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8—2010 年我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首次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以來,我 國貨幣政策一直呈現“穩健”走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在 2025 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 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十多年前相比,全球經濟格局正發生深刻演變,國內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需求也更加凸顯。
本文在分析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實施的現實背景與復雜形勢的基礎 上,探討其對宏觀經濟、金融體系與監管機制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原 則與路徑,以期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注入穩健動能。
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意義
穩預期與強動能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 是對當前階段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最新判斷。人民銀行在這一政策背景 下,通過擴大基礎貨幣投放和優化總量調控方案,有利于為市場提供更 充裕的流動性。商業銀行可依托充裕的資金環境,為具備增長潛力的實 體經濟部門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幫助企業提升生產效率與創新能力。
金融機構在宏觀審慎(MPA)考核的約束下,仍需理性配置資 產,不宜盲目追求短期高收益。理性預期的形成和穩健增長的實現,需 要從宏觀層面統籌經濟指標與微觀主體行為,以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如 此一來,企業的投資意愿上升,居民消費信心增強,為后續經濟結構調 整打下良好基礎。
控風險與促改革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的資金流動性擴張,會 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杠桿水平、資產業務組合乃至金融市場定 價機制產生顯著影響。倘若監管部門缺乏系統性風險識別和事前干預能 力,金融領域可能出現局部泡沫或資產錯配的問題。 為了避免重蹈國際金融危機的覆轍,應在“適度寬松”格局下進 一步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包括資本充足率監 管、壓力測試以及逆周期調節措施等技術性 手段的運用。
擴開放與提效能 當外部國際環境出現 新一輪量化寬松、利率波動時,我國適度寬 松的貨幣政策可在跨境資本流動和匯率形成 機制改革方面贏得一定主動權。例如,利用 匯率波動的彈性管理,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 的合作,不斷完善本外幣市場聯動機制。此 舉有利于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提 升我國在全球金融治理與區域經濟合作中的 話語權。
在貨幣政策適度擴張的過程中,可借助 先進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與質 量。金融科技公司、互聯網銀行等主體能夠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構建新型 服務場景,減少資金配置的中間環節,并降 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這樣不僅能夠加快我國 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體系的對接,也能提升 國內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讓我國在全球經 濟復蘇進程中獲取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回報。
準確把握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實施原 則和路徑
深挖底層邏輯與完善宏觀思路 要想真正 發揮“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積極效應,首要 任務是深度挖掘其底層邏輯,并形成清晰的政 策框架。宏觀部門應綜合考量國內經濟復蘇狀 況、全球產業鏈重塑、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結構 性通脹壓力等因素,為宏觀決策奠定更加科學 的基石。
跳出流動性擴張與立足多維考量 過去對 “寬松”貨幣政策的理解,容易過分聚焦于增 加流動性供給。但當前經濟環境與前些年大不 相同,僅僅通過“大水漫灌”式的放松,很可 能導致資產價格飆升、杠桿快速攀升等潛在風 險。因而,監管層在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 時,需要著眼于宏觀與微觀、總量與結構、長 期與短期等多層面考量,對資金投放的節奏與 方向進行前瞻性、動態化調度。
雙輪工具運用與聚焦結構優化"適度寬松 貨幣政策不僅涉及總量層面的調控,也強調對 經濟結構的精細化扶持。人民銀行可在降準、 公開市場操作等傳統工具之外,更靈活地運用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雙輪并行的方式兼顧 經濟增速與質量提升。
滿足有效需求與穩固信貸投放"銀行作為 信貸投放的主要載體,必須在“適度寬松”政 策氛圍中做好審慎經營的工作。各類銀行,尤 其是地方性中小銀行,需要針對當地產業特 色,推出多樣化的融資方案和信貸產品,以滿 足實體經濟的真實資金需求。
此外,銀行內部應完善風險識別與預警 機制,積極利用大數據、風控模型等先進技術 手段,減少不良資產累積。
強化利率傳導與降低融資成本"當貨幣當 局實施適度寬松策略時,能否使社會綜合融資 成本穩中有降,是檢驗政策傳導效率的重要標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 深化,為商業銀行進一步完善貸款定價機制提供了技術支撐。但還需 監管層通過健全基準利率體系、加強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建設等手 段,加速貨幣政策向信貸端的有效傳導。
堅定推進適度寬松政策下的金融高質量發展
深耕普惠金融與釋放創新潛能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于讓金融資源 更公平、更有效地服務經濟社會。在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期間,商 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以及互聯網金融平臺需要加大對欠發達 地區、弱勢群體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
普惠金融不僅體現在提升信貸可獲得性與覆蓋面,也應強調定制 化的服務方案和風險分擔機制。各金融機構可與科研院所、科技型企 業加強合作,通過技術評估、知識產權質押等路徑,為科技成果轉化 與創新創業項目導入多元化融資渠道。這樣一來,金融與科技的深度 融合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著力點。
強化監管合作與構建風險屏障 面對國際經濟形勢波動和資本跨境 流動增速加快,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必須提升跨行業、跨市場協同治理 能力。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等機構需要統一行 動口徑,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地方政府債務等潛在風險領域實 施穿透式監管。
構建更堅實的風險屏障,還需要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嚴格落實金 融機構的主體責任,對高風險機構進行早識別、早介入與早處置。通 過大數據風險篩查、場景化風控模型和實時監控平臺等技術工具,監 管層可及時掌握市場異常動向,從而預防系統性風險的擴散。
提升國際地位與探索可持續路徑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和國 內金融市場逐步開放,我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實施 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有助于擴大國際資金的配置機會,提高我國資本市 場的吸引力,從而為人民幣在跨境貿易與投資結算中的使用提供更加 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為了維系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 必須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和社會責任投資。監管部門能夠發揮政策導向 作用,通過制定綠色評級標準、鼓勵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等舉措, 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節能環保、新能源與循環經濟領域。如此,金融不 僅扮演穩增長、防風險的角色,也能通過可持續投資理念提升對全球 共同挑戰的應對能力。 作者單位:對外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