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005-04
“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決定了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發展之路,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1]新聞學專業作為應用型文科專業,承擔著培養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的重任,要遵循新文科建設理念,走出“新聞 + ”的發展之路。
一、新文科背景下探索“新聞 + ”模式的必要性
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新聞學專業抓住發展機遇,緊跟時代步伐,優化育人理念和模式。
(一)課程思政亟需系統化、實踐化
新文科建設要求文科教育將培養“有價值的人”作為核心導向,倡導“價值引領”。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2]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為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新聞學專業要培育熱愛祖國、信念堅定、能擔當大任的復合型高素質“新聞 + ”人才。
新聞學專業教學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塑魂”,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然而,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課與思政課“各自為戰”,缺乏整體規劃;二是未充分深挖思政元素,實踐活動缺乏特色,難以吸引學生參與。所以,當前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亟需系統化和實踐化,要統籌規劃,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人才培養與媒介傳播生態不匹配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要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人融合”[3]。 。隨著媒介傳播生態變化,市場對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較大轉變。
當前,各院校新聞學專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但是,仍存在教師知識結構更新較慢、課程設置不合理、與市場需求適配度不高等問題。一些新聞院校雖然開設了交叉融合課程,但數量偏少、合作模式不明晰,課程實效性亟需提高。同時,部分高校跨專業、跨學科教學團隊的組建和發展受到制約,亟需引入新理論和新技術,建設具有多種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保障課程改革全面推進。
(三)教學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
新聞學專業以行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踐為基礎,培養“懂政治、懂管理、懂傳播”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然而,當前部分院校的課堂教學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缺乏組織性和系統性;學生主要參與仿真的場景式實踐項目,缺少實戰機會。此外,部分高校的實踐教學形式不夠豐富,評價機制有待完善,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具備高素質的新聞專業人才。
二、探索“新聞 +59 育人模式的意義
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新聞學專業積極探索“新聞 + ”育人模式,堅持“守正創新”原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面謀求創新,著力培育滿足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新聞人才。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學生頭腦
2018年9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下簡稱《卓越新聞人才計劃 2.0? ),指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4]。意見要求新聞學專業教學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學生頭腦,在育人過程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凸顯新文科建設的核心理念。探索“新聞 + ”育人模式,有助于高校加強新文科建設和教學改革,培養政治立場堅定,熱愛祖國,有情懷、有擔當的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卓越新聞人才計劃2.0》中指出,要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打造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專業[4]。隨著創新型、融合型媒體技術快速發展,新聞傳播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各專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是大勢所趨。探索“新聞 + ”育人模式,深化新聞學專業跨界融合,用新理論、新技術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形成融合新聞學、數據新聞學、計算傳播學、健康傳播學等特色鮮明的專業,培養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是新時代的新課題。
(三)構建學界與業界合作對話新機制,培養應用型人才
新聞學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新的媒介技術不斷涌現,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新聞學專業要緊跟媒介發展的腳步,及時引進前沿技術,加強與業界的聯系和互動。探索“新聞 + ”育人模式,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實現校內外資源互補,切實提升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效性,使學生深度參與到媒體實踐項目和活動中,成長為高素質的應用型新聞傳播人才。
三、“新聞 +59 育人模式的實施路徑
構建“新聞 + ”育人模式(如圖1),應從“新聞 + 思政”“新聞 + 課程”“新聞 + 師資”“新聞 + 實踐”四個維度出發,以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滿足媒介融合背景下業界對人才的新需求。
(一)“新聞 + 思政”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體系提供指引。新聞學專業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各門課程的建設之中,創新構建“新聞 + 思政\"模式。具體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增強教師思政意識,提升育人水平。組織教師深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面向全體教師開展思政課研修項目,增強其思政意識,鼓勵他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
第二,完善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的思政內容體系(如圖2)。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學專業應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思路,圍繞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結合專業特點,進一步優化思政教育內容。
