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不僅包括自然地理(主要揭示各類地理元素與地球環境的重要關系),還包括人文地理(深度剖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空間的相互作用)。研學旅行,是一種教學和旅行相結合的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實地觀察等形式,將所學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如今,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為此,教師需要及時創新,為學生的地理學習開辟新的途徑,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學科知識,提升地理學習能力。
一、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的開展價值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夠從內在驅動學生深入探究學科知識,挖掘知識內涵,領略學科獨特魅力,同時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學旅行課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深入真實的地理環境,使學生能夠從實際的角度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地理學科知識,為學生未來的地理學習提供有效保障。
(二)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地理學習視野
課堂學習盡管能夠幫助學生夯實學科基礎,但是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組織學生前往不同的地點開展高中地理研學活動,教師能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類型的地理環境,感受不同的地貌特征,進而有效拓寬學生的地理學習視野,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同時使學生對地理學科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眾所周知,社會是人的集合體。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學生也需要肩負起一定的責任,成為建設社會的核心力量。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的開展,不僅能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知識,切實了解不同的地理環境因素,還能啟發學生對人文地理進行深度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走進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感知其中的人文氣息,從地理學習的角度深入挖掘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探究社會發展情況。這可以提高學生對社會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的開展路徑
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具體策略,切實有效地開展地理研學旅行課程,進而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地理學習指導,使學生從實際角度出發,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通過研學旅行課程,優化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拓寬高中地理教學途徑,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思路,從而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學的育人效果。
(一)制定研學旅行目標,開啟研學旅行
制定詳細的目標是開展研學旅行課程的前提,其不僅能為整個研學旅行指明正確的方向,使教師和學生都不會出現教學、學習重心偏移的問題,還能促進學生明確學科學習的重點,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從而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幫助教師緩解教學壓力[2]。除此之外,研學旅行目標的制定能夠降低地理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化抽象的地理知識為具象的內容,有效建立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師需要結合所教授的高中地理知識內容,制定相關的研學旅行目標,同時考慮對學生各方面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提升目標的可行性,確保后續階段研學旅行活動的順利開展,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常見地貌類型”為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探究不同地貌類型”為核心,意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風沙地貌的主要特征,使學生能剖析地貌的形成原理,同時明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原因,能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自然景觀形成過程,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基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教師能明確本次教學的重點內容,即不同地貌特征。隨后,教師要組織學生探討本次課程相關的研學旅行目的,制定出“觀察不同地貌類型,明確地貌特征”研學旅行目標,做好研學旅行的初步準備。緊接著,教師需要根據所教授的學科知識,以“喀斯特地貌 $$ 河流地貌 $$ 風沙地貌”順序規劃詳細的研學旅行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選取一些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地點,以降低學生地貌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轉化為實際景象,如:針對喀斯特地貌,教師可以選取桂林漓江景區,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段,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同時通過深入剖析其形成原因,加深學生對地貌的認知。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在研學旅行開始之前,要求學生自行搜集、整理研學地點的相關地理資料,在對研學地點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高效進行實地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地理研學效率。
(二)落實研學旅行指導,深化地理認知
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教師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重要作用[3]。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單向灌輸的形式,未給學生提供及時的指導,導致學生的疑惑無法得到及時解決,進而影響學生地理素養的綜合發展。對此,教師需要落實高中地理研學旅行指導,及時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促進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全面認知,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有效整合在一起,不斷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五章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為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聚焦“探究環境問題”,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深入分析環境問題的類型及表現,讓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概念有初步認知,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有效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形成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先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關于環境問題的紀錄片,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初步認識到當前環境問題的嚴峻性。隨后,教師要組織相關的研學旅行,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進一步感知社會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分別對城市和鄉村展開研學,讓學生全面了解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1)城市研學旅行。考慮到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教師可主要引導學生探究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并為學生提供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如,當學生不知道如何開展水體污染測量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關于水體污染測量工具的使用操作步驟和測量原理,并全程觀察學生的使用情況,及時對學生的錯誤操作進行糾正,確保水樣數據測量的準確性。(2)鄉村研學旅行。由于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鄉村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對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去鄉村地區實地觀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方面的生態破壞現象。例如,針對水土流失現象,教師要組織學生觀察因水土流失而裸露的地表,使學生對水土流失產生直觀體會,引導學生通過走訪調查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并為學生適當講解植被根系固土的原理,解答學生對植被與土壤關系的疑惑。
(三)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地理學科教學中,教師通常以教材為載體,通過講授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出現被動、消極學習的情況,師生關系逐漸僵化,甚至使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產生了抵觸心理,這不利于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4]。對此,教師可以結合高中地理知識,開展相關的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在研學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地理學習體驗,以此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學習,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優化師生關系。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第一節“植被”為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圍繞“探究植被”展開,旨在引導學生掌握植被的類型和特征,初步理解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學生綜合認識自然環境,初步形成對自然環境的整體認識,為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運用思維導圖,為學生展示本次研學旅行所涉及的知識的框架,讓學生能直觀明確研學旅行的重心,更好地把握研學重點,從而提升研學效果。接著,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地理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如下學習活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活動一:小組需要根據教師所展示的地圖,分別選取某一區域進行實地考察,并根據實際情境,細化地圖上的內容,如標注不同植被分布的范圍,記錄植被的類型等,從而不斷深化對整體地理空間的認知。
活動二:小組需要在選取的區域內,進行分工合作,搜集不同植被的樣本,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植被的名稱、生長環境、形態特征等,制作一本地理植被觀察手冊。
活動三:小組成員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如Arc-GIS軟件、衛星地圖等,確定選取區域的范圍,提取出區域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信息,共同探討植被與地形環境之間的關系。
在小組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后,教師應要求每個小組的組長輪流匯報小組活動的成果,彼此交流研學旅行中的心得體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與植被相關的地理知識,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與進步。
(四)科學實施研學評價,展示研學成果
實施教學評價,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參考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展開評價,以此明確自己的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的過程,及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整體教學結構[5]。高中地理教師可以根據科學的評價標準,對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促使學生通過展示研學的成果,收獲更多的地理知識內容,提升邏輯思維。
例如,教師需要從研學旅行過程和研學成果兩個方面,為學生建立全面的地理評價體系,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真實地理學習水平。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教師應主要關注學生的研學旅行狀態、活動參與度、小組合作任務完成情況等,明確學生是否做好研學旅行的準備,檢驗學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研學旅行中,讓研學旅行的育人成效能夠發揮到極致。在研學成果方面,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展示狀態和對所學地理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程度,仔細審閱學生的研學成果,觀察學生是否認真進行實地考察,是否能在研學旅行中有效培養地理探究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豐富評價的主體,改變以教師作為評價主體的現狀,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的方式對自己的研學表現、研學成果形成更全面的認識,以增強評價內容的客觀性,發揮評價的價值,進而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領域的改革發展,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是教師提升地理教學成效的必然要求,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地理學科綜合素養的發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開展研學旅行課程,優化地理教學思路,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究欲,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認知水平,在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推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整體上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瑞龍.高中地理教學中研學旅行的設計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3(19):9-11.
[2]尤芳芳.研學旅行課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2(25):12-14.
[3]鐘金香.淺談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J].地理教育,2019(增刊2):7-8.
[4]冒海軍,研學旅行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構建[J].學苑教育,2023(10):19-21.
[5]曲李芳.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學旅行的實踐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