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綜合實踐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而大單元教學正是強調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和應用,注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綜合培養。多年的探索,讓我明確綜合實踐課程不是孤立的,是整合課程、集學科融合的魅力課程。在落實大單元教學中,要基于課程核心素養的目標,用大概念去統籌學習內容,用大任務、大情境去啟動學習,讓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大單元教學;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8" " 0043-03
大單元教學是大概念、大任務、大情境統領下教學活動的結構化,是基于深度學習的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倡導從課內課外到校內校外,視野從學習領域擴大至生活領域,我以青實園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例,將核心素養作為培養目標,以興趣為導向,以項目式活動為支撐,以評價為手段,打造研究性學習+實踐的雙線融合,整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以興趣為導向,開啟研究性學習
(一)文化渲染,烘托研究氛圍
我將青實園作為研究主場地,精心設計園區文化,以文化熏染學生,激發探究欲望。走進青實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育苗澆株棵棵茁壯,傳道解惑業業有成”,此副楹聯從500多幅學生作品中脫穎而出,希望學生能夠在這里揮灑汗水、親近自然,這里將成為他們最美的精神家園;組織開展“我的小園我設計”“標志牌設計征集”“各班級園區門楹設計”等為主題的活動,充分發揮個性,展示創意,渲染青實文化氛圍,激發學生“我的小園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識。以四(3)園區為例,園門采用的拱門,不僅美觀大方,而且還是藤蔓植物攀爬的支架。拱門兩側種植的是木香花,待到藤蔓爬滿整個拱門,這里將會郁郁蔥蔥,花香彌漫,那時的小園一定會更加漂亮。拱門的掛牌上有班級的口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掛牌的背面還配了一首小詩,“風和日暖沐閑庭,菜畦嫩綠簇相擁,映日綠植光似潑,葉兒蒼翠郁蔥蔥?!鼻鄬崍@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情境場進行相關的研究性學習探索,讓實踐活動在這片樂土上扎實有效地深入開展。
(二)問題驅動,激發探究欲望
一日青實園勞動休息之余,閑逛的學生嘰嘰喳喳歡悅不止。原來他們發現了新大陸:園區墻邊,一長壟的韭蘭挺著細長且翠綠的葉子,為什么這邊的韭菜都枯萎了,那邊還是鮮綠呢?是不是這邊沒管理?不對,這邊有陽光長得好吧?爭論聲讓我十分疑惑。原來韭菜和韭蘭極其相似,現在的學生吃穿不愁,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動手能力、自理能力,更缺的是生活本領。不要說做家務干農活,就連一日三餐都要父母端在嘴邊,城市化背景下的學生與自然脫節、實踐能力不足普遍凸顯。于是圍繞探索韭菜與韭蘭的生態密碼與文化價值,開啟了研究性學習的第一課。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動手實踐與社會調查。走訪菜農、花匠,通過實地調查訪問等形式整理韭菜與韭蘭的相關知識,明確韭菜是食用植物,而韭蘭是觀賞植物,它們的生長環境、用途各不同,掌握生物學特征、分類差異及生態習性,調研種植技術與經濟價值(如韭菜的藥用價值、韭蘭的園林應用)。
科學探究與對比實驗。通過解剖,用顯微鏡觀察根、莖、葉結構,繪制對比圖,書寫觀察報告,設計對照實驗,從光照、水分、土壤差異等方面觀察記錄生長數據,分析它們對環境的適應性。
文化溯源與藝術創作。與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接軌,“韭”相關的詩詞、民俗等,如《詩經》“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用韭菜汁做天然染料繪畫,以韭蘭為題材創作攝影、詩歌,提升文化內涵。
整個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本外的科學知識,還在真實情境中理解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多維聯系,實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依托韭菜的項目式實踐探究,青實園變成了勞動實踐與研究性學習的雙線融合,學生在實踐管理中,不僅鍛煉了勞動能力,深入思考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如有些菜苗葉子遭侵襲,那是什么原因?有些黃瓜為什么一頭尖尖、彎卷起來呢?小油菜除了食用,還有哪些藥用價值?……園區的空間蘊含無數的科學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去思考,去探究實踐,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青實園真正成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資源庫”。
二、特色活動,讓探究更有廣度與深度
在國家提倡學科融合、情境教學的大背景下,我充分利用青實園情境場,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STEAM理念為引領,通過觀察、發現、探索、研究,營造真實的情境教學氛圍,實現與學科的有機融合,以特色活動為載體,構建融合策略,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一)課程整合,引領深度教學
1.與科學學科整合——科學探究場