第三,優化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完善實施方案。要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完善教學大綱,編制系統化課程思政內容目錄,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充實思政教學內容。同時,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研究性教學等方法,增強思政教學實效性。
第四,精心設計實踐活動,打造創新型實踐教學模式。做好實踐教學設計,充分運用校外實習平臺,借助校外專家的力量,打造立體化、內外聯動的實踐教學模式。
第五,健全評價機制,實現知行合一。構建科學規范的思政課質量評價標準,打造以“教師-課堂-學生”為核心的“三位一體”質量評價體系,包括教學質量評價、學習質量評價和課堂質量評價。激勵和督促思政課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實效,使學生自覺將所學理論付諸實踐,做到知行合一。
(二)“新聞 + 課程”
新聞學專業需要加強課程體系建設,開設有關新媒體、新技術的課程以及跨專業、跨學科課程。
1.搭建金字塔型課程結構
當前,新聞學專業的就業范圍越來越廣,學生的職業選擇呈現多元化趨勢。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以滿足學生的就業發展需求,搭建“金字塔型”課程結構,即“基礎課程 + 專業核心課程 + 融合模塊課程 + 個性化課程”(如圖3)。基礎課程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人文、科學素養,引導學生做修身立德的好公民。專業核心課程使學生熟練掌握新聞傳播基本技能,成長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融合模塊課程讓學生順應時代發展,掌握新技術,成長為跨專業、跨領域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個性化課程主要為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2.完善課程體系
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高校要構建公平、協調、富有創新力的新時代課程體系。首先,堅守內容生產的核心地位。不管媒介環境和傳播渠道如何改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仍是最基本的傳播元素。因此,要加強對學生采寫、編輯、評論、攝影、攝像、播音等基礎技能的訓練。其次,不斷優化、完善專業課程。增設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情感交互等技術相關的課程,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再次,打破專業壁壘,豐富課程內容。開設人文、藝術類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將網絡與新媒體、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融入新聞學課程中,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與行業創新發展需要。最后,逐步擴大合作范圍,開設跨學院、跨領域模塊課程。與其他學院、學科加強合作,打造“會展傳播”“健康傳播”“數據新聞”等新的課程模塊,建立學分互認制度,聯合培養人才,不斷完善新聞課程體系。
(三)“新聞 + 師資”
新文科建設離不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因此,要構建校政企媒協同育人機制,深入挖掘校內外資源,不斷壯大、充實師資力量。
首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選派教師進修,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學習先進技術,參與項目實踐,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其次,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深化各界合作。新聞學專業要吸納一批懂政治、業務精、技術強、善運營的專聘教師,共同制定培養方案,策劃實踐項目,指導學生發展。再次,積極做好人才引進。引入計算機、人工智能、數據挖掘與分析等領域人才,逐步解決新聞學專業技術型人才不足的問題。最后,要組建跨專業、跨學科教學團隊。積極探索教師互助和課時互認機制,使教師不僅為某一學院授課,而且能為跨學院融合課程提供教學服務,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通。
(四)“新聞 + 實踐”
新聞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專業課教學要與實踐需求接軌,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成為能采會寫、能拍會編、動手能力強的專業人才。新聞學專業育人要構建包含課堂實驗、校園實踐、假期實踐以及“ 3+1 ”或專業實習四個維度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4)。
首先,充分利用校內豐富的新聞傳播渠道,積極與校園“融媒體中心”合作,加強對學生校內實踐的管理,促使校內實踐教學平臺有序、高效運轉,實現新聞學專業發展與學校“融媒體中心”的良性互動。其次,積極開發和維護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特別是涉及融合傳播、新興業態的基地,促使新聞學教育融入現實媒介傳播之中,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五)“新聞 + ”人才
“新聞 + ”育人模式改革與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優秀的“新聞 + ”人才,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媒體復合、高素質應用四個方面。“家國情懷”就是培養學生對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擔當意識;“國際視野”就是引導學生在傳播實踐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全媒體復合”就是讓學生緊跟信息技術新發展和業界格局新變化,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與行業創新發展需要;“高素質應用\"就是讓學生學有所用,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精湛的業務水平和出色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構建“新聞 + ”人才培養模式,是持續推進新聞學專業新文科建設與改革的重要舉措。面向新時代,高校要積極探索“新聞 + ”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融合、學科融合,形成跨學科教學團隊,激發內部活力,創新教學與科研產出;重視跨院系、多專業合作,實現師資共享、課程互助,提升教學質量;擴大實踐合作領域,實現前沿媒介技術進課堂,產政學研協同育人。在今后的發展中,高校要搭建“大文科”新格局,發揚學科優勢,創新融合模式,培養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巖.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J].中國高等教育,2021(1) :4-7.
[2] 新華社.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2016-02-19)[2024-08-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3]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OL].(2020-11-03)[2024-08-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2018-10-17)[2024-08-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