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關注人類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強調關注人類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幫助個體和社會獲得更好的發展,而且日益受到重視的一門關于幸福和人類優勢的科學。本文通過積極心理學在學校治理中的一系列實踐探索,期望能夠完善學校治理模式,提升學校教職員工的心育素養和職業幸福感。
身為教師,要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讓積極情緒占主導。學校應該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全體教師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開展2\~3次教師心理團體輔導活動,來緩解教師的壓力,化解其不良情緒,培養教師的積極心態,進而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其積極的心態會影響到學生的心態。
培育學生的積極特質
初中階段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為此,學校開展了培育初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實踐研究,總結出了適合本校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方法和途徑,在校內推廣和運用。
一是常規心育課堂。教師在每周一節的心育課堂上系統地、有針對性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運用積極心理學中的六大維度24項積極特質,選取三個維度來進行實踐,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是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教師有意識通過團體輔導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突出優勢。團體輔導活動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交流中觀察、學習、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認識自我、探索自我,還可以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我們通過群體內的人際交往互動作用,促進助人過程的良好適應和發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在提升中自覺內化于自身行動。
三是每天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教師采用積極心理暗示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抵抗挫折、快樂生活,讓激勵自己的表情、語言、動作反復出現,漸漸內化為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情感。學校運用積極心理暗示的方法,把堅持、感恩、自尊自強等積極心理品質寫進勵志信中,采用周一升旗全體學生集體朗讀和每天班級集體朗讀勵志信的方式,每天記錄好人好事并填寫在三件好事練習冊中,培育學生積極向上和感恩的心理品質。
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種關系。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心理狀態直接受師生關系的影響。建立積極主動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積極主動地配合。同時,教師也要在師德師風方面做好表率,做學生的正面表率。
構建積極的學校環境
父母最希望孩子得到的,往往是自信、善良、健康等,簡言之,就是幸福;學校最希望孩子學會的,則往往是成就、工作、考試等,簡言之,就是成功的方法。積極心理學相信“人生是可以幸福的”。我們在平時管理中要努力踐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讓師生盡可能多地產生積極情緒,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幸福。我們通過以下三種途徑構建積極的學校環境:全員心育,學科滲透積極心理教育;家校社協同,推動家長提升心育水平;借助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的心育能力。
總之,學校把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運用到學校治理中,并依據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維度開展多項活動,讓師生、家長在參與活動中體驗美好和幸福,有效提升師生的幸福感,從而為師生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健康、積極的場域。
(本欄責編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