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5)07-0050-04
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種以神經肌肉接頭處的功能障礙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橫紋肌無力、容易感到疲乏等。重癥肌無力的治療,目前臨床多使用膽堿酯酶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免疫球蛋白、血漿置換、胸腺切除手術、生物制劑等方法[1-3]。然而臨床有 80% 的重癥肌無力患者在治療后癥狀不能完全緩解,且有高達 10% ~15% 的難治型患者[4-5]。因此,尋找確有療效的可以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近年來,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重癥肌無力在中醫中“萎病”的范疇,脾主肌肉,萎病的病因病機多與脾相關。導師汪瀚教授在臨床診療中重癥肌無力患者辨證多屬脾胃虛損,以益氣升陽為治則,能夠顯著改善重癥肌無力患者的癥狀。因此,在本研究中,以益氣升陽法為治則進行組方用藥,對重癥肌無力患者開展藥物干預,以觀察益氣升陽法治療重癥肌無力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于2021年9月—2023年6月期間,在安徽省中醫院腦病中心門診以及住院部收集重癥肌無力患者,證屬脾胃虛損型。根據事先制定的納排標準,最終共納入120例,根據患者用藥方案的不同分為中西組、中醫組和西醫組,每組40例患者。對3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情況進行比較,對患者性別與分組情況進行獨立性卡方檢驗,不同分組患者性別卡方檢驗的卡方值為1.329,顯著值Sig值為 0.515gt;0.05 ,提示不同分組與性別是獨立的,兩變量之間不存在著關聯,同理可得,不同組別患者的年齡、病程基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說明各組之間基線可比,見表1。
表13組一般資料比較 

1.2西醫診斷標準采用《中國重癥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2020》6要求,包括:全身或局部肌群波動性疲勞無力,如眼外肌、延髓肌、四肢肌等,休息后可改善;新斯的明試驗陽性;低頻重復電刺激陽性,和或血AChR抗體陽性;在具有MG典型臨床特征的基礎上,具備藥理學特征和(或)神經電生理學特征,臨床上則可診斷為MG。
1.3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依據《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重癥肌無力》[中醫診斷標準確定。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如下:脾胃虛損型:主癥:眼瞼下垂、視岐、肢體痿軟無力、言語謇澀、咀嚼和吞咽困難、呼吸困難;次癥:少氣懶言、胸悶氣短、腹脹、納差便溏、面色萎黃、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診斷:具備2項主癥(眼瞼下垂與肢體痿軟無力必備其1),2項次癥即可診斷。
1.4納入標準年齡不限,性別不限;符合以上西醫與中醫診斷標準;臨床MGFA分型為I型,Ⅱ(Ⅱa型、ⅡIb型),II(IIa型、IIb型),IV(IVa型、IVb型)的重癥肌無力患者;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5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嚴重心律失常、合并嚴重肺部疾病、ALT/AST gt; 正常值2倍、 Crgt; 正常值2倍;惡性腫瘤(不包括胸腺瘤)HIV感染史或嚴重免疫缺陷者;懷孕或哺乳的女性患者;精神病史。
1.6 治療方法
1.6.1西醫組西醫規范化治療。嗅吡斯的明片(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0867 ) 60mg/ 片,口服,成人首次劑量為 60mg (兒童參照具體年齡使用),3~4次/日。按患者對溴吡斯的明的敏感程度進行個體化用藥,癥狀明顯緩解后可逐漸減量或停藥。醋酸潑尼松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H12020123)5mg/ 片,按體重 0.5~1.0mg/(kg?d) 清晨頓服,以 20mg 為起始劑量,每周遞增 10mg ,達到目標劑量為止,當患者病情明顯改善后逐漸減量。用藥過程中注意補充鈣劑、抑酸藥等防治骨質疏松及胃腸道并發癥。
1.6.2中醫組益氣升陽法為基本治則,予中藥治療,具體組成為:黃芪 30g ,黨參 20g ,白術
,炙甘草 6g ,當歸 10g ,陳皮 12g ,升麻 10g ,柴胡
,葛根15g ,茯苓 15g ,五味子 6g 。(以飲片湯劑治療,由安徽省中醫院煎藥室負責煎煮(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標準),每劑藥煎煮為 300mL ,分為兩份,每份 150mL 袋。早晚各溫服1袋。
1.6.3中西組常規西藥治療 + 益氣升陽法中藥治療。總療程為6個月,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做好評分表并記錄。
1.7 觀察指標
1.7.1中醫證候積分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胞瞼下垂、視岐、眼球活動受限或遲滯等癥狀,無癥狀計0分,偶有癥狀計1分,經常有癥狀計2分,非常多癥狀計3分。積分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
