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核心素養是新課標背景下的關鍵目標之一,也是新課改中極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本質。數學建模作為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是指對現實問題進行數學抽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用數學方法構建模型解決問題的途徑。開展數學建模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掌握高效、科學的解題方法,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學生在建模過程中能夠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和探究數學知識的熱情。
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的價值
(一)有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
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包含較多抽象、復雜的知識內容,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能幫助學生運用建模方法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識,降低知識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1]
首先,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可以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新思路,使學生結合科學原理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分析數學知識,將抽象概念置于具體情境中,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提高應用能力。其次,高中數學涉及大量理論性內容,教師在講解數學概念時滲透數學建模思想,有助于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攻克理論學習的難點,更高效地吸收知識。最后,滲透數學建模思想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多角度認知能力。數學建模思想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全面把握數學知識,從而降低抽象知識的學習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有利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有利于學生遷移應用數學知識,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學習水平。第一,數學建模本質上是一種問題解決方法。在數學建模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鼓勵他們將數學知識遷移應用于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教學方式拓展了教育場景,可以為學生創造知識鞏固與應用的情境,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提升其知識應用水平[2]。第二,數學建模思想代表了一種科學的解題思路。教師在教學中滲透這一思想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系統訓練學生解題思維的過程,這對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二、將數學建模思想滲透于高中數學教學的方法
(一)完善數學建模步驟,掌握有效建模技巧
教師要結合具體問題,指導學生理解數學建模的基本步驟,掌握科學有效的建模技巧。第一,教師應深入探究數學建模思想,明確數學建模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借助系統的訓練,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清晰的建模思路,能夠嚴格按照建模步驟完成學習任務,從而保證學習效果。第二,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學生充分理解數學建模思想,掌握選擇與構建模型的方法,并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圖像繪制等操作。第三,教師應根據數學建模任務的難度,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建模活動,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梳理復雜抽象的知識點,從而培養數學建模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3]
例如,函數是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板塊,也是滲透數學建模思想的關鍵內容。在函數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數學建模思想解決問題。以“體重與脈搏的關系”這一函數問題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下教學流程,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建模的步驟。
步驟1:自主預習。課前,教師將與“體重與脈搏”相關的問題和學習資料發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預習。學生需結合已學的函數知識分析問題,從資料中篩選有效信息,初步形成運用數學建模思想解決問題的思路,為后續分析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步驟2:問題設計與意圖說明。教師可在引導性問題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如:(1)什么是脈搏?如何表示脈搏的快慢?(2)現實生活中測量脈搏的方法有哪些?(如使用醫學儀器或中醫號脈)如果不采用這些方法,你能否僅根據一個人的體重推測其脈搏?
設計意圖:問題(1)作為前置補充,旨在普及生物學知識,減少學生運用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障礙,提升其模型分析與構建能力。問題(2)旨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重與脈搏的關系,聯系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數學建模創造契機。
步驟3:模型構建與選擇。教師給出不同動物的體重和脈搏數據,要求學生任選一種動物構建模型,分析體重與脈搏是否存在直接關系。
步驟4:繪制圖像,得出結論。在建模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函數知識,自主利用信息技術繪制體重和脈搏的散點圖,并結合圖像分析得出結論。
(二)組織實踐活動,培養綜合應用能力
教師應通過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明確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從知識應用的角度出發,深入分析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積極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借助數學建模思想的優勢,引導學生利用建模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第二,緊扣時代背景設計活動內容。教師應選取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現實問題等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題,確定活動目標和任務,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其在運用建模思想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應用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發展。第三,注重建模思維的培養。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建模解題思路,確保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方向正確、內容完整,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4]
