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筆直的主干道通向最東邊的體育場,兩側是高大的杜仲樹,以及大樹掩映之下的紅磚校舍和辦公樓——這是位于大興區的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2017年,劉長銘從北京四中校長職位上退休后創辦了這所學校,并出任總校長。
潤澤學校的育人理念是“全人教育”。這一發端于20世紀的理念,追求“人的整體發展”。2019年,潤澤學校對這一理念作了具體闡釋,認為全人教育應該促進學生主動完成以下四個方面的構建:生物性(Organism)、人格性(Personality)、社會性(Society)和工具性(Tool)。這“四個構建”相輔相成,被稱為“歐普斯特”(OPST)理念。在學校行政樓的一間會議室里,當被問及這四個方面里哪一個最重要時,劉長銘說:“工具性不能說不重要,但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生物性、人格性和社會性更重要。”在OPST理念體系里,工具性與知識、成績、技能等要素相關,生物性關乎身體的健康、力量、感官的敏銳度等,人格性關乎性格、精神氣質、志向等,社會性則更側重于人際交往、規則意識、合作溝通等要素。
作為一所K-12民辦雙軌制學校,潤澤學校高中部既有走高考路線的國內班,也有走出國路線的國際班。對于當下外界流行的新概念,諸如“全球本土化”等,劉長銘不太關心。在他看來,每所學校都應該是開放的,引入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養青少年一代的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所學校都應該是國際化學校。
重視學生的個人體驗,發展內在自主性
盡管潤澤學校有著堪稱“夢之隊”的豪華校長團隊,但學校的生源不能和北京四中相提并論,也無法與大興區的幾所頭部學校相比。面對生源的巨大落差,劉長銘坦言遇到很大挑戰。“但辦學必須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劉長銘說,“后來我們發現,只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肯定,促進他們自主發展,學生很快就能走上正軌。”
2024年歲末,在潤澤學校的禮堂里上演了一部120分鐘的英文戲劇《小美人魚》。這是學校中學部學科融合特色戲劇課程匯報的第三部戲劇作品。其中,157件大小道具、19件演出服的制作,以及舞美、燈光、攝影,百分之百由潤澤師生自主完成。其中,大型道具和服裝的制作充滿了挑戰。美術教師呂媛媛記得,女巫章魚的衣服由3名學生縫制、填充、畫紋理,耗時一學期之久;一張造型精美、可承重的粉色貝殼座椅,耗時2個月完成;一塊供演員站立的巨型礁石,用泡沫做成石頭的外表,里面則是可以承重的木架結構,由道具組與木工課的十余名師生合作,耗時2個月接力完成……籌備過程雖然艱苦,但在演出結束時,學生們都獲得了異常珍貴的體驗。有學生說在登臺的那一刻,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自信,也有學生在參加戲劇演出之后確定了未來的職業方向。
相比學生的表演水平,劉長銘更看重學生們真實的個人體驗。“演出的籌備和排練的過程是學生成長的過程,只要讓他們有足夠豐富的體驗,他們就會自己找到方向,發展自主性。”真實的體驗是一個人發展內在主動性的必要條件。早在2022年國家課程體系改革之前,潤澤學校就提出了“整合融通、實踐體驗、多元發展”的課程理念。一方面,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實現自主、多元發展。每年的戲劇匯演籌備時間都超過300天,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年度項目學習課程。除了英文臺詞的高強度訓練,學生們還需要綜合運用繪畫制圖、空間結構、物理承重、電路技巧、光學原理等眾多學科知識,去解決籌備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以沉浸式體驗項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是學校構建課程的重要方式。以小學科學課程體系為例,除了必修的國家課程,學校還設置了GSDP項目課程,也被稱為“全球技能發展課程”。在80分鐘的課堂上,學生們圍繞一個項目,上網搜索素材、進行課堂展示,并相互評價。又如,初中部開展“2+1”項目化教學,即在前2年組織學生深度體驗項目式學習,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其習得自主發展能力。“在這種培養方式下,學生到9年級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目標感更強。”潤澤學校初中部主任周璐介紹,“學校幾屆初中畢業生的中考成績均在全區名列前茅,甚至名列大興區榜首。”
發掘興趣和特長,形成自己的獨特性
在一次潤澤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劉長銘對學生說:讓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的,除了學業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他的興趣、特長和優勢領域。這是他多年形成的教育理念的延續。