學科教學中拓展實踐活動。教學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的身體”時,教師將學生帶到種植園里,現場了解植物的根、莖、葉,移栽植物時怎樣做才能保護好植物根部。在探究植物生長過程中為什么要去掉部分葉子時,引導學生了解毛細現象,依據莖運輸水分的原理,大膽創新——自行設計自動澆花裝置。在五年級科學課仿生學研究中,帶領學生走進種植園,將蔥葉與韭菜葉進行對比,通過觀察比較認識到圓筒形的蔥葉不容易吹彎,承受力非常強,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電線桿、旗桿等物品是根據蔥葉結構仿生設計的。由此舉一反三,鼓勵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生物仿生學,動手畫一畫,培養動腦、動手能力,課余時間拓展了相應的科學實踐活動,如種子畫、創意畫、布貼畫、木板烙畫、植物拓印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繪畫藝術、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都做到最大化體現,這方小小的種植園變成了科學探究場。這樣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是學以致用,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靈活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與數學學科整合——實踐拓展場
青實園里的種植箱形狀大都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在學習了青島版數學五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后,引領學生動手測量種植箱的長、寬、高,計算種植箱的表面積和體積,每個種植箱需要多高泥土才符合植物生長需要?在學習了《按比例分配》《發芽率》后,指導學生將農藥和水按比例配制出農藥水,預防病蟲害;種子發芽后,計算發芽率;測量箱內植物的株距與行距,計算要將種植箱種滿,一共需要多少種子……真正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3.與語文學科整合——創作素材場
每學年開展1~2次家長進校園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感受收獲的喜悅,見證孩子的活動成果,開展“過大年”“柿子節”“櫻桃節”“蔬菜收獲義賣節”等真實的情境化親子實踐活動。例如:柿子節,整個活動圍繞柿子這個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情境探究實踐,學校誠信苑里有幾棵柿子樹,到了秋天結出累累碩果。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學生在采摘過程中,親自體驗明白摘柿子不能用蠻力,需要巧勁,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諦。通過觀察柿子樹,感受柿子的形狀、顏色、味道,并互相交流采摘柿子的心情,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活動中引領學生從收獲的小小柿子打開寫作思路,學生紛紛用妙筆寫下自己的感悟,根植于生活的寫作教學是生動靈活的,是厚植人文情懷的,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樂在其中。在品嘗中發現味道澀澀的問題,進而繼續探究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探究催熟柿子的實驗中,學生查閱資料后,在設計實驗、觀察記錄、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中,體驗不同方法催熟柿子的效果,催熟的柿子開展誠信義賣活動,稱重、計算、收錢,教師紛紛慷慨解囊,所獲錢款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與此同時,操作間里和家長一起采摘親自管理的時令水果、蔬菜,用靈巧的雙手為家長做一道美味的涼拌菜、果蔬拼盤等,更是讓孩子體驗了家長的辛苦,親子關系得到進一步改善,感恩與光盤行動在實踐中得到了價值體認。
(二)拓展項目,讓研究更有廣度
隨著新興農業產業的發展,為了讓學生接觸并了解先進農業技術,在青實園中除了常規的研究外,還開辟了蘑菇棒無土栽培項目研究。在基質配比問題上,我設計了分組對比實驗:1組用純木屑、麥麩常規配方,2組用稻草和木屑混合,3組用咖啡渣和碎紙箱混合,通過觀察菌絲的生長速度、出菇時間、單產重量、污染率等,無土栽培項目的開展,讓學生直觀理解循環農業和可持續生活的理念,通過低成本實踐培養環保意識和科學思維,同時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和綠色技術的興趣,感悟現代科技的發展。
在STEAM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將實踐課程與學科教學進行了整合,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創造力,培養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多元化評價,鞏固活動成效
以評價為激勵,有效鞏固育人目標。我采用“2325”“積分制”評價模式,探索多元、立體的“積分制”教育評價模式實用高效,操作性強。第一個“2”即兩種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即三類評價主體:教師、家長、學生。第二個“2”即兩大板塊評價內容:校內、校外。“5”即五個主要評價要素:活動次數、態度、實際操作、成果、其他。依托《青實手冊》,既注重學生學期末終結性評價,又關注每次的過程性評價,有效的評價方式,可記錄、可追溯。整個評價體系,關注評價多元化與多維化,學生通過撰寫反思日志、分析活動中的自身表現與改進方向,發現自身潛能,對自身有更清晰的認知,推動以評促學,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復合型人才。
青實園活動的開展,建構以融為軸實踐育人研究性學習,準確把握了2022年版新課標的要求:側重跨學科主題學習和社會實踐的育人要求,各學科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進行有效的整合,打破學科間、學段間知識的壁壘,螺旋推進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雙向融合研究,豐富學生的經歷,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整合課程資源,形成學習+實踐特色課程資源鏈,打造家校社“三位一體”的育人途徑,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知識從單一走向多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落實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
總之,只要我們用心思考、精心設計、整合資源,開闊學生眼界,擴展學習思路,融合與創新并舉,有效鞏固學生的能力素養,相信科學之花一定能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S].北京:教材〔2017〕4號,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