1.7.2其他評價指標(1)重癥肌無力定量評分(QMG):按嚴重程度分4級,分數越低,患者的癥狀越輕。(2)重癥肌無力日常生活量表(MG-ADL)評分:涉及眼球、延髓、呼吸、肢體等4個方面內容,共記24分,得分越低說明日常生活收到的影響越輕。(3)重癥肌無力生活質量量表(MG-QOL15)量表評分:涉及生理、社會、心理3個領域,共15條,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
1.8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7.0軟件進行分析,用以檢驗統計學差異,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
形式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數據以中位數M(p25,p75)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的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比較應用克魯斯卡爾-沃利斯檢驗(Kruskal-Wallistest),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 χt 檢驗,計數資料以所占百分率進行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組治療前后QMG、MG-ADL、MG-QOL15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3組患者QMG、MG-ADL、MG-QOL15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治療后,組內比較( Plt;0.05 ),組間比較,中西醫組優于中醫組、西醫組( Plt;0.05) ,見表2。
表23組治療前后QMG、MG-ADL、MG-QOL15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lt;0.05 ;與中醫組、西醫組治療后比較, #Plt;0.05
3討論
在中醫學中,MG多被歸納為“痿病”范疇,不同的MG臨床表現以及疾病所處的階段不同,都可歸屬于不同的病證。如上瞼下垂與中醫的“瞼廢”或“上胞下垂\"相同;復視癥狀,可歸屬于“視歧”范疇[8];而頸軟、抬頭無力者,可歸屬于中醫的“頭傾”范疇;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肌麻痹,與中醫中的“大氣下陷”一致。目前中醫藥在MG臨床治療中是研究最深、應用最廣、療效最顯著的干預手段[9]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對于重癥肌無力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在研究重癥肌無力的同時結合現代生物醫學研究,逐漸細化中醫理論與現代疾病機制之間的關聯,為重癥肌無力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新的思路。MG的中醫病因多責之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因而可見發病年齡有先后差別,起病后亦或受正氣虛損、邪氣傷正、飲食勞逸失調、情志不遂等因素影響,造成臟腑功能失調,眾多醫家多歸為與肝、脾、腎三臟失調有關。此外,不同醫家對于重癥肌無力中醫治療的觀點略有差異。如李智杰[]認為正虛是MG發病的主要原因,與脾、肝、腎三臟密切相關。陳吉全[\"]認為MG 病因與宗氣相關,脾虛而致宗氣虧虛,或痰濕等致使宗氣瘀滯,宗氣受損,主司動作不利,而發生肌無力。尚爾壽教授認為MG的病因主要是肝風內動,因此更注重平肝風、補肝腎等治則。瑣寶玉[13認為目為肝之外竅,肝血充盈,目得其養而能視。若肝的功能受損,則目無所養,則眼臉下垂以及復視等MG癥狀。
然而更多的醫家認為脾胃功能受損是重癥肌無力患者的主要病因。如裘昌林[14]認為,脾胃虛弱是MG的根本原因,所以應當以扶正補虛作為治療重癥肌無力的基本治則,在治療中始終注重調補脾胃和固本培元。范永升[15]教授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十分復雜,以脾胃虛損為基礎,與五臟均有密切關系,臨床常見的癥狀以肌肉和四肢的表現為主。脾在體合肉、主四肢、主升清;胃主受納腐熟、主通降,二者相互協作,同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焦為脾胃氣機升降之樞紐。“治中焦如衡”不可理解為“性味平和、不升不沉之藥物”,應當理解為治法上不偏不倚,糾正陰陽水火偏盛,所以“治中焦如衡”的本質應為正治原則。《素問·痿論》提及痿病可因陽明之虛而成,脾虛則肌肉失于任用。脾主一身之肌肉,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化生氣血,經脾之運輸轉化,充養五臟及肌肉經脈。反之,脾胃健運功能失常,中虛脾氣下陷,水谷精氣不得外輸,清陽不能實四肢,肌肉經脈失養,久之可見肢體痿弱無力或眼瞼下垂、少氣懶言、言語不利等癥狀,甚則出現呼吸困難等心陽欲脫之危象。脾胃虛損則氣機升降失調,人體正氣多于晨起旺盛,日中隆,而后陽氣漸收,故而重癥肌無力癥狀多有晨輕暮重,且若勞累耗傷陽氣亦可加重癥狀。
