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尊嚴,正經受一波又一波的強烈沖擊。
課堂上,因為老師管理不合心意,有學生便以粗魯話語當場回懟乃至辱罵,或以肢體動作公然沖撞,甚至直接威脅老師人身安全。這樣的新聞曝出,令人震驚。
網上有不少同行為之憤然:今天的學生越來越“叛逆”,再難管教了!
“叛逆”現象早已有之,何以一至于斯?
從教育人的視角看去,還應有更全面的認知和更深入的反思。
涉事學生的“叛逆”心態不是一天養成的。課內繁重的刷題,課外強化的補習,導致學生壓力山大;教學樣態老化,思維方式僵化,老師言之諄諄,學生恢欲睡;劃一的行為規訓,嚴苛的時間管理,壓抑天性剝奪興趣。隨之而來的挫敗感、失落感、孤獨感層層堆積,匯成普遍性的厭學心態和情緒焦慮,遇有一粒小小的火星,瞬間就可能燃起一團火焰。能否從改造教學生態、重構評價體系中尋找突破?
今天的學生,分外看重自身的權益和人際的平等。無論成績優劣,都希望獲得一樣的關注一樣的溫暖。然而,老師的行為導向是現實的,而現實往往是堅硬的。老師的考核排名、績效激勵甚至職稱評聘,都與學生的升學率直接掛鉤。于是,按照學生成績分層施教區別待遇,也就成了不少學校自然而然的管理取向。試想,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學子,在差別化的校園里一再被放棄、被歧視,如何葆有情緒的穩定和心理的健康?
化解“叛逆”情緒,還需叩問,如何讓學校的思政教育跳脫單向度、懸浮化窠臼,如春風化雨入腦入心?樹立遠大理想,明晰堅定信念,當有真切的問題意識、溫暖的成長關懷和鮮明的價值引領。我很欣賞一些學校開展的習慣養成型思政教育,從生活的“附近”抓起,從倫理的“底線”切入,從日常的“點滴”落筆,立足于普及公民的權利與尊嚴、平等與自由,做人的良知與誠信、友愛與包容,社會交往的規則意識與法治思維、文明禮貌與道德素養,等等,啟智潤心,生根落地,呈現一派和諧生動的校園景象。
我們自當清醒,今天學生的成長環境已不同以往:獨生子女,留守家庭,網絡時代,內卷文化。時移世易,不必再沉湎于一把戒尺撫平一段叛逆、一次懲罰挽救一個課堂的傳統敘事。唯有另辟新徑,傾心為學生打造支持性成長生態,構建自主性成長空間,賦能內驅性成長動力,方能走出管理困境,葆有教師的尊嚴與光榮。