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河南商丘的一位人大代表手捧紅領巾接受了多家媒體采訪。通過她的講述,大家才知道,她手中那條紅領巾的背后,藏著一段暖心的故事
愛心傳遞:一條紅領巾背后的暖心故事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陳培莉,帶領科室40多名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堅守抗疫一線。完成任務后,參與抗疫的40多名醫護人員,都于當年獲得了“商丘好人”榮譽稱號。陳培莉認為,得把好人精神傳承下去,于是向商丘市幫扶商丘好人協會會長李東亮表達了這一想法。
陳培莉從李東亮那兒得知,全國道德模范、2005年在溫州為救兩名兒童而英勇獻身的英雄李學生的母校——商丘市睢陽區包公廟鎮中華樓小學,校舍年久失修,教學設施陳舊,招生艱難,急需改善辦學條件。陳培莉隨即向科室成員發起捐款倡議,僅幾個小時就籌集善款2萬元,為中華樓小學購置了新的桌椅和學習用品。為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后來他們又給學校捐建了圖書館。
每年六一兒童節,陳培莉他們還會到中華樓小學陪孩子們慶祝節日。她還倡導同事們把自己的生日蛋糕捐出來,趁六一兒童節和孩子們一起過生日。此外,陳培莉和同事們還定期慰問學校的困難學生,給孩子們檢查身體,贈送學習、生活用品,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5年多來,這些活動他們一直未間斷。
2023年,陳培莉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2025年參加全國兩會時,她特意帶上了一條在中華樓小學參加愛心活動時孩子們送給她的紅領巾,跟媒體記者分享了她和孩子們之間的暖心故事,希望有更多人關注農村孩子的成長。
陳培莉之所以有這樣的大愛,與她的人生經歷有關。
1990年,陳培莉從洛陽醫學專科學校畢業,來到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工作。在這里,她遇到了對她影響很大的朱效秀老師。
參加工作后管理第一個患者,陳培莉就遇上了難題。那是一位病情復雜、病史很長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朱老師認為她寫的病歷沒有很好地反映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診療的過程,要求她一次次修改甚至重寫。那段時間,陳培莉為了寫出合格的病歷常常熬夜,不知流了多少眼淚。但也正是朱老師的嚴格要求,讓她養成了認真細致的工作習慣。后來,她在心血管內科擔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寫的病歷在醫院歷年病例評比中都是優秀。在河南省人民醫院進修期間,她寫的病歷更是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為不斷提升業務水平,陳培莉一直堅持學習,除參加河南醫科大學(今鄭州大學醫學院)的脫產學習、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學習外,還前往河南省人民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進修。2013年,她還被原衛生部選派,赴德國波恩交流學習3個月。這些經歷不僅讓她接觸到了先進的醫學理念和醫療技術,也為她在重癥醫學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勇挑重擔:從零起步打造重癥醫學科
2008年,醫院安排陳培莉到上海長征醫院學習重癥醫學。半年后,陳培莉結束學習回到醫院,醫院黨委讓她創建商丘市第一個重癥醫學科。當時有重癥醫學經驗的醫生稀缺、技術匱乏,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創建工作面臨重重困難。而且,兒子才2歲多,父母年邁,都需要她照顧。放棄原本安穩的心血管內科的工作,投入一個充滿未知的新領域,陳培莉有些猶豫。但醫院陸續發生的兩件事,最終促使她決定接受挑戰。當時,醫院有兩名醫務人員先后發生嚴重的青霉素過敏反應,但因為沒有重癥監護室,救治過程困難重重。陳培莉深刻意識到,創建重癥醫學科刻不容緩。
選聘醫生、抽調護士,很快,重癥醫學科便在陳培莉的努力下初具雛形:加上她本人,一共10名醫護人員,4名醫生,有2名是剛參加工作的,基本沒有臨床經驗;6名護士,都是從普通病房抽調過來的。
