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關鍵環境。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愛國情感、民族精神、道德品質等思政元素,能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知識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積極正面的價值引導。然而,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思政教育融入實踐仍面臨挑戰。一方面,部分教師在思政教育融入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的緊密聯系,導致思政教育內容顯得生硬、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在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時,缺乏深度和廣度,未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豐富資源,導致思政教育融入的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在課堂中自然、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避免生硬說教,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提出通過深入挖掘文本思政元素、注重情感教學、開展多樣化思政教育活動,構建生動有效的教學模式,助力學生語文素養與道德品質同步提升,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精選文本,凸顯思政主題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承載著特定的教育意義。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挑選富含思政元素的課文,以凸顯思政主題,實現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2]。
1.年齡適應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認知能力和情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在選擇課文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確保所選內容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選擇一些簡短、生動、易于理解的寓言故事或童話故事,如《小貓釣魚》等,通過故事中的情節和角色,引導學生理解勤奮、專注等品質的重要性。對于高年級學生,則可以選擇一些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課文,如《狼牙山五壯士》等,通過講述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深入挖掘文本思政元素,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是語言文字知識學習的工具,更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如愛國情感、道德品質、人生哲理等,對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因此,教師應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2.思政元素豐富性
在挑選課文時,教師還應注重其中思政元素的豐富性。例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通過講述雷鋒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事跡,激發學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社會責任感;而《金色的魚鉤》一文,則通過老班長舍己為人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質。這些課文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還能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集體意識。
(二)巧妙設問,啟發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巧妙設問,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思考其思政內涵。這些問題應具有啟發性、針對性和開放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3]。
1.啟發性問題
啟發性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思考,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例如,在教授《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教師可以提問:“雷鋒叔叔做了哪些好事?如果你是雷鋒,你會怎么做?”這樣的問題既能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又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助人為樂的精神。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雷鋒精神的核心價值,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雷鋒精神。
2.針對性問題
針對性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課文中的思政元素,避免產生誤解。例如,在教授《金色的魚鉤》時,教師可以提問:“老班長為什么寧愿自己挨餓也要把食物留給戰士們?這種行為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示?”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老班長舍己為人的精神內涵,培養感恩和奉獻品質[4]。同時,這些問題還能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關注他人的需求,學會為他人著想。
3.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你是五壯士之一,在面臨生死抉擇時,你會怎么做?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但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會革命精神,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二、注重情感教學,培養道德情操
情感,作為人類精神世界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連接知識與道德的橋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情感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載體,更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徑。通過朗讀、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多種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文本中的情感世界,從而在心靈深處種下道德的種子[5]
(一)朗讀體驗,感悟情感
朗讀,能夠讓學生在聲音的節奏與韻律中,深入地理解文本傳遞的情感。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聲音與文本的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以《懷念母親》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讓他們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思念和感恩之情。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先示范朗讀,用真摯的情感和抑揚頓挫的語調,將學生帶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隨后,鼓勵學生自主朗讀,讓他們在朗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動,并適時引導學生思考文本的情感內涵,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文本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情感理解。通過朗讀,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在情感的共鳴中,培養孝順之心和感恩之情。
(二)角色扮演,身臨其境
角色扮演是一種富有創意和情感投入的教學方式,強調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親身體驗文本表達的情感。通過角色扮演,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在情感的體驗中,培養勇敢、堅韌等品德[6]。以《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白求恩大夫和其他醫護人員,模擬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白求恩大夫不顧個人安危,堅持在手術臺上救死扶傷的場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道具和場景,營造逼真的情境氛圍。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明確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變化。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白求恩大夫的英勇無畏和無私奉獻精神,感受到在生死關頭,醫護人員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樣的情感體驗,能夠激發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職業的敬畏,從而培養他們勇敢、堅韌等道德情操。在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享,讓他們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感悟。
三、開展多樣化思政教育活動,拓寬學生思政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結合學校、社會等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動。這些活動旨在拓寬學生的思政視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
(一)紅色文化之旅:傳承革命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承載著黨領導人民的奮斗足跡,記錄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遺址,是一種直觀而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7]
1.實地走訪與現場教學
教師可以提前規劃好行程,帶領學生實地走訪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遺址。在現場,通過參觀展覽、聆聽講解、觀看紀錄片等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革命歷史的厚重與偉大。教師可以適時地提出“革命先烈為什么能夠為了理想和信仰付出生命?”“他們的精神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啟示?”等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深化學生對革命精神的理解。
2.互動體驗與情感共鳴
在參觀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互動環節,如模擬戰斗場景、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與無畏。同時,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通過情感共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3.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通過紅色文化之旅,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新時代青少年的使命和擔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革命精神傳承下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革命精神,如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志愿服務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傳遞愛心與溫暖
志愿服務活動是一種有效的社會實踐方式,它能夠讓學生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學會關愛社會、奉獻愛心,培養社會責任感。
1.社區清潔與環保宣傳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清潔活動,如清掃街道、清理垃圾等,讓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奉獻的意義。同時,結合環保主題,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如制作環保海報、發放環保手冊等,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成為環保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2.助老助殘與關愛弱勢群體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助老助殘活動,如陪伴孤寡老人、為殘疾人提供生活幫助等,讓學生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和價值。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還能讓他們更加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增強社會責任感。
3.社會實踐與公民意識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現象和問題,增強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同時,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讓他們學會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發展,成為有擔當、有愛心的公民。
四、案例展示:《我的戰友邱少云》教學實踐
(一)文本解讀,理解英雄精神
《我的戰友邱少云》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政教育意義的課文,通過講述邱少云烈士在戰斗中為了整體勝利而英勇犧牲的故事,展現了其英勇無畏和嚴守紀律的精神。在教學初期,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細致解讀,通過逐段分析、關鍵詞提煉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邱少云在烈火中堅守紀律、英勇犧牲的壯舉。隨后,教師結合歷史背景和人物生平,進一步闡釋課文的精神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英雄崇拜之情[8]
(二)角色扮演,親身體驗英雄偉大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分別扮演邱少云、戰友等角色,模擬邱少云在烈火中堅守紀律的場景,通過對話、動作等方式再現當時的緊張氛圍和英雄壯舉。通過角色扮演,學生不僅更直觀地理解了邱少云烈士的英勇無畏,還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英雄的偉大,進一步激發了其學習英雄、爭做英雄的熱情。
(三)紅色故事會,拓展思政視野
結合學校的“紅色故事會”活動,教師鼓勵學生搜集更多革命英雄的故事,進行分享交流。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書籍、觀看紀錄片、采訪老兵等方式,了解不同革命英雄的事跡和精神,然后在班級或學校范圍內進行分享。這一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還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政視野,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革命歷史,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結語
通過深入挖掘文本思政元素、注重情感教學、開展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教學模式為小學語文課堂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實踐路徑。未來,小學語文教師應繼續探索和創新,將思政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成長需求,因材施教,讓思政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參考文獻]
[1]江鵬.小課堂大思政:思政教育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J].名師在線,2023(31):53-55.
[2]陳顯棟.實踐課程思政與小學語文教育有效結合的探討[J].成才,2023(19):22-23.
[3]董阿婷.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小學語文融入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23):52-53.
[4]張逸凡,晉敏.思政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探究[J].學園,2023,16(3):53-55.
[5]陳開國.思政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21):70-72.
[6]陳少華.文以載道潛移默化:小學語文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策略探討[J].新教師,2022(12):70-71.
[7]滕云,汪娟.課程思政背景下小學語文滲透紅
色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文匯,2022(7):41-44.[8]崔世峰.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實踐策略[J].教育文匯,2024(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