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及校外培訓壓力成為教育領域的核心任務。為實現作業“減負提質”,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古林鎮中心初級中學于2021年嘗試將AI技術應用于作業批改。學校通過數學、英語學科作業的智能批改,獲取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并將數據應用于課前教學設計、課中教學改進和課后教學反饋,建立起了個性化的作業庫與資源庫,真正落實了因材施教,為學生學習品質的全面提升探索出了一條全新路徑。
“因勢而進”助力教師,實現教師“精準教”
“一站式”快捷批改。作為海曙區內規模最大的公立半寄宿制中學,古林鎮中心初級中學創新性地實施了作業掃描批改模式。班級學科代表在每天學習結束前完成作業掃描,教師則通過學情報告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難點與痛點,從而能夠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目前,該項目可每天為每位教師節省約2小時的批改作業時間,且數學作業批改準確率高達98.78%,英語作業批改準確率也達到了97.96%。
“一網式”線上指導。作業批改數據實時傳輸至家長端,使家長能夠隨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在節假日或寒暑假期間,教師可通過系統發送分層作業,并在學生完成上傳后即刻進行批改,實現了線上線下教學的無縫銜接。這一舉措顯著提高了家長的參與度,促進了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
“因材而育”培養學生,實現學生“個性學”
作業布置“靶向化”。利用云題庫和個性化推送技術,教師對學生的錯題進行歸因,并設計分層分類的作業,實現“靶向作業”布置。這種個性化的作業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錯題歸納智能化。系統自動生成學生的個人錯題本,并支持在線打印。學生可對錯題進行標記與分類,開展錯因分析,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系統還會對錯題進行統計和分析,并生成針對性的學情報告,輔助學生進行鞏固提升。
“因需而供”服務教育,實現資源“共同享”
建立“一體式”的教學設計。將大數據分析結果納入教研體系,形成“學生練習—學情分析—精準講評—個性化輔導”的良性循環。數學、英語備課組定期對作業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集體備課,共同提升教學質量。這一模式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優化。
探索“多層次”的延伸功能。結合“三動課堂”品牌,學校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改革。AI批改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促使教師不斷提升信息化能力,推動教育教學持續改進。
在信息時代,AI技術為規模化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古林鎮中心初級中學通過AI技術助力作業批改的實踐,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還促進了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形成了教育合力。未來,學校將繼續聚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教師借助智能技術探索教研新路徑,讓規模化因材施教真正落地生根,助力每個孩子走向屬于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古林鎮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