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僅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而且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北京市昌平區平西府中心小學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對陶瓷文化中蘊含的教育資源進行挖掘和整理,積極構建五育并舉、多學科融合的“5+N”陶瓷教育課程。其中,“5”即五育并舉,指的是在教育過程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它既是現代化國家對人的素質的綜合要求,也是現代化教育要實現的一個目標。“N”即多學科滲透融合,是指打破學科之間的知識壁壘,實現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交叉。
提供物質基礎保障。課題組在開題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學生陶瓷活動場所“陶瓷創藝園”“陶瓷工坊”“學生陶瓷教育實踐基地”,購置了2臺陶瓷窯爐、2臺練泥機、30臺拉坯機,以及泥料、釉料、瓷釉筆、瓷板、瓷片等大量教學用具,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保障。
編制課程開發綱要。學校首先成立了“5+N”陶瓷教育課程開發綱要工作小組,對國內外陶瓷課程的開展情況進行了文獻梳理,進而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從課程開發背景、開發資源分析、預期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指導思想、課程實施策略、實施組織保障、課程評價建議、課程特色等10個方面,編制了“少兒陶瓷”課程綱要。
開發陶瓷課程資源。課題組根據“少兒陶瓷”課程綱要,成立了陶瓷課程資源開發小組,對陶瓷課程的開發背景和可用資源進行了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課程目標,規劃了課程內容,形成了涵蓋“一個核心、四大領域、六個年級、三十課時”的學校陶瓷教育課程雛形。課題組根據課程內容,基于教學目標和學生年齡特點,將課程劃分為基礎認知、技法學習、創意創作、作品展示與評價等階段,并針對每節課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明確了教學重難點和教學方法。其中,教學方法分為五大類:講授法、示范法、實踐法、小組合作法、啟發法。之后,學校積極組織開展“少兒陶瓷”研究性實驗教學,在此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收集素材、調整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將整個課程實施階段再次劃分為:一是基礎認知階段——介紹陶瓷藝術的起源、發展歷程,不同地域陶瓷文化的特點,講解陶瓷制作的基本材料和工具,讓學生了解泥料的特性、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并進行簡單的工具操作練習。二是技法學習階段——系統教授陶瓷制作的基本技法,如揉泥、搓條、盤筑、捏塑、拉坯等,注重培養學生的手感和空間感,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比例、形態和細節。三是創意創作階段——設定創作主題,如“我的夢想家園”“可愛的動物世界”“傳統節日元素”等,鼓勵學生結合所學技法和生活經驗,進行創意陶瓷作品創作。四是作品展示與評價階段——組織學生對完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和裝飾,并布置作品展示區,舉辦班級陶瓷藝術作品展,邀請學校師生、家長參觀。此外,開展作品評價活動,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自評時,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和心得體會;互評時,從作品的創意、技法、美觀度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評價則總結學生的學習成果,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課題組在不斷研究、實踐和反思的基礎上,最終開發出了“少兒陶瓷”教學資源包,為“5+N”陶瓷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保證陶瓷教學順利進行,學校將該課程列入課程計劃,充分利用陶瓷創藝園,每學期為每班安排2—3次的陶瓷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力爭讓每個學生都可以了解陶瓷、感受制作陶瓷的樂趣。在課程評價上,學校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性,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
推進“5+N”陶瓷課程。課題組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成立了學科教學工作小組,全面梳理國家級課程中與陶瓷有關的教學內容,并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開發了陶瓷與多學科融合的拓展類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開展課堂教學32節,形成了“藏在‘陶瓷’中的數學知識”“我是瓷器小達人”“尋找中國瓷”“為陶瓷作品編碼”等15個多學科融合課例,編制了《少兒陶瓷》課例集冊。
開展學生陶瓷實踐活動。課題組積極探索陶瓷教育的實施途徑,組織學生參觀“董陶窯”陶瓷博物館,開展陶瓷教育社會大課堂實踐活動;組建學生陶瓷社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生陶瓷創意實踐活動,用學生作品建設布置校外陶瓷展區,點綴校園文化角,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為學生參與學校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途徑。
建設“5+N”陶瓷教育課程群。在整合和升華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課題組建構了涵蓋“校本課程、學科融合、社會實踐、文創社團、家長課堂、文創育人”六大模塊的“5+N”陶瓷教育課程群。一是“少兒陶瓷”課程:該課程基于各年級“少兒陶瓷”資源包的內容開設,每兩周對學生集中授課一次,每學期組織一次公開課交流活動。實施對象為全體學生。二是學科融合:挖掘整理陶瓷知識與各學科知識的結合點,開展學科交叉課堂教學研討,注重課堂教學模式(校本課程類、學科結合類、德育活動類、實踐活動類)的研究。實施對象為全體學生。三是社會實踐:利用學生社會綜合實踐大課堂,每學期組織校外實踐活動,包括參觀陶瓷博物館和陶瓷大師工作室等。實施對象為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四是文創社團:成立學生陶瓷社團,邀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工美集團的專家等為學生提供指導。實施對象為社團成員。五是家長課堂:每學期組織一次家長入校參與學生陶瓷實踐的活動,積極探索家長課堂育人新模式,定期開展家長和學生共創陶瓷作品的活動。實施對象為家長和學生。六是文創育人:每學期組織系列化主題陶瓷作品文創活動,將作品用于校園文化建設,設計陶瓷主題打卡地。實施對象為師生和家長。
陶瓷教育課程的實施,融匯了陶藝、書法、繪畫、篆刻等多類美術教學內容,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陶瓷作品欣賞中感悟美、理解美、創造美。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創作出了寓意精美的陶瓷作品,不僅提升了動手實踐能力,而且深刻領悟了工匠精神,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5+N’陶瓷教育課程建構的實踐探索”(課題編號:CDDB2338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平西府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