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6-0157-04
[Abstract] Under thebackgroundofhigher educationreform,itisof great significanceto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andaestheticeducationintocheerleading teaching incoleges.Moral educationaims toguide students toestablishcorrect values,and inthe process ofcollectivecooperationand challenge incheerleading,exercise students' teamwork spirit andtenacious will Aesthetic education aims to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ies through music selection,dance movement exercises and stage setting arrngement.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herleading teaching,such as single teaching content,lack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lowstudent participation,one-sided evaluation.To this end,solutions canbe taken through designing comprehensive courses, strengthening teacher training,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dependently,establishing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dual improvementof students'ideological,moralandaesthetic literacyincheerleading learning,and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Collge cherleading teaching;Moral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All-round development
在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定位。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扮演著關鍵角色,承擔著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根本任務。啦啦操作為一項集體育與藝術于一體的特色運動,在國內外具有極高的認可度,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備受矚目。德育與美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郝一甲在研究中指出,德育是塑作者簡介:彭建俠(1983一),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造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石,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道德準則。而譚嗣鈺等人[2]在研究中提到,美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鑒賞和創造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研究表明,將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相互融合于高校的啦啦操課程之中,是契合教育演進規律的必然趨向。借助此類整合,該教學活動對于豐富與拓展啦啦操教育領域的理論基礎及精神實質具有顯著促進作用,能夠促使學生在習得花式操演技藝之際,有效增進倫理素養與審美鑒賞力的整體層次,進而推動社會廣泛涌現具備德行與才能的杰出人才。
1德育與美育在高校啦啦操教學中的重要性
1.1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在高校啦啦操教學中,德育對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作用顯著。啦啦操是團隊運動,成員從基礎動作練習到復雜套路編排,都需要緊密協作。例如,在高難度托舉動作中,雙方信任配合至關重要,這能讓學生領悟個人與集體的關聯,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訓練時,學生常面臨高強度訓練與傷病困擾,克服動作困難的過程培養了他們的堅韌精神,助力其在學習生活中積極面對挑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在比賽表演中,學生遵守規則、尊重他人,能夠養成規則意識與道德素養,為成為有擔當的公民奠定基礎[3]
