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安市第五中學(以下簡稱吉安五中)是吉州城區的一所百年名校,毗鄰水巷、能仁巷歷史文化街區和儒林里特色商業古街,積淀了“追求卓越、堅守氣節”廬陵文化的深厚底蘊,形成了以井岡山精神為核心的紅色基因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辦學品位。

近年來,吉安五中因地制宜地將廬陵文化、紅色基因融入“和而不同、臻于美善”的辦學理念,各學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廣泛地將廬陵文化、紅色基因融入課程思政的項目式學習。學生在經歷解決一個個項目式問題的過程中,涵養精神品質,陶冶理想情操,極大地拓展了課程思政的內涵,提升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一、打通項目式學習的學科壁壘
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地將學科內容與思政元素進行拼貼,而是以學科內容為載體將兩者有機融合起來,是一項系統性的課程設計和入腦入心的育人實踐。

任何學科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所涉及的人、事、物等,都與人類歷史發展和文明演進息息相關,能對學生成長予以思想浸潤和情感熏陶。
吉安五中的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是主要的參與者,教師是學生參與的支持者、協助者、評價者。項目式學習內容可由教師個人向學科組、學科組向年級組(跨學科)、年級組向學校申報,形成教師、學科組、年級組、學校四個層級的項目式學習梯次。第一梯次注重課堂化,體現學科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第二梯次注重專題化,突出學科內容與思政元素的知識體系的縱向深入;第三個梯次注重專項化,注重多學科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體現項目的跨學科綜合性研究;第四個梯次注重品牌化,構建學校層面的大項目、重點項目,推出項目的精品成果。四個梯次分別成立項目式學習評估考核小組,負責項目式學習的持續推進。
在第三個梯次的項目式學習上,吉安五中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在小組中有各自的角色,每種角色互相配合、不斷輪換。如在“重走長征路”項目式學習中,有的學生在地理教師指導下設計由秋收起義到井岡山會師再到長征為主線的活動路線,運用A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講解沿途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有的學生在歷史教師指導下,設計“黨史百年”專題,講解長征過程中的重大戰役和歷史事件;有的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制訂合理的行軍計劃并組織拉練活動;有的學生在物理教師的引導下,開展“長征油燈的光能轉化效率”實驗,通過查閱資料、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煤油燈效率僅12%”的結論,并與現代節能技術進行對比,講解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有的學生在黨員教師的協助下,擔任“長征指導員”,設計并講解“戰地黨課”……3小時徒步行軍12公里的“重走長征路”項目式學習,就是不同角色體驗的一次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也是對學生研究能力、組織能力的一次全面檢查,還是對學生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和意志品質的一次綜合性檢驗。
在第四個梯次的項目式學習設計上,吉安五中打通學科壁壘,將不同學科的知識串聯起來,構建一個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問題的情境,開發諸如“紅色心力量”項目式學習等多學科融合的研究型課題,進行校本化研發,列入學校課程建設內容。這些課題既有學科內部的課題,又有跨學科、跨學段的課題。
二、挖掘項目式學習的思政素材
吉安既是人文薈萃之地,其名字蘊含了“吉泰民安”的美好寓意,作為吉安地標性的廬陵文化,以其深厚的儒家底蘊、崇文重教的傳統和獨特的地方風俗影響深遠;地處吉安的井岡山又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關鍵起源地之一,孕育了深厚的紅色基因。挖掘這些地域資源中的思政元素,是推進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節和舉措。
吉安五中充分發揮所在地的區域優勢,一方面鼓勵教師從學科知識的形成背景、發展歷程、現實狀況和未來趨勢等方面為學生挖掘思政元素;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從廬陵文化、紅色基因等地域文化中為學生挖掘蘊含的使命感、責任感、奮斗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并分析問題。在教學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滲透這些育人元素,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家鄉、了解中國,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學校相繼開發了“紅色故事我來講”“紅色創意繪山河”“紅色話劇我來演”“紅色故事爸爸團”“探尋身邊的紅色密碼”等紅色基因系列和“追求卓越”“堅守氣節”“崇文重教”“傳揚家風”等廬陵文化的項目式學習課題。開發了“水巷·善”文化課程。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深入挖掘水巷的歷史文化內涵,將其與紅色文化有機結合。通過文化認同,學生掌握了水巷歷史脈絡與紅軍駐地變遷史,了解家鄉的歷史變遷和紅色文化底蘊;在品德培養方面,踐行“善”文化價值觀,傳承奉獻精神,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創新層面,嘗試運用AI活化紅色記憶,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在傳承紅色基因系列的課題中,學生積極收集紅色故事素材,通過查閱書籍、采訪長輩、觀看紀錄片等方式,深入了解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以繪畫、手工、文創、紅色非遺產品等形式,將紅色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如紅色主題的書簽、明信片;編寫劇本、排練話劇,通過沉浸式的話劇創作與展演,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傳承紅色基因。

三、建立項目式學習的測評體系
推動工作,測評體系要先行。測評是工具,更是指導、激勵和反饋。 一個富有正能量的測評體系,無疑是推動工作的助力器。
吉安五中的項目式學習,倡導各學科教學與廬陵文化、紅色基因進行“三融合”:一是目標融合,包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二是內容融合,包括文化傳承、紅色經典、時代價值;三是方法融合,包括項目式學習、情境體驗、數字化賦能。這“三融合”列入教師日常教學的考核內容,同時提出“思政元素滲透指數”概念,為“思政元素滲透指數”賦值量化積分:思政元素滲透指數=廬陵文化、紅色基因滲透深度×學科權重×實施創新度。
其中,廬陵文化、紅色基因滲透深度依序賦值5至10分,學科融合權重為文科0.8、音體美為0.9、理科為1。在教學方法創新程度的系數上,傳統方法為0.8、混合式方法為1、沉浸式方法為1.2。在完成項目式學習后,該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思政元素滲透指數”得6至7分為合格,7至9分為良好,9分以上為優秀,計入教師個人、學科組、年級組、學校學期和學年考評內容。教師個人接受學科組或年級組考評,獲優秀考評者被推薦到學??荚u;學科組或年級組接受學??荚u,按教師個人、學科組或年級組評出學期、學年優秀等次獲得者,所獲榮譽列入學校綜合評估考核內容。
有了完整的測評體系,吉安五中課程思政的項目式學習有了持續開展推進的機制保障,助力項目式的主題學習活動打破學科邊界、教室邊界、知識邊界,思政育人呈現出新氣象、新局面。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