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來說,加強作業管理不僅是“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現實需求,也是基礎課程改革的內在需要,更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手段。為此,學校應深入研究作業管理工作,綜合分析管理現狀,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工作內容與方式,從而提高作業管理質量。
“雙減”與作業管理概述
“雙減”指的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補充,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關鍵內容。每個學生都需要做作業,但如果作業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不僅會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也無法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強調要把握作業育人功能,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創新作業類型方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認真批改反饋作業,不給家長布置作業,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加強考核評價[1]。
一、“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管理理念不先進
調查結果表明,部分教師的作業管理理念較為落后。一方面,部分教師沒有深入了解“雙減”政策,片面地認為只要減少作業總量即可滿足要求,沒有通過有效手段提升作業質量。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沒有對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及管理理念進行深入探究,仍然堅持傳統的教學理念,作業管理工作效率較低。
(二)作業管理體系不完備
開展作業管理工作不僅是為了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更是為了提高教育水平與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但部分教師沒有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作業管理體系,導致作業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的隨意性。例如,各科教師沒有完善的交流討論機制,沒有明確作業管理目標、方法,各自布置作業[2],導致學生書面作業總量過多,學習壓力較大。
(三)作業設計能力不適應
作業設計是作業管理的關鍵內容,會影響到作業總量與作業質量,而部分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較低,無法達到減負、提質、增效的效果。首先,部分教師仍然堅持“唯分數論”這一理念,在設計作業時沒有綜合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已有經驗,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導致作業難度較大,很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其次,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傳統的作業形式,如一些教師仍然會為學生布置很多書面作業,忽視實踐性作業等,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但部分教師沒有結合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作業,導致一些學生覺得作業難度過大,一些學生覺得作業過于簡單,無法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
三、“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管理的理念
(一)素質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注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身心健康的保障。過多的作業會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為了落實素質教育,教師應深入了解素質教育理念,通過優化作業設計等方式減輕學生的壓力,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3]
(二)科學教育質量觀
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過多重復性作業、機械性作業不但不能提高教育質量,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開展作業管理工作時應堅持科學教育質量觀,分析如何通過多樣的作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需要綜合分析如何在減少作業總量的同時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如何讓學生通過作業獲取更多的知識與經驗,從而優化教育效果。
(三)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作業是給學生布置的,讓學生做作業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技巧、提高學習能力。但在應試教育等觀念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感受,作業布置不夠科學合理,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此,在開展作業管理工作時,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綜合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需求,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客觀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形式與內容,以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
四、“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管理實踐策略
(一)建立健全作業管理體系
為了更好地開展作業管理工作,教師應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以及《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等規定構建完善的作業管理體系,明確重點內容,增強作業管理的規范性與標準性。第一,明確作業管理目標。目標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可以為作業管理工作提供指引,因此,教師需要明確目標,如作業總量控制目標、作業設計質量提升目標等,并確保這些目標與學校的教育方針以及教學目標一致。第二,明確作業管理原則。在構建作業管理體系時應明確管理原則,如科學性、合理性、多樣性、針對性等原則。其中,科學性原則強調在設計作業時要遵循教育規律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合理性原則強調在設計作業時要合理把控作業總量,確保學生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多樣性原則強調要將書面作業、口頭作業、探究作業、實踐作業等多種類型的作業結合起來;針對性原則強調在設計作業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5]。第三,完善教師交流制度。各科教師應共同制定作業交流制度,在討論過程中明確各科教學要求,將各科作業的總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第四,完善作業管理制度。教師應結合相關政策以及學校規定制定作業管理制度,優化作業設計、批改、反饋等環節,充分展現作業的價值。第五,完善作業評價制度。加強作業評價可以讓教師了解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為此,應將學生評價、家長評價、其他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充分征集各方面對作業設計的意見與建議,為后續工作奠定基礎。
(二)加強總量、質量以及類型管理
作業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作業總量、質量以及類型管理,教師應提高對這些環節的重視程度,通過有效手段優化作業管理的效果。
