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成了教師的工作指針,促使教師肩負起“減負提質\"的教學任務。盡管小學生的作業(yè)量有所下降,但他們的課外閱讀總量并未減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規(guī)定了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總字數(shù)要求,即一、二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從此標準我們可以看出,國家的教育政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高度重視。小學作為學生生涯的關鍵階段,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小學生缺乏課外閱讀興趣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方面:課外閱讀氛圍缺失
閱讀氛圍的缺失是導致學生缺乏課外閱讀興趣的一個重要社會文化因素。一項針對全國10個城市的小學生及其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 35% 的家庭表示社區(qū)或周邊有良好的閱讀資源, 65% 的家庭表示社區(qū)或周邊閱讀資源匱乏,缺乏公共圖書館、書店等閱讀場所。這種社會閱讀環(huán)境的不足,使得學生難以接觸到豐富的閱讀資源,影響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二)教師方面:重視課內閱讀,忽略課外閱讀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占據(jù)了核心位置,主要由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大部分構成。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有一個普遍的問題:教師常常只關注課堂上的閱讀,而忽略了課外閱讀活動。課外閱讀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外,教師指導、檢查,閱讀反饋缺乏及時性、有效性。教師難以有效發(fā)揮主導和引領作用。部分教師缺乏理論支撐和實踐經(jīng)驗,更沒有翔實的閱讀計劃和方案,指導性不強,方法不夠靈活,這也是造成學生缺乏課外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課外閱讀不僅可以補充學生在課堂上閱讀量的不足,還能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逐漸領略到語言的魅力,感受到語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思想美,進而深刻理解中華乃至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核心價值。
(三)學生方面:閱讀動機與能力不足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到,很多小學生對于課外閱讀并不太感興趣,他們不太喜歡在課堂之外進行閱讀。“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不再被作業(yè)束縛,課余時間多了,大量的學生對電視和手機游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課外閱讀興趣不高。
學生如果缺乏閱讀興趣,就會導致注意力分散、閱讀毅力不足、閱讀效果不佳等。只有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才能為他們提供持續(xù)閱讀的動力,從而為閱讀品質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奠定穩(wěn)固的基礎。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已經(jīng)成了教師需要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
(四)家庭方面:家長認知偏差,家庭閱讀環(huán)境缺失
家庭是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興趣的第一課堂。然而,許多家長對培養(yǎng)孩子閱讀興趣重視不夠。一項針對1000名小學生的家長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 40% 的家長每天陪伴孩子閱讀, 60% 的家長表示每周陪伴孩子閱讀不足3次。家長在課外閱讀的指導方法上也存在不足,很多家長不知道怎樣指導和督促孩子進行課外閱讀,更無從了解當今的閱讀新方向、新動態(tài),買的課外書不對孩子胃口。家庭閱讀資源不足和家庭閱讀環(huán)境的缺失直接限制了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二、“雙減”背景下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策略
(一)加強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內指導課外讀,把課內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來自于課堂教學,閱讀方法也來自于教師的課內方法指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簡單易懂的閱讀方法,要求不宜過高,貴在養(yǎng)成習慣。良好的閱讀方法主要是在課堂上學習掌握、在課外閱讀實踐中鞏固熟練的。
在小學生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中,教師應建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及認知特點的階梯式指導體系,通過趣味化、場景化的策略設計,幫助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核心技能。低年級學生可采用“五感閱讀法”,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和閱讀材料相結合,進行趣味閱讀;或采用“故事積木法”,使用情節(jié)拼圖和人物貼紙來重組故事順序,進行角色關系建構。中年級學生可采用“偵探閱讀法”,如閱讀《大偵探福爾摩斯》時,開展證據(jù)鏈推理活動,用思維導圖還原嫌疑人作案過程。高年級學生可采用“觀點擂臺法”,組織辯論賽,對書中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或采用“文本考古法”,對比原著與改編版的敘事差異。
(二)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材料
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興趣、認知水平等,挑選內容豐富、情節(jié)生動、語言簡潔的圖書。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建議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顯的古詩。三、四年級學生有了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建議閱讀一些神話傳說故事,要求他們閱讀整本書,并嘗試復述故事的大意,主動和同學分享閱讀感受。高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建議閱讀關于中華傳統(tǒng)美德、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短論、簡評,或者閱讀哲理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學習其中的思維方法。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
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陣地。為引領學生走進書海,品讀書香,讓每一個孩子時刻浸潤在書香中,學校要經(jīng)常開展閱讀活動,如經(jīng)典誦讀比賽、講故事比賽、讀書分享會等,讓經(jīng)典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心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四)親子共讀,拉近家長與孩子的距離
親子共讀不僅能夠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還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通過共同閱讀,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理解書中的道理,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此外,親子共讀還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其認知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還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選擇合適的讀物,如圖畫書、童話故事、科普讀物等,從而更好地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
三、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成效
通過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chǎn)生主動需求,快樂地接受知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提高了,讀的書就會越來越多,越讀越會讀,越讀越喜歡讀,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能使學生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能力、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力。此外,他們接觸到了各種不同的思維和文化,有助于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閱讀各種圖書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和總結歸納技巧,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部分,親子閱讀活動重塑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紐帶,促使家長更深入地探索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家長的悉心指導和陪伴之下,孩子能夠逐步培養(yǎng)定時閱讀的好習慣,并逐漸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在閱讀旅程中,孩子接觸到了豐富多樣的詞語和多種表達形式,語言技能大大提升。自從實施了親子共讀活動,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于閱讀。那些以往不太喜歡參與朗讀比賽的孩子,現(xiàn)在也逐漸融入閱讀活動。
通過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技巧的指導,我們成功地提升了他們的閱讀效果和閱讀水平。過去,很多孩子僅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并沒有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通過學習課外閱讀技巧,孩子們對于課外閱讀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方向。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成績。
教師通過實施激發(fā)課外閱讀的策略,使學生接觸到了更多的閱讀材料,擴大了閱讀面,豐富了閱讀內容,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進一步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同時,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