導師經過多年臨床診療也發現重癥肌無力患者早期多為虛損病癥表現,故辨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候為目,其中脾胃虛損之證居多,當補中氣、升陽氣、降濁氣,遂以益氣升陽為治則調整中藥,亦或以此法開具之中藥與西藥聯合治療,確可見患者癥狀得以明顯改善。組方藥物有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葛根、茯苓、五味子。本方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調整,導師認為方中黃芪為主藥,入脾肺經,可以起到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的功效;而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等均可以健脾益氣,與黃芪配伍,增強其補氣功效,為臣藥。脾胃虛損可導致氣血生化無源,而氣血兩虧,當歸補血和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陳皮健脾理氣,可以緩解脾胃虛損所導致的消化不良等癥狀;五味子可以益氣補腎;柴胡、升麻與葛根,可以起到一個升提下陷陽氣、調和脾胃的功效,均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共奏益氣升陽、強健脾胃之功。
本研究在結合重癥肌無力患者病因病機基礎上篩選符合脾胃虛損證型患者,并采用“益氣升陽”之法,隨證加減。通過比較治療后QMG評分、MG-ADL評分、MG-QOL15評分、中醫證候積分發現以益氣升陽法調整中藥聯合西醫常規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QMG評分、MG-ADL評分、MG-QOL15評分,且效果明顯優于單獨的中醫治療和西醫治療。本法圍繞“益氣升陽”為治則,用藥調整靈活,收發有度,從實際出發,結合患者自身體質,顧護脾胃及陽氣,治病求本,臨床收效甚佳,改善患者肌肉無力、易疲勞等癥狀,減少不良反應,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后期應繼續完善臨床設計,擴大樣本量以驗證該方法的臨床療效,為重癥肌無力患者提供更光明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Boscoe A N,Xin H,L'italien G J,et al. Impact of RefractoryMyasthenia Gravison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J].Front Neurol,2020(11) :553626.
[2]Narayanaswami P,Sanders D B,Wolfe G,etal.InternationalConsensus Guidance for Manage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2020 Update[J].Neurology,2021,96(3):114-122.
[3]張華,聞潔曦.重癥肌無力診治進展[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2020,27(1):6-8.
[4]Wenninger S,Schoser B. Myasthenia gravis : current status ofantibody diagnostics and aspects on refractory myasthenia gra-vis[J]. 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2018,86(9) :551-558.
[5]Chen J,Tian D C,Zhang C,et al. Incidence,mortality,and e-conomic burden of myasthenia gravis in China:A nationwidepopulationbased study[J].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2020(5) :100063.
[6]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學分會,中國重癥肌無力診斷和治療指南(2020 版)[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21,28(1) :1 -12.
[7]徐鵬,呂志國,王健,等.重癥肌無力中醫循證性臨床診療指南修訂實踐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5):1979 - 1983.
[8]李廣文.重癥肌無力中醫實踐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
[9]田冰鈺,王麗華.重癥肌無力的治療進展概述[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34):3858-3862.
[10]王敏.李智杰治療重癥肌無力經驗[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10) :956.
[11]陳吉全.運用張錫純宗氣理論治療重癥肌無力經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3):957-959.
[12]張艷玲.隨尚爾壽從肝風論治重癥肌無力的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9):33.
[13]瑣寶玉.從肝從風論治眼肌型重癥肌無力的中醫理論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0):1247-1248+1250
[14]錢同,蔣旭宏,裘昌林.裘昌林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經驗[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8):687-690.
[15]張芹,楊科朋,張毅,等.范永升運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療重癥肌無力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2022,57(9) :642 -643.(收稿日期: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