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外國友人身著漢服徜徉牡丹花海之中。菏澤市委宣傳部供圖
山東菏澤是“中國牡丹之都”,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菏澤市調研,非常關注牡丹產業發展,指出:“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于找準路子、突出特色。欠發達地區抓發展,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
近年來,菏澤市堅持市場化、大眾化、人文化、國際化、品牌化“五化并舉”原則,推動牡丹種植、牡丹加工、牡丹商貿、牡丹文旅深度融合,牡丹產業優勢地位不斷提升,成為驅動經濟轉型、傳承文化基因、激活城市活力的引擎,“中國牡丹之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曹州牡丹甲天下
滔滔黃河奔流不息,為沿黃地區帶來了肥沃的土壤,滋養了雍容華貴、端莊典雅的牡丹。
據目前可追溯的文字記載,至明代,曹州牡丹栽培已盛。明萬歷年間,曹州培育出狀元紅、金玉交輝等許多牡丹名品。當時,菏澤城東北一帶,牡丹連阡接陌、萬紫千紅,花園鱗次櫛比。較為著名的牡丹園有趙氏花園、凝香園、國花園等。其中趙氏花園培育出的“趙粉”“趙紅”“趙綠”等品種,一直流傳栽培至今。
到了清代,曹州牡丹更盛,有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說法。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曹州儒學學正蘇毓眉所著的《曹南牡丹譜》是曹州牡丹第一個牡丹譜。他在序中寫道:“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內。…即古之長安、洛陽恐未過也。”
菏澤牡丹也被稱為百姓牡丹,因為它是與花農生計相關的一種經濟作物。清朝末年,菏澤的花農就已南下廣州賣春節花卉。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曾任菏澤縣令的凌壽柏修纂《新修菏澤縣志》,其中的《疆域志》記載:“牡丹、芍藥多至百余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于五谷。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土人捆載之,南浮閩粵,北走京師,至則厚值以歸,故每歲輒一往。”
新中國成立后,菏澤牡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新品種不斷涌現,牡丹品種、管理技術和專業人才輸出到國內各大城市,菏澤逐漸成為我國牡丹栽培面積最大、品種最多、花色最全的栽培中心之一。
菏澤盛產牡丹,跟當地的氣候水土不無關系。牡丹喜歡疏松的沙質土,而菏澤地處黃河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讓牡丹找到了適宜的“家”。中國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汪曾祺在其《菏澤游記》中提到:“牡丹耐干旱,不能澆‘明水’,而菏澤的春天恰好少雨;牡丹喜堿性沙土,菏澤的土正是這種土;菏澤的水咸澀,綠茶泡了一會兒就成了鐵觀音那樣的褐紅色,這樣的水卻偏宜澆灌牡丹。”每年谷雨前后,“冠世墨玉”黑紫如緞,“昆山夜光”夜放如雪…菏澤牡丹的根,深扎在黃河故道的沙土中,更融入菏澤人代代相傳的血脈里。
牡丹的“花樣革命”
菏澤牡丹品類繁盛,歷來以花大、型美、色艷著稱。目前菏澤培育牡丹新品種數量占國內總量的 80% ,觀賞牡丹面積達5萬畝。每年4月,曹州牡丹園、中國牡丹園、百花園、古今園等10多個牡丹觀賞園的牡丹次第綻放,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賞花游玩。
近年來,通過反季節催花技術,菏澤催花牡丹品牌也越來越響亮。2025年春節期間,菏澤約有60萬盆催花牡丹銷往全國各地,每盆牡丹售價從1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累計銷售額過1億元。這讓人們在冬日里也能欣賞到牡丹的雍容多姿。
菏澤是牡丹產業的先行者,通過實施“牡丹 + ”工程,菏澤從種業端、種植端、市場端不斷深耕細作,深層次、多領域、全方位挖掘牡丹價值,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牡丹的根皮為中藥材‘丹皮’,是六味地黃丸等藥品的重要成分之一。通過冷榨技術提取的牡丹籽油,富含 α- 亞麻酸和多種活性成分,被應用于食用油和化妝品中…”菏澤堯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靖昊介紹道。
近年來,堯舜牡丹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建立了產學研長效合作機制,先后開發出9大類160余款單品,擁有行業領先科技成果10項和專利技術40項,參與起草了牡丹籽油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堯舜牡丹是菏澤牡丹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隨著科技與市場的雙重推動,菏澤將深加工的觸角延伸至牡丹的每一寸肌理一一花瓣被制成花露和花茶,花蕊被加工成茶飲,牡丹籽粕被制成飼料,根皮入藥提煉丹皮酚,連枝條和葉子也變身為香熏原料。
2024年11月,在索非亞南方公園舉辦的“美美與共文明互鑒”紀念中保建交75周年牡丹園揭牌儀式上,菏澤文創產品展、“牡丹遇上玫瑰”畫作展、書畫剪紙體驗工坊等活動吸引了眾多保加利亞市民的關注。菏澤市委宣傳部供圖