2010年,時任北京四中校長的劉長銘在該校提出了“道元培養計劃”。該計劃針對的是在某個領域有濃厚興趣或高潛能的學生,通過給予他們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以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胡致遠是第二屆道元班的學生,當時他的中考分數離北京四中的分數線差20多分,但他憑借在機械工程方面的濃厚興趣和特長,最終進入道元班。在他的記憶里,每周三和周四的社會實踐課,他都會去找科研院所的校外導師上課。除此之外,他還常常主動去北航、北理工的機械工程系聽課。遇到特別感興趣的課,他會向老師請假去校外聽課。在高二時,胡致遠得到了去往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學習火箭工程專業的機會。但由于該學院具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背景,出于專業的敏感性,胡致遠未能成行。“道元班不可思議的地方在于,至少我們前兩屆學生今天所從事的工作與我們當時的興趣完全一致。”胡致遠說。這其實并非偶然,可以說是道元班的培養方向之一。劉長銘一直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考進哪所大學,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和社會定位。
將時間和空間盡可能地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感興趣的領域里自主發展,形成自身的優勢和獨特性,并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而可以回答“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問題,關乎一個人社會性和人格性的構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長銘認為潤澤學校是擴大版的道元班。
截至目前,潤澤學校高三國際班學生一共收獲了17份錄取通知,其中1份來自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被錄取的學生學術成績并不算出色。他在初一加入了學校的微電影社團。一次在故宮取景時,看見晨光在漢白玉欄桿上投射出的幾何切面,他忽然意識到按下快門的瞬間更像是在與空間對話。之后他開始添置專業的攝影設備,前往新疆、內蒙古火山群、川西高原進行拍攝,并獲得了來自索尼中國的商業合作機會。“如果學校只盯著他提高成績,那么他的攝影特長和潛能就得不到充分發展。這樣的孩子,和一個各科平均發展、成績都還不錯但沒有任何興趣、特長和優勢的孩子相比,誰更有可能成長為某領域里的優秀人才呢?”劉長銘說。
關注每一位學生,促進社會性發展
青少年厭學已經成為當今一大社會問題。來潤澤學校的也有一些厭學的學生。劉長銘將他們比作受傷的運動員,不主張讓他們立刻回到跑道,“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療傷而不是去追趕,從這點上講,每個學生的學習節奏都不同,所以頻繁的考試,尤其統考,是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對于這些已經有厭學傾向的學生,首先應改變他們的生命狀態”。而要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最重要的就是關注他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想法與感受,讓他們肯定和接納自己,并找到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感,進而促進他們的社會性發展。
有一名學生,初來學校時顯得很迷茫,厭學情緒嚴重。之后他參加了呂媛媛負責的美術社團,上課上不下去時就去畫室畫畫。沒有社團活動和美術課時,呂媛媛會在畫室陪著他,給他講一些基本的繪畫原理和技巧。之后,學生提出未來想嘗試美術方向的專業。呂媛媛后來了解到,他在圖書館看到了一本家居設計的雜志,很有興趣。“他的家長因為工作繁忙很少陪伴他,我能感覺到他對溫馨的家庭是非常渴望的,所以才想學習相關的專業。”在呂媛媛和國際班美術老師的輔導下,這名學生的作品在一次藝術比賽上獲獎,并在日本東京一家美術館展出。最終,他被日本武藏野大學的藝術專業錄取。劉長銘也對這名學生印象深刻:“他后來在學校過得很開心,還學習了打羽毛球,而且球技提高很快,經常看到他教學弟學妹打球,這種互動讓他變得更開放、積極,他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完全變了。”
在劉長銘看來,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個體行為,聽課、復習、刷題、考試,因而在社會性成長方面普遍不足,這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潤澤學校除了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強調項目式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之外,還會組織相關主題的心理沙龍,比如青春期的人際交往、如何與父母相處等,以幫助學生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對于小學低齡學生,劉長銘主張每天都要給他們留出在校園內瘋跑的時間。“這種瘋狂奔跑看上去毫無意義,但其實不是。我將其稱為‘自組織游戲’,兒童的社會性成長常常是在這種自組織游戲中實現的。”劉長銘說。
近幾年,潤澤學校一直倡導“快樂教育”,主張培養學生的“好身體、好性格、好習慣”,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幸福生活打下基礎。在劉長銘看來,學生快樂是判定一所好學校的首要標準。而且,快樂教育與學習結果并非截然對立。“在沒有情緒內耗的情況下,學生能夠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高效的學習。”這一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接受,“我們很少做招生宣傳,大部分的生源都是家長推介得來。”劉長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