科室組建后接收的第一個患者,是因重傷入院的,曾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氧合(即血紅蛋白與氧結合的生理過程)難以維持。陳培莉雖然進修時接受過相關培訓,但親自救治這樣的危重癥患者還是首次。為挽救患者的生命,她連續堅守了10個晝夜,時刻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遇到問題就打電話請教上海、北京的老師,或者翻書查資料。在她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患者最終得以康復。陳培莉感慨:“如果沒有重癥醫學科,這個患者基本沒救。”
在醫學領域,臨床和科研必須兩手抓,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科發展。陳培莉第一學歷只是大專,為了把臨床及科研兩項工作都做好,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她先后通過專升本、在職研究生學習,提升了理論水平,增加了實踐經驗。就讀在職研究生期間,她學了醫學統計學及各種研究方法,找到了將科研與臨床相結合的方向。
2000年9月,陳培莉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臨床研修時,科室開展了心血管介入診療工作。在當時,這屬于技術前沿。她利用所學統計學知識,對患者的臨床資料和造影結果數據進行統計,并在這些數據資料的基礎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科研項目,榮獲商丘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由此走上了臨床科研道路。至今,陳培莉已獲得11項省、市級科技進步獎。
在科室管理工作中,陳培莉特別注重院內感染控制。在重癥監護室,感染患者多,容易相互傳染,院內感染防控尤為重要。她帶領團隊構建感染防控體系,對每個細節都嚴格把關,比如對醫護人員衛生、各種穿刺操作、抗菌藥物的使用、病房環境等,都有嚴格規定。
關愛患者:嚴格要求背后的醫者仁心
“我們就像特種兵部隊,面對危重癥患者,絕不能輕易放棄!陳主任這句話,擲地有聲,深深印在我們每個人心中。”護士長王淑敏至今回憶起剛進科室時的難忘經歷,仍頗為感慨。
一天凌晨4點,值班護士請示王淑敏:“手術室那邊說有個術后患者要轉過來,可咱們這兒沒空床啊!”王淑敏無奈地說:“現在沒床位,先讓患者在復蘇室觀察,等白班看有沒有患者轉出,騰出床位再說。”沒想到,她的這個決定很快引發一場“風暴”。
7:00,陳培莉給王淑敏打電話,聲音嚴厲:“馬上到病房!”王淑敏立即趕往病房,陳培莉厲聲問她:“是誰讓手術室那邊等一等的?”王淑敏解釋:“主任,我們真的……”沒等她說完,陳培莉猛地一拍桌子:“患者在手術臺上多待一分鐘,風險就增加一分!你身為護士長,就是這么執行無條件接收危重患者原則的?”王淑敏忍著委屈的淚水哽咽道:“您根本不知道我有多難!孩子生病,我整夜沒睡,科室又這么忙……”“我知道,”陳培莉語氣一緩,“所以等到現在才叫你。但工作就是工作,穿上這身衣服就要對得起患者!”
王淑敏心里很委屈,但也知道陳主任的嚴格是為患者負責,也是對整個團隊負責。
科室里的其他人,也都像王淑敏一樣,剛開始對陳培莉主任的嚴格要求很不理解,感到壓力很大,有的人甚至想要調離。但時間長了,大家都明白了,嚴格要求是科室發展的基石,也是打造一支鋼鐵之師的必經之路。
冬季查房,陳培莉會先把聽診器在手里暖熱,再給患者聽診。有次查房,她發現一名患者口腔護理沒做好,當即提醒護士長:“患者口腔分泌物太多、異味明顯,患者難受,還會增加吸入風險,要加強護理。”和清醒患者交流時,她會握著患者的手輕聲安撫:“您別著急,我是科室主任,您的病我們會盡力治療。”
有一年除夕,一名外地車禍重傷員被救護車拉了過來。傷者命懸一線,陳培莉第一時間趕到科室,堅定地對王淑敏護士長說:“咱們拼一把!”當時科室條件有限,為了讓傷者及時、順利地作各項檢查,他們推著供電的線纜和呼吸機在醫院一路小跑,從一個科室到另一個科室。一路上為避免傷者受到二次傷害,他們都小心翼翼。
經過大家共同努力,15天后,傷者終于轉危為安。家屬得知消息后,激動地對陳培莉連聲道謝。
如今的重癥醫學科,床位已由初創時的3張增加到43張,年收治患者 5000 余人,不僅是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重點科室,也是商丘市重癥救治中心、河南省醫學重點學科、河南省臨床重點專科、河南省膿毒癥診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25年還被河南省衛健委確定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專業水平躋身省內一流,綜合實力全省領先。
陳培莉也獲得了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中國好醫生、2024年度全國十大優秀重癥醫學科主任、全國三八紅旗手等諸多榮譽。但在榮譽面前,她始終低調而謙遜:“我做的這些都是一個醫生應該做的,我會加倍珍惜榮譽,不斷提升醫術,讓患者少一點兒痛苦,多一點兒康復的希望。”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