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教育是培養教育者的教育,是培育高素質教師的關鍵途徑,也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在50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將師范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與優勢特色,持續深化師范教育改革,著力構建價值鏈、課程鏈、實踐鏈、生態鏈“四鏈\"融合培養體系,切實將教育家精神融人師范教育全過程,形成了“品德高、能力強、情懷深、作風實、樂奉獻\"的師范人才培養特色,為新時代基礎教育培育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優秀教師。
價值鏈引領:厚植愛國情懷,筑牢師范生思想道德根基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價值指歸,也是為師的精神之根和力量之源,更是滋養師范生教育情懷的關鍵所在。學校始終堅持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大別山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資源,組織師范生在“行走的課堂”中進行沉浸式體驗,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激發濃厚愛國情,樹立教育報國志。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內核與表征的統一,對培養造就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學校構建涵蓋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的一體化思政工作體系,形成“課程滲透 + 榜樣引領 + 實踐內化”的師德培養模式,通過開設師德講堂、校友講堂等,邀請教育名家、名校長、優秀教育工作者和杰出校友與師范生面對面交流,引導師范生深刻領悟教育家精神的時代內涵,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學校兩次榮獲“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并作為高校代表在全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工作培訓班上分享經驗。學校為基礎教育培養了8萬余名“基礎扎實、為人誠實、作風樸實、工作務實\"的好教師,其中 90% 扎根河南,涌現了一批\"全國最美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等先進典型。
課程鏈創新:對標專業認證標準,重塑師范教育課程體系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為教師躬耕教壇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具體的方法,更對教師的學科知識、綜合素養等提出了要求。學校注重對師范生專業技能和師范能力的培養,以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為導向,優化師范生人才培養模式,重塑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科學規劃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學科專業性與師范性的有機統一,促進學科專業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相互強化,確保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緊密銜接。
學校秉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OBE理念,遵循“反向設計、正向施工”的工作思路,按照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制定師范生“一踐行三學會\"(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的畢業要求,對師范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全面重構,構建了“三結合\"(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四模塊\"(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教師教育課程)的師范生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學校開設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形勢與政策”等通識教育課程,豐富思政課程體系,強化思政課的育人主陣地作用。在教師教育課程建設方面,學校以提升師范生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為目標,對傳統課程進行改造升級,重新梳理各課程間的邏輯關系,削減重復冗余內容,增加前沿教育理論與實踐技能相關模塊,構建起層次分明、銜接緊密的課程體系;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師教育課程資源,與豫南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合作共建優秀中學教育教學案例資源庫,實現與基礎教育在教研方面的互助,以及教師教育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
實踐鏈貫通:深化校地協同,培育高素質專 業化師范人才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是教育家的寶貴品格,勤學篤行是知行合一的重要體現,求是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站穩講臺、躬耕教壇需要用實踐檢驗。學校積極構建校地協同機制,貫通師范生培養的實踐鏈條,強化師范生教育見習、實習、研習“三習貫通”,規定師范生教育實踐時長不少于1個學期,提升師范生解決實際教育問題的能力,著力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師范人才。
學校構建了“雙導師 + 雙課堂”的協同賦能培養機制:校內導師負責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指導師范生撰寫教育調研報告、設計行動研究方案;一線名師則聚焦實戰技能,通過“影子教師”“同課異構”等方式,向師范生傳授課堂管理、家校溝通等寶貴經驗。學校持續完善高校教師與中小學名師的教學共研機制,促進\"理論一實踐”的雙向交流。在教學實踐環節,學校推動“雙課堂\"(模擬課堂與實習課堂)的無縫銜接。實習前,師范生借助微格教學、虛擬仿真實驗室進行模擬授課,重點訓練教學語言、信息化工具應用等教學技能;實習期間,學校實施\"教育觀察 + 輔助教學 + 獨立授課 + 教學反思”四級進階計劃,讓師范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不斷錘煉教學能力。
學校依托河南省中小學教師校長研修院等省級平臺,與信陽、駐馬店、南陽等地的基礎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深度開展“U-G-S\"協同育人合作,形成了“基地共建一場景浸潤一雙元賦能”的全鏈條實踐機制。學校以河南省教師教育聯動發展共同體(豫南片區)為依托,聯合信陽市獅河中學、商城縣高級中學、新縣光彩實驗學校等優質中小學,建立了134個覆蓋城鄉、兼顧示范校與薄弱校的教育實踐基地,形成了“城區名校引領、縣域學校支撐、鄉村學校補充\"的三級實踐場域,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提供了可推廣的區域經驗。
生態鏈支撐:堅持全周期培養,推進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強調的是教師職業態度,“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強調的是教師職業追求,兩者體現了教師的崇高教育情懷和終身從教的責任感、使命感。教育家精神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終身學習生態鏈的有力支撐。作為河南省重點建設的師范大學,學校將推動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視為自身的光榮使命與不懈追求,取得了突出成效。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學校探索實施的“頂崗實習、雙向培訓\"的教育實習模式,有效破解了特殊歷史時期河南省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低和師范生實習難的雙重困境,實現了參與各方的互利共贏。該模式于1993年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經過不斷深化與創新發展,“頂崗實習、雙向培訓\"的教育實習模式與省級骨干教師培訓、實習支教、“國培計劃”教育扶貧和鄉村教育振興等工作深度融合,為構建職前教師培養與職后教師培訓一體化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學校陸續出臺《關于選派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到中小學任教的實施辦法》《師范生教育實踐“雙導師\"制實施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與中小學校深入開展教師互聘和掛職鍛煉等教師培養活動,先后在新縣、上蔡縣、羅山縣建立縣級教師發展中心1個、縣級教師發展學校9所、縣級名師工作室22個,培育縣級教師培訓師130余名;與淮濱縣教育體育局協同推進“三名”提升工程;在商城縣建立首席教師工作站7個;組織智庫專家赴新縣、上蔡縣等地開展學科名師論壇、同課異構活動20余場這有力推動了基礎教育在職教師的職后專業發展,為構建職前職后一體化的教師成長共同體進行了積極且富有成效的探索。
目前,學校擁有21個師范類本科專業,其中11個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專業順利通過教育部師范類專業中學教育二級認證;在校本科師范生11154人,占本科生總數的43.7% ;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99項。下一步,將持續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不斷優化“四鏈\"融合的師范生培養體系,鞏固師范教育的重要地位,擴大師范生招生規模,提升師范教育質量,為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培育更多優秀教師,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系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