1.2美育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
在高校啦啦操教學中,美育對學生全面發展意義重大,尤其在提升審美與藝術素養方面效果顯著。啦啦操與音樂緊密相連,學生要根據主題和動作選擇適配音樂,像青春活力主題選動感流行曲,通過把握節奏讓舞蹈與音樂融合,提升音樂鑒賞力和節奏感。舞蹈動作也是美育的關鍵,學生學習多種舞蹈元素,如練習爵士舞時注重身體控制和動作細節,提升肢體協調性與表現力,學會創造美。此外,學生參與服裝、道具設計和舞臺布置,依據主題搭配,考慮燈光等元素營造氛圍,將美學理論用于實踐,進一步提升藝術素養。
1.3德美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高校啦啦操教學中,德育與美育攜手,助力學生全面成長。德育是美育的思想源泉,學生在啦啦操訓練中塑造的堅韌、協作與責任感,會影響他們對美的感知。例如,團隊意識強的學生在創作時,會從整體和諧出發,兼顧動作、表情等,盡顯大局觀與奉獻精神。美育則是德育的生動載體,音樂、舞蹈和服裝道具能觸動學生內心,讓德育潤物無聲。正能量音樂會引發情感共鳴,舞蹈動作能展現出團結等品質,加深學生理解。在比賽和表演中,學生既要以藝術素養展示審美,也要秉持正確價值觀,尊重規則與他人。如此一來,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齊頭并進,成為德藝雙馨的全面發展人才[4]。
2高校啦啦操教學中德育與美育元素的缺失問題
2.1啦啦操教學內容單一,缺乏德育與美育結合
當前,高校啦啦操教學在內容設置上存在諸多弊病,既單調乏味,又與德育、美育融合不足。多數高校的啦啦操教學,僅圍繞基本動作反復訓練。就拿花球啦啦操教學來說,只教授持花球的基本手位、步伐,如高位托舉、交叉步等,忽略啦啦操背后的文化底蘊,沒有挖掘團隊協作、拼搏奮進等德育元素,也不與美學原理結合,導致學生審美能力提升艱難。在舞蹈編排環節,教師常傳授常規舞蹈組合,缺乏創新和個性化設計,不引導學生依據不同主題、情感創作,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藝術表現力。例如編排校園主題啦啦操時,完全可以融入團結友愛等德育元素,結合美學原則展現校園生活,但實際教學很少踐行。
此外,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嚴重脫節。啦啦操本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時代精神,通過表演傳遞正能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然而當下教學對此鮮有關注,學生難以將所學與實際生活關聯,德育與美育難以有效滲透。這種單一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還制約了學生在思想道德和審美藝術方面的成長[5]
2.2啦啦操教師專業素養不足,影響教育效果
在高校啦啦操教學中,教師專業素養會直接影響教育成效。但當下部分教師專業素養欠佳,嚴重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專業知識層面,一些教師對啦啦操的掌握不全面、不深人,僅熟悉常見動作和套路,對發展趨勢、前沿技術及風格流派缺乏了解。國際賽事不斷涌現新技巧和表演形式,若教師不更新知識,就無法向學生傳授新理念和技術,進而限制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
在教學方法上,部分教師手段單一、缺乏創新,慣用示范一模仿模式,注重機械練習,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興趣激發。這既無法滿足能力較強學生的需求,也讓基礎薄弱的學生難以跟上進度,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教師對德育和美育的理解、融合能力不足,未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缺乏融入意識與方法,訓練時只注重動作規范,忽略了品德培養和審美提升,導致教學教育價值降低]
2.3啦啦操教學學生參與度低,缺乏對德美教育的認同
在高校啦啦操教學中,學生參與度低、對德育和美育缺乏認同,嚴重阻礙了教學目標的達成。課堂上,部分學生訓練被動,團隊協作練習時交流少,缺勤情況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一是教學內容和方式枯燥,單一動作訓練和陳舊教學法難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二是學生對課程價值認知不足,未意識到其蘊含的德育和美育價值。低參與度導致學生對德育和美育缺乏認同。訓練時,即便教師強調團隊精神等德育內容,學生因未全身心投人,面對困難多選擇逃避抱怨,難以接受教育理念。美育方面,學生將啦啦操當作任務,無心感受舞蹈、音樂、服裝道具中的美學元素,更別提創造美。提升高校啦啦操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提高學生參與度,增強他們對德育和美育的認同,讓學生主動投入,充分感受并認可啦啦操教學中的多元價值。
2.4啦啦操教學評價片面,忽視德育與美育成果考量