1.加強總量管理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嚴格控制作業總量,避免書面作業占據學生過多的時間,確保學生在完成作業后能夠擁有足夠的休息、娛樂時間。教師應根據政策要求調控作業,如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完成書面作業的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同時,教師應合理把控周末、法定節假日以及寒暑假的書面作業時間總量。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目標以及教學要求精簡作業,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
2.加強質量管理
提升作業設計質量是優化作業管理效果的關鍵途徑,因此,教師需要將作業設計作為研究重點,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符合學生學習規律且能夠展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性作業,增強作業的合理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需求,根據實際情況精準設計作業內容,合理把控作業難度。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設計創新性作業,為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計基礎性作業,通過不同作業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共同進步。同時,教師之間需要多探討、多交流,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能力。
3.加強類型管理
在“雙減”背景下進行作業管理,教師不僅需要減少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還需要豐富作業類型,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設計書面作業的同時設計一些口頭作業,讓學生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讓家長了解作業內容,并參與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觀察、實驗或社會調查,增加學生的勇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設計一些合作探究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探究、共同完成作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可以設計一些跨學科作業,讓學生利用多個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完成作業,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6]
(三)做好作業批改反饋工作
布置作業是為了讓學生溫故知新,所以在開展作業管理工作時,教師應做好作業的批改反饋工作,充分展現作業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全面評估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做好反饋工作,既要指出學生作業中的正確部分,予以肯定,增強學生的信心,也要指出學生作業中的錯誤部分,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教師需要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反饋方式,如書面反饋、口頭反饋、在線反饋等。其中,書面反饋指的是直接在書面作業上進行批注,指出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反思自我;口頭反饋指的是在課堂上指出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并詳細講解相應的知識點,為學生答疑解惑;在線反饋指的是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
(四)完善家校聯動機制
無論是“雙減”政策的落實還是作業管理工作的開展都需要家長的理解與幫助,因此,教師在開展作業管理工作時需要實現家校聯動。一方面,教師應通過有效手段營造濃厚的家校聯動氛圍。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向家長傳遞“雙減”政策的內容、要求以及意義,增進家長對“雙減”政策以及作業管理的了解,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或是通過建立家校聯系平臺等方式,多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形成與學校互動的意識,并積極配合作業管理工作,從而促進“雙減”政策的落實。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多聽取家長的意見與建議,根據實際情況優化作業管理。例如,教師可以讓家長觀察孩子做作業的情況,如做作業的狀態、完成作業的時間等,并引導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對作業的想法。之后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讓家長對作業總量、作業質量以及作業類型等方面打分,教師根據結果分析作業管理效果,并不斷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五)通過課后服務實現減負提質
在“雙減”背景下,學校開始為學生提供延時服務,加強了課后輔導。基于此,在進行作業管理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后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從而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教師需要明確課后輔導的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能力制訂合適的作業輔導計劃,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還需要明確課后輔導的內容,如分析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后輔導時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講解,提高學生做作業的效率。
結語
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作業管理工作有利于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作業管理,根據素質教育理念、科學教育質量觀以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健全作業管理體系,為作業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加強作業總量、質量與類型等方面的管理,增強作業合理性與針對性;做好作業批改與反饋工作,展現作業價值;完善家校聯動機制,讓家長參與到作業管理當中,從而優化作業管理效果,促進“雙減”政策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冉崇新.“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作業管理[J].天津教育,2022(12):86-88.
[2]林榕.基于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校本作業“三基”動態循環研發與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4(28):8-10.
[3]方曉燕.““雙減””背景下小學作業管理的挑戰與應對策略[N].科學導報,2024-06-07(B03).
[4]張娟.“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作業管理的調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4.
[5]吳立寶,李靜雯,萬浩一,“雙減”政策下中小學作業管理的困境與優化[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4(2):98-102.
[6]楊旭旭.減負背景下小學生家校協同作業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24.
[7]張建祥,張昆.鄉村學校作業管理改革實踐探索[J].甘肅教育,2024(8):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