例如,在“隨機事件與概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構建數學模型,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集合運算等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隨機事件,在建模過程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數學綜合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自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設計數學建模方案。這種方式能夠將隨機事件與概率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在綜合實踐中有效完成建模學習。
又如,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是反映社會和自然規律的基本數學模型,在現實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教師在講授數列知識時,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數列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首先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列模型,然后運用數列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完整體驗運用數學建模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以“體重管理”這一比較常見的現實話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相關問題,例如:“某人現體重100千克,每周攝入2萬千卡熱量可維持當前體重不變。若要將體重減至75千克,應如何制定體重管理計劃?\"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建模思想和數列知識來解決。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先建立以下模型假設:(1)體重變化與熱量攝入成正比,每攝入8000千卡熱量對應體重增加1千克;(2)體重減少量與運動量成正比;(3)每周熱量攝入控制在1000千卡以內有利于身體健康。
基于這些假設,學生可構建數學模型,制定體重管理方案,例如:在不增加運動量的情況下管理體重;僅通過控制熱量攝入管理體重;結合控制熱量和增加運動綜合管理體重。通過構建不同的數學模型,學生能夠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深入理解數列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三)從數學知識中抽象數學模型,形成建模思維
教師要善于從數學知識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數學建模思想。一方面,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探究其與數學建模思想的內在聯系,運用數學建模的語言闡釋數學概念、公式和定理等,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建模思想。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解構數學知識,并將其與數學建模的各個環節一一對應,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建模的方法與步驟,學會運用數學建模思想解決實際問題[5」
例如,在“隨機抽樣”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數學模型的抽象化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建模思維。首先,隨機抽樣包含多種方法(如簡單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等),這些方法可視為數學建模方法的具體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可從建模思想出發講解這部分知識。比如,簡單隨機抽樣中每個個體被抽中的概率相同,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總體規模較小且個體間差異不明顯的情況。教師用數學建模語言描述該方法,能夠降低知識理解難度,使學生更易掌握數學知識。其次,隨機抽樣的樣本容量選擇準則可以與數學建模方法、步驟和原則相對應。講解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將其分解為建模步驟:先確定總體容量,再制定調查目標、規劃調查周期,并平衡成本與精度,保證建模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最后,教師可將實踐拓展環節與數學建模活動的討論、展示階段相結合,鼓勵學生闡述自己在隨機抽樣過程中運用的數學建模方法、分析過程和結果,完成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與展示。
(四)開展數學實驗,整合數學建模資源
在教學中,教師可開展與數學建模相關的數學實驗,搜集、整理和保存數學建模資源,以提升教學效果。
第一,明確數學實驗的內涵與內容。數學實驗是指借助科學測量工具、學具、計算機及信息技術軟件等,開展數學知識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活動,從而發現規律、提煉知識、驗證結論的過程。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篩選適合開展實驗的內容,如函數、概率與統計、立體幾何、圓錐曲線等模塊,這些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結合教材與社會實踐開展實驗教學。教師需深入研讀教材,分析教材知識編排的意圖,在此基礎上開展數學實驗教學,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例如,安排學生圍繞熟悉的社會生活或自然情境,進行調查、測量、設計等實踐操作,在積累學習體驗的同時,總結建模過程,提煉建模技巧,逐步提
升核心素養。
第三,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庫。教師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學習,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數學建模資源庫,搜集、整理和保存相關學習資料。比如,按照教材的板塊劃分,分類整理資源,如函數、幾何等,為學生應用學習資源創造便利。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主利用信息技術搜集網絡資源,了解更多建模思想與方法,拓展學習途徑。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開展以數學建模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是新時代高中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這一教學方式符合新課標要求,能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其抽象思維與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為此,教師應立足新課標要求,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建模技巧;通過組織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從數學知識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啟發學生形成建模思維;開展數學實驗,整合數學建模資源,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朱婉.高中數學概念教學中“建模思想”培養的實踐研究:以“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的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4(9):
35-37.
[2]楊冬英.高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建模思想的應用策略研究[J].高考,2024(9):115-
117.[3]陳晶.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
2023(11):61-63.[4]潘清海.數學建模思想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高考,2023(25):24-26[5]劉黎明.“三新”背景下高中數學建模融入課堂教學的思考[J].試題與研究,2023(3):
48-50.190-192.
[8]徐海燕.改變觀念,提升高中英語教學質量[J].文理導航(上旬),2024(4):37-39.
[9]金英.提升高中英語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
高考,2021(16):55-56.[10]常連啟.巧用課堂評價用語提升高中英語教學質量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4(4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