當前,高校啦啦操教學評價體系片面性顯著,過度側重技能與成績,忽視了德育和美育成果。在評價時,高校大多將學生的啦啦操技能掌握程度作為核心指標,關注復雜動作完成的精準度、動作組合的記憶與執行情況,考核以技能展示表現為依據打分,雖能體現運動能力,卻偏離了多元教育目標。同時,比賽成績也是重要依據,學校和教師常以比賽名次評判教學成效,忽略學生參與過程中的成長,尤其是德育和美育方面。在德育成果考量上,學生在訓練和比賽中展現的團隊協作、面對挫折的態度以及規則意識等,都未得到足夠重視。例如,積極協調團隊矛盾的學生,未因優秀品德獲得額外肯定。美育方面,學生在舞蹈編排的創造力、音樂與動作融合的理解、舞臺表演美學的把握等,也未在評價中充分體現。如此片面的評價體系,致使教師教學重技能訓練,輕德育美育培養,學生也將更多精力投入技能提升和成績追求上,讓啦啦操教學難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阻礙了德育與美育在教學中的深度融合與有效實施。
3高校啦啦操教學協同融入德育與美育元素的有效路徑
3.1設計啦啦操教學綜合課程,融入德育與美育內容
為有效解決高校啦啦操教學中德育與美育元素缺失的問題,設計融入德育與美育內容的綜合課程十分關鍵。
首先,創新課程內容設計。突破傳統局限,不局限于技能訓練。增加啦啦操文化史講解,例如介紹啦啦操起源于早期的體育賽事助威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團隊配合、互相激勵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從中感受團隊協作、拼搏進取的精神,接受德育熏陶[7]。同時,深人剖析不同風格啦啦操的美學特點,像街舞啦啦操,動作充滿力量感與節奏感,其快速的動作切換、夸張的肢體表現展現出獨特的線條美;而爵士啦啦操,在音樂選擇上多運用節奏多變、旋律豐富的爵士樂,從動作的線條美、節奏美,到音樂的旋律美、和聲美,培養學生審美感知。
其次,結合熱點選取主題。在重大節日、社會熱點事件時開展特色教學。比如國慶節編排愛國主題啦啦操,融入如五角星手勢、模擬升旗等象征國家繁榮的元素動作,選擇《我和我的祖國》等激昂的愛國音樂。學生在訓練技能時,不僅能提升操舞水平,還能深化愛國情懷,增強對德育的理解。在環保主題啦啦操編排中,通過模擬垃圾分類、用廢舊物品制作道具等獨特舞蹈動作和創意道具,展現環保理念,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思維,提升美育素養。
最后,強化實踐活動環節。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文化表演,培養服務意識和社會擔當。在表演籌備階段,學生自主設計服裝、道具,根據表演場地的大小、舞臺布局和觀眾年齡層次、興趣特點編排舞蹈,將美育知識應用于實踐。如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表演時,選擇舒緩、親切的音樂,設計簡單易學、充滿活力的動作,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通過這些實踐,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真正將德育與美育融入啦啦操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2加強啦啦操教學教師培訓,提高德美教育能力
高校啦啦操課程將德育與美育有機結合,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引領與推動作用,因此加強教師培訓至關重要。
首先,豐富培訓內容。培訓課程應涵蓋多學科知識,深化教師對啦啦操專業的認知,全面審查并分析現行技術動作、編排構思和賽事規范。邀請國內外知名啦啦操教練團隊舉辦講座和工作坊,使教師接觸前沿成果,提升實踐操作水平,同時加強德育與美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教育系統還應開展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培訓,幫助教師理解德育與美育的核心概念、實施途徑,以及在啦啦操教學中的整合方法,明確培養學生價值觀和審美能力的目標及實現路徑。
其次,優化培訓途徑。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多元化教育資源實施路徑。線上提供豐富的教學視頻、學術資料等,方便教師隨時學習;線下組織集中培訓、實地觀摩等活動,增強學習效果。
最后,建立考核激勵體系。定期對教師的教學效能和水平進行評價,全面評估其理論知識掌握和實踐技能應用情況。對于在教育實踐中積極踐行德美教育理念、取得顯著成效的教師,給予頒發榮譽證書、提供晉升機會或發放獎金等獎勵,激發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不斷提升德育與美育教學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啦啦操教師隊伍[8]。
3.3鼓勵啦啦操學生自主參與,增強實踐體驗
在高校教育中,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啦啦操鍛煉,強化實踐操作,對融合啦啦操教學與德育、美育意義重大。
首先,營造自主參與環境,轉變教學理念。教育界應推動教學理念從傳統主導型向引導型轉變,為學生創造寬松的自我管理空間。在啦啦操主題選定上,引導學生將知識、思想、社會熱點與個人興趣相結合,自主選擇表演主題,充分挖掘學生潛能,提升自我認知。例如,學生可圍繞當下環保熱點,結合自身興趣,確定以守護綠色家園為主題的啦啦操表演,激發參與熱情和創新思維。