科技創新是這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據菏澤市牡丹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菏澤市牡丹區依托牡丹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9家,引進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發平臺26個,已完成科研成果80余項。
菏澤通過全面開發牡丹價值,實現了從一朵花到整個牡丹產業鏈的美麗蝶變。截至目前,菏澤各類牡丹生產、加工、出口企業達到120余家,開發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醫藥類產品260余種,產品遠銷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就業50萬人,2024年實現總產值130億元。
上:牡丹籽油 下:牡丹果莢
在文化創新方面,菏澤實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深挖牡丹IP。牡丹剪紙、牡丹刻瓷、牡丹絲綢、牡丹漢服等文創衍生品走俏市場,工筆牡丹畫暢銷國內外。牡丹文創豐富了菏澤牡丹產業內容,拉長了產業鏈條,讓牡丹產品真正融入消費者的生活中。
以花為媒,菏澤也在通過“文旅 + 產業”深度融合,持續豐富文旅業態。2024年,電視劇《國色芳華》拍攝期間,菏澤市為該劇拍攝免費提供了2570株牡丹和芍藥。今年1月,隨著《國色芳華》的熱播,菏澤牡丹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網絡熱搜,牡丹文創、催花牡丹火爆出圈、供不應求,作為劇中“瓊臺玉露”牡丹原型,在菏澤培育的牡丹品種“綠幕隱玉”更是一花難求。“看國色芳華游花樣菏澤”點燃了“跟著影視去旅行”的菏澤體驗,“牡丹之都花樣菏澤”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菏澤冠宇牡丹園、百花園等景區與電視劇《國色芳華》劇組達成了官方IP授權合作,復原了劇目中的“花滿筑”等場景,在2025世界牡丹大會和第34屆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期間開放,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影視體驗。
走向世界的中國牡丹
牡丹雍容華貴,象征幸福美好的盛世氣象和高風亮節的君子品格,深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愛。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早在唐代,牡丹便隨中日文化交流傳入日本,被稱為“唐獅子”。此后,牡丹文化沿絲綢之路傳播至法國、荷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
荷蘭畫家梵高在《牡丹花瓶》中以鮮明色彩展現牡丹的生命力,美國作家賽珍珠以牡丹為意象創作小說《牡丹》,日本畫家加山又造則用獨特筆觸描繪牡丹的華貴風姿。
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菏澤牡丹便出口海外。近年來,為深入挖掘牡丹“美美與共”價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都司鎮,花農在芍藥種植田里采摘芍藥。攝影李保珠/菏澤日報值理念,積極打造更具親和力的對外傳播文化符號,菏澤發起“牡丹出海”計劃。每年舉辦菏澤牡丹國際傳播論壇,先后在荷蘭、日本、韓國設立牡丹節海外分會場,邀請國內外政要、知名學者、資深記者等齊聚菏澤,圍繞推動形成“國花牡丹”共識、數字技術賦能菏澤牡丹文化國際傳播等議題,交流思想、凝聚共識、深化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牡丹智慧和力量。
為助力牡丹更好走向世界,菏澤還啟動了“牡丹文化海外傳播站”項目,依托牡丹開展人文交流和國際合作,搭建全球牡丹傳播網絡。2024年,在中國與馬來西亞建交50周年、中國與羅馬尼亞建交75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菏澤市推動“牡丹文化海外傳播站”相繼在馬六甲鄭和文化館、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掛牌,讓牡丹之美驚艷世界,牡丹之誼遍及全球。
為了讓海外友人零距離感受牡丹的雍容華貴,菏澤依托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產、繁育、出口基地等優勢,長期致力于海外牡丹園建設。菏澤牡丹在2005年入駐韓國金浦市,2017年落戶日本岐阜市。2024年9月,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機場牡丹園建成,500株菏澤牡丹漂洋過海,在異域綻放;10月,“美美與共文明互鑒”紀念中保建交75周年牡丹園揭牌儀式在保加利亞舉行,700株菏澤牡丹成功移栽至索菲亞、普羅夫迪夫,成為兩國友好交流的生動寫照。
此外,菏澤還面向全球舉辦“花開盛世”牡丹系列獎評選活動,用中國工筆畫的形式共繪5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國花之美,打開了世界人民了解牡丹、了解中國的“牡丹之窗”,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內外游客匯聚曹州、共賞牡丹。
九曲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潤澤著美麗富饒的齊魯大地,澆灌出燦若蒸霞的菏澤牡丹。從黃河之畔到世界舞臺,從花開菏澤到香飄五洲,菏澤以一朵花撬動文化與經濟的共振,不僅讓國色天香成為世界語言,更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對話中,書寫著新時代的“牡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