、初中保持作息貫通,共同參與各類校園活動,共享共用各類活動場館。三是協同家長形成合力,構建小初銜接長效協同機制,幫助學生“緩坡上升”,實現小初“無痕過渡”。
在“學為中心”理念引領下,學校通過“素養一體化”探究、“課程一體化”設置、“教學一體化”安排、“評價一體化”導向、“研訓一體化”實施,幫助小學畢業生養成了與初中生活相適應的習慣與思維模式,為其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打下了扎實基礎,建構起了良好的小初銜接學校教育生態。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東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