其次,培養創新思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動作編排階段,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創造新穎的動作組合,尊重學生的自主觀點和創新思維,強化學生在啦啦操表演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編排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將不同舞蹈元素融入啦啦操動作,展現獨特風格。
再次,構建多元實踐平臺。高校應搭建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教學框架,開展豐富的校園啦啦操活動,如舉辦啦啦操文化月,涵蓋競技比賽、創意展覽、知識競賽等項目,吸引不同層次和興趣的學生參與。同時,加強校外資源對接,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文化和商業演出,拓寬實踐渠道。
最后,深化反思總結,提升綜合素養。學生在實踐活動后,應系統梳理感悟與不足,研究德育與美育結合的案例,從審美角度審視表演細節。例如,在集體操展示后,分析動作、表情如何傳遞團隊精神和正能量,持續提升綜合素養。通過這些舉措,在啦啦操訓練中更好地實現德育與美育的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9]。
3.4建立啦啦操教學評價機制,促進德美教育成效
構建科學化教學評估體系對提升高校啦啦操教育中的德育與美育成果至關重要,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豐富評價主體。打破傳統單一教師評價模式,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如在啦啦操訓練后,讓學生思考自己在團隊協作中的貢獻,以及對動作美感的把握程度,明確自身優缺點。開展同窗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相互學習,發現自身不足,提升審美與道德認知。同時,邀請家長和校外專業人員參與評價,綜合多方視角,使評價更加全面客觀。
其次,完善評價指標。改變僅以技能和競賽成績評價的方式,強化德育與美育評價指標。在德育方面,重點考察學生在訓練和競賽中的團隊協作精神、面對困難時的態度以及遵守規則的意識。例如,觀察學生在團隊訓練中是否積極溝通、面對高難度動作時是否堅持不解。在美育方面,關注舞蹈編創的創意、音樂與動作的協調性以及舞臺表現力,以準確分析學生道德與審美成長情況。
最后,優化評價方式。采用過程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方法。過程性評價貫穿啦啦操教學全程,關注學生日常訓練和實踐中的表現,如每次團隊訓練時的溝通協作情況、參與創意活動的積極性等,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在學期末或重要賽事結束后,進行終結性評價,全面評估學生整個階段的綜合表現。通過這種動靜結合的評價體系,精準評估德育與美育教學成果,推動高校啦啦操教學質量提升。
4結語
在高校的啦啦操教學中,融合德育與美育是教育發展和培育全面人才的必經之路。但當下教育領域常存在德美要素缺失的問題。通過綜合課程設計、強化師資、鼓勵學生實踐、構建科學評價體系等舉措,能有效解決這一困境,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學生在掌握啦啦操技能的同時,實現思想道德與審美素養的全面發展,持續推動教育體系升級。
參考文獻
[1]郝一甲.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德育與美育融合路徑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3(5):53-55.
[2]譚嗣鈺,楊飛帆.美育與德育互動融合—高校音樂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實現路徑研究[J]大眾文藝,2023(2):162-164.
[3]王永亮.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德育 + 美育\"課程育人實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43):77-79.
[4]周麗華,唐強.高校啦啦操課程思政的學理依據、三重維度與實踐路向[J].武術研究,2024,9(10):136-138.
[5]展燁,吳少帥,李達.美育視角下的高校啦啦操教學實踐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1):52-55.
[6]王曉敏,王恩祥.新時代美育與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啦啦操教學應用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5):84-87.
[7]陳娜.廈門高校啦啦操教學中美學滲透的調查與分析[J].內江科技,2022,43(12):134-135.
[8]許燕.高校啦啦操運動的德育價值與其實現途徑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24):146-149.
[9]宋波.高校啦啦操教學美育功能與實踐探究[J].青少年體育,2020(11):37-3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