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鄉村學校留守兒童占比攀升、學生體質下降、課間管理僵化等現實問題,萬安縣順峰中學從“課間10分鐘”這個教育最小單元切入,通過重新規劃課堂結構、優化課間活動安排、深化體育與其他學科融合,實施“體育強根基、課間潤心靈、課堂提效能”的三維聯動改革,構建具有鄉土特色的育人生態。
課間改革:從“跑廁所”到“添活力”
一是優化時間配置,重塑課間秩序。針對“百米沖刺上廁所”的窘境,學校自2025年起將課間延長至15分鐘,創新推出“分鐘級教學導航系統”,要求教師將40分鐘課堂拆解為“情境導入(3分鐘)—核心講授(17分鐘)—小組探究(15分鐘)—即時反饋(5分鐘)”四大模塊,講臺放置計時器進行倒計時,確保精準實施。
二是構建多元空間,激發生命活力。學校打造“運動場+勞動基地+文化角”三維活動空間,運動場分層設計激活體能,勞動基地實施班級責任制,教室設立“文化角”。2025年春季開學以來,開發課間活動項目20余項,學生日均運動量有效提升。
三是筑牢安全防線,消除后顧之憂。建立“巡查+教育+應急”三重保障體系,定期檢查運動器械,班主任、勞動委員組成“安全觀察員”小組,設立“工具墻”定位存放并編號責任到人。后勤處配備應急藥品,建立安全響應機制。
體育育人:從“竹竿子”到“山豹子”
一是創新課程體系。構建“基礎+專項+特色”體育課程矩陣,每周利用體育課時間,組織學生就近開展山地沖坡訓練課;開展田徑、球類等興趣培養課,激活運動特長;周末推出跳繩、深蹲“家庭體能包”,鞏固體育鍛煉成果。
二是激活大課間效能。推行動態項目輪換機制,以周為單位,輪流實施球類、跳繩、折返跑、竹竿舞等項目,并且每月開展一次競賽活動。2024年秋季舉辦的首屆課間體育競賽,產生“單分鐘跳繩王”“投籃神射手”等校園運動達人15人,帶動98%寄宿生參與課余鍛煉。
三是深化家校協同。立足農村家庭實際,通過“周末家庭體能包”,實現家校共育,構建“雙路徑”家庭運動計劃;通過微信群推送“運動視頻課”,傳播專業運動知識。
課堂提質:從“持久戰”到“閃電戰”
一是加強教學設計。全面推行“黃金40分鐘”教學法,將傳統40分鐘的知識講解科學壓縮至15分鐘精講,同時增設25分鐘互動環節,包括小組協作探究、情景模擬實踐等多樣化教學活動。
二是創新儀式感教育。系統實施“3分鐘啟動機制”,形成常態化儀式感教育。每天上午課前3分鐘開展“陽光晨曲”聯唱活動;下午則以班級為單位開展3分鐘“能量口號”提振活動,各班級設計獨具特色的學習口號。學生普遍反饋,聯唱和提振活動,能在3秒內完成從“休閑模式”到“學習模式”的有效切換。
三是構建反饋閉環。每節課嚴格預留5分鐘“知識快照”時間,要求學生進行課堂即時復盤。對比傳統教學模式,新教學模式效率及知識留存率得到顯著提升。
四是建立學習互助體系。創新性實施“1+1”學業幫扶計劃,選拔品學兼優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助教員”,在教師指導下定點幫扶低年級學生,每周開展3次課后輔導,促進教學相長,實現雙向成長。
教育溫度:從“點點星”到“燎原火”
一是構建全方位關愛體系。學校每月舉辦“集體生日會”,利用周末組織“研學實踐營”,邀請高校志愿者團隊開展“科技小課堂”,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在歡聲笑語中彌補親情缺失,讓留守學生的心靈得到滋養。
二是創新實踐育人模式。學校把菜畦打造成“生態實驗室”,讓運動場成為“陽光心理課堂”,把課間嬉戲升級為“社交實訓課”。在2025年“家校共育開放日”上,家長們驚喜地發現,學生不僅能條理清晰地講解蔬菜栽培技術,也能在籃球場上從容地展示“三步上籃”標準動作,還能自信地表達內